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及其实现

2013-04-02钱翠玉叶雷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话语理论

钱翠玉,叶雷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002)

一、课程教学目标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首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应该研究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其实现问题。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内容构建起来的,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必修课,“形势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等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具体要求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1]。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体包含三重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科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力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认识形势、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政治理性以及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能力。价值目标就是鼓励学生追求真(学做真人、追求真理)、善(向善之心,积善之能、为善之行)、美(爱美之心,审美之能)、正(公正、正直、正气)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三重目标互为一体,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核心,价值目标是归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通过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最终实现课程价值目标。

二、教学生态环境分析

从生态教育学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既定的教学生态环境系统中进行的。这个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社会环境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由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构成的社会环境是教学宏观环境系统,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构成教学微观环境系统,教学微观环境系统存在于教学宏观环境系统之中,并受其影响和改造。教学微观和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因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必须系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环境,正视教学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系统及其内在要素的变化,采取相应对策。

从国际环境看,一是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造成的信仰危机余波未平。“苏东剧变”一度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是“历史的终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曾使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事业跌入了低谷,人们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产生了诸多困惑,动摇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虽然这一事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但它对中国社会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未真正消除。二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发展快速化,推动了商品贸易、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各种社会思潮的全球大流动,导致国家、组织、个人之间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实用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盛行,价值观多元化,意识形态淡化,思想理论教育虚化。三是以开放自由、多元交互、便捷海量为特征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以及文化消费模式,人们获取信息和言论表达的渠道日益增多,大学生不再依赖主流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信息,政治理论课传统话语体系、话语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创新严重滞后,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遭遇空前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是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二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思想领域一元主导多样并存,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价值观混乱,全社会信奉的核心价值及价值观有待进一步培育。三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领域累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凸显。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距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止,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医患关系、民商关系、劳资关系等有日趋紧张之势,不同群体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信任缺乏,诚信问题、道德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所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尤其是一些突发性事件经网络发酵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而舆论矛头集中指涉的有关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又屡屡被事实所证实,极大地伤害了民心,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党的理论主张和政府政策的认同。原本理论形态与实际生活的差别和矛盾,在这种环境下变得更加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这样的现实和事实面前难以做到理直气壮,显得苍白乏力。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观环境看,由于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变化,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功能认识偏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未真正做到与社会发展和现代科技发展同步,对课程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研究和投入不足,教学主体自身缺陷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受到当下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文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偏好技术手段获得和就业能力培养,对思想理论教育则敬而远之,学习主体的消极状态客观上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实现的难度。另外,大学规模扩大带来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教学体制建构存在的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管理等造成了极大不便,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目标实现路径

“打铁还需自身硬。”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在客观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必须改变教学微环境,从教师主观改变做起,把“真功夫”和“巧实力”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理论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理论教学过程,发挥学习主体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一)夯实理论基础,增强理论自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自己所授理论的认同度和对现实世界的把握程度,直接关乎理论之美、真理之妙,直接关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主动加强理论学习,研读经典原著,夯实理论基础,更新知识储备,加强学术研究,拓展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做到真懂真信。走出学校,研读社会,走进大众生活,了解时代变迁对社会各个群体以及公民个人产生的深刻影响,获得真实的社会感悟,增强对现实国情的了解,特别是对本地区区情的深刻了解,积累第一手资料,积攒鲜活的教学素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思想内涵,增强理论自信。

(二)尊重客观规律,创新教学理念

研究人的思想产生和转变规律、大众理论传播与受众理论接受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尊重思维发展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学思维,“以生成性思维为核心指导思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注着生成性思想,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保持一致,从而真正发挥教化功能”[2],践行“生活即教育”“服务学习”的理念。深刻认识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必须自觉进行自我修炼,提升个人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指数,发挥教师在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相长”,认真研究90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化新特点,研究学生学习、生活、发展所面临的实际境遇,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学习、成长、成才、发展提供真诚帮助与指导。

(三)研究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对象,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集教育目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于一体,是教师完成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和标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建立在对国家实施高等教育的目的、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思想实际状况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门课程的目标、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具体情况确定,并依此设计教学具体环节、步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除观照上述条件外,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具体工作:第一,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才能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总体设计、主题、主线和重点,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体系及其逻辑结构,搞清楚每一章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各章自身的结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准确理解每一个理论观点和基本原理,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第二,研究学生。学生是施教的对象,课程目标最终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应研究学生的政治信仰、思想状况、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认知能力、专业特点、兴趣指向、生活经历,尤其是90后学生所拥有的共性特质和个体差异;研究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欲望、认知水平、学习体验、思想困惑,研究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在准确把握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基础上,统筹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确立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创新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学目标实现。

(四)突破传统话语体系,创新教学话语

大众文化、网络文化、消费文化的迅速崛起,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它们“一方面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叙事模式,导致能指和所指的分离,话语方式转变为形象,形象遮蔽了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有效性带来了冲击;另一方面,消解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灌输性、对象性和控制性,使学生获得了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话的话语权,这种能动性的解码力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3]。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向社会学习,向大众(包括大学生)学习,主动检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统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文件”式话语体系和“文本”宣读式话语方式,善于打破学术话语、官方话语束缚,与时俱进,构建既符合大众文化特征,又能体现科学性、思辨性、思想性、艺术性、价值性等特质的现代大众话语体系,营造严谨有序、理性智慧、生动活泼、民主平等、幽默时尚的话语空间,实现官方话语向民间话语转变、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回归,实现教学话语方式的根本改变。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根本的原则,也是教学方法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我们正在探索、实践的事情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也要联系过往历史的实践;既要联系国际的、国内的、省内的、市内的甚至是校内的实际,也要联系大学生自身所面临的生活、学习、就业等许多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来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联系实际,不能止步于对“实际”的情绪化描述或批判以引起学生共鸣,应以理性的方式解剖“实际”,呈现事实,科学分析,建构未来,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客观地看待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理论和现实矛盾问题,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水平。创新教学方法,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既要继承传统的灌输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又要突破传统,研究专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头脑风暴法、主题演讲法和课堂辩论等多种方法,把传统与现代、教师个性特质与学生普遍特质、教学具体内容与教学具体环境统一起来通盘思考,力戒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EB/OL].[2013-01-0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559/201005/88480.html .

[2]杨经录.思维方式的转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6(3):35-38.

[3]邓伯军.大众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3):56-60.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