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13-03-26乔锟华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分级大学英语

乔锟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社会发展要求复合型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培养目标。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应运而生。英语分级教学,以其先进的分级施教理念及其对大学英语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已经为全国许多高校所采纳。

一、文献回顾

1.教育学角度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1999)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1999)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大纲》中明确指出,“由于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入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要坚持“分类要求、因材施教”。 而后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应分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2)“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史上历来提倡的教学原则,是传统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它具体是指针对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别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佳的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就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学就是一个帮助学生从新手水平发展到更高能力水平的过程。在语言学习、提高过程中,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视学生基础、脱离学生实际的“大锅饭”教学,无疑只会使好学生水平下降,学习落后的学生更差。

罗杰斯(Rogers)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

4)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巴班斯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所谓“教学最优化理论”,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按照教学的规律性和教学原则要求,来制定最好的工作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实施这个方案,以期用不超过对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巴班斯基1986:18)。

2.语言学角度

1)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DKrashen)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有两个条件:让习得者获得大量可理解性输入和注重情感因素对输入的过滤,既要提供高于习得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语,又要创造低情感过滤的语言环境。只有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才处于“非抵御状态”,才能将语言的输入假设转化成吸入(Krashen1982:28)。

3.心理学角度

1)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BLOOM)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个体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张丽丽2005:129-130)。

3)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认为,学习是个体的一整套内部加工过程。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是有层次性的,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学习阶段构成的。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和研究学习过程的目的就是为学习过程提供支持,使外部条件能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能与学习者的内部活动进行必要的、恰当的和正确的联系,从而给学习者以积极的影响,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唐小艳2005:127-129)。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导致大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显著。

另外,自从全国高校走上了扩招的发展之路,高等教育开始出现由早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且呈现多层次性,学校生源分布广,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扎实,可以适应教师用全英文组织的课堂活动,而一些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中学时从未上过一次听力课,从未用英语讲过一句话,即使一些简单的课堂用语,他们也听不大明白,很难积极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按专业自然班级安排学习的制度已经成了科学安排外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倘若不顾差距,仍然按传统的自然分班,把基础高低悬殊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级,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法,学习同样的内容,那么就会挫伤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会打击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尽管教师精心组织教学,但常常陷入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两难境地,同时也形成“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教学局面。要想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这种现状,采用分级教学不愧为是一个突破口,一个好方法。

三、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教学模式

1.科学合理的分级

科学合理的分级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证,新生入学后即进行分级考试,对学生从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参考高考英语分数,把学生分成A、B、C三级。

为给所有学生创造平等竞争、平等求学的机会,A、B、C三个级别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进行定期调整,采用“滚动制”,以一学期为一个调整阶段,根据每个学期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来进行滚动。这种优胜劣汰的制度可让学生具有危机感和“保级”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竞争能力。

2.分级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案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之后,下一步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等个体差异施行“因材施教”。下面以《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1册第9单元HolidaysAndSpecialDays为例,具体说明针对A、B、C不同级别的学生如何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A级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较强,拥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这部分学生,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大力提倡自主学习,教师只需适当引导。教学时教师可以完全脱离教材,要求学生课前除看懂课文外,大量搜集有关中西方节日的英语资料,诸如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的由来,人们如何过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等。在自我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通过查询收集资料,学生们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在大量阅读过程中,增加了词汇量。课堂上教师用英语授课,给学生营造动态语言环境,强化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向素质教育迈进。

B级学生英语基础相对不是很扎实,英语水平一般。授课时教师应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详尽地讲解,但不必全文翻译成中文,而是采取难句用中文解释,相对简单的句式用英文解释。单词主要讲解一些四级重点词汇,如课文中出现的commercial、participate等。教师可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话题让同学们讨论,例如:“你喜欢过春节吗?”“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有哪些异同点?”等等,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并重,讲问结合,鼓励学生开口说,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C级学生英语基础差,起点低,语法、词汇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教师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让他们觉得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课上教师不仅要对英语词汇表上每个单词都加以解释,说明它们的词义和用法,而且还要让学生进行单词跟读,例如celebration单词长,发音中有多个元音,应让学生反复跟读,直到读准为止。课文讲解则需采用翻译教学法,把内容逐字逐句译成中文,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另外除了书上知识点外,教师还需课上腾出一定时间帮助他们系统复习主要语法知识。通过采取多模仿、多操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初步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结束语

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英语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搞好分级教学,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分级教学更加完善,更好地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发挥巨大作用。

Krashen,S.D.(1982).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巴班斯基(1986).吴文侃译,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唐小艳(2005).运用加涅的学习理论来指导英语教学[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

张丽丽(2005).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拓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

猜你喜欢

分级大学英语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读英语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