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精神

2013-03-19于海江

文化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人脑黑格尔本质

于海江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1)

精神的内含丰富而深刻,为了说明它,本文将从“人要有一点精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唯物主义精神”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人要有一点精神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并说:“中华民族有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国人民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在建立与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中,无数仁人志士、战斗英烈、建设楷模层出不穷,其精神与业绩可歌可泣。此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近现代的集中表现,是极为珍贵丰富的精神宝藏,是留给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永远坚持继承毛泽东思想。

中国人的精神是丰富的,内涵也是深刻的。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长期坚持的道德:慈孝、仁爱、尊老、携幼、信义、礼让、谦逊、宽恕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建功立业,荣宗耀祖”精神;“兼爱尚同”、 “舍生取义”精神;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精神; “团结和睦”精神; “自然无为”、 “天人合一”精神;“大义灭亲”精神; “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精神; “吃斋念佛” (善心做好事)精神;爱国爱民爱家精神;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克服千难万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抗日战争中“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勇跳悬崖的战斗精神;解放战争时期,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奋不顾身精神;山东人民的“独轮车”支前精神;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邱少云火烧全身而不动,孙占元、杨根思怀抱手榴弹爆破筒冲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的大无畏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精神;中国人还有吃苦耐劳精神 (中国农民最突出);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如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模范大妈”、农业合作化时期的王国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宁愿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农业上的陈永贵、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进代表邢燕子、黑龙江栽树“大王”马永德、社会主义新农村劳模申继兰,还有王崇伦、尉凤英、李素文、张成哲等无数劳模的“争先进多贡献”的劳模精神。

另外,当代舍己为人,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郭明义是现时“雷锋精神”的光辉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六连”精神;“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精神;为国争光的“奥运”、“世博”、“亚运”的竞争精神;改革开放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 “胜不骄败不馁”精神;忠于理想信念、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精神。如苏武北海牧羊18年“死不变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瀚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瀚,还有后来人”;还有忠于家庭忠于爱情忠于友谊的忠诚精神;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与支持亚非拉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中国人尤有浓厚的历史精神,酷爱“以史为鉴”;又有“螺丝钉”精神 (放在哪里都发光);有崇文尚武精神。崇文,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说法,都是崇尚文化思想的表现,而喜文弄墨琴棋书画更是其文化上的独唱。尚武,如中国传统的“武术”门派林立,刀、棒、弓、箭、戟、拳等,功夫深不可测,从古至今武脉相承不断,也为世所独有。当今的中国人更是以“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为耀;中国人既有抗争 (斗争)精神,又有和谐精神。如历代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战争接连不断,还有明朝戚继光反倭寇入侵,清朝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反帝反霸斗争,都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表现。中国人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谐精神。如“和为贵”由来已久。在家庭一贯提倡“和睦家庭”(“家和万事兴”),在社会提倡“和谐社会”,在国与国之间提倡“和平共处”。中华民族又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幻想“世界大同”。中国人有很强“落叶归根”的向心精神,一般都很留恋自己的故土,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总是不忘祖 (祖宗、祖国),到了晚年皆希望“魂归故里”。如许世友生前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上将、为国为民立下不朽功勋,但死后却请求回老家葬在母亲坟旁。这是中国人活着忠于祖国人民,死后尽孝父母的范例。中国官吏则有廉洁奉公精神,如于谦在《石灰吟》中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在《北风吹》中的“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等诗句,就是倾诉自己为国忠诚清白,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意愿,明示自己坚强不屈的情操。还有宋朝为官清廉的包公 (包文正),明朝刚正不阿的海瑞,以及清朝廉正公明职守的于成龙等,皆是古人廉洁奉公的典范。现代人则有开国元帅陈毅的《青松》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充分表现了陈毅同志不畏“四人帮”黑恶势力迫害,勇于抗争的挺拨高洁精神。中国人还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思想;“和而不同”思想。

中华民族不仅有上述优良精神,而且还有科学发明 (创新)精神。如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蔡伦“造纸”、毕生“印刷术”、罗盘“指南针”、“火药”);中医中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有《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千斤要方》、“药圣”李时珍的《神农本草》; “书圣”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画圣”吴道子所画人物“毛根出肉,人健有余”、“诗圣”杜甫“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数学上的《九章算术》,地理学中的《九经注》、 《地理志》,天文学的“浑天仪”、“地动仪”(张衡发明)、“黄道游仪”(一行和尚发明);历史学上的《史记》 (班固、司马迁著)、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文学上的诗词(“唐诗”、“宋词”、“元曲”等)言简意明,格律高雅,含义优美深远,更是中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还有戏剧小说 (四大名著: 《水浒》、 《三国》、 《西游》、 《红楼》)、音乐舞蹈、雕刻塑像 (云岗、龙门、敦煌等石窟);更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涌现出的儒、墨、道、释、法、阴阳、兵、名等诸家学术思想,可谓群星璀灿。近现代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等,以及海外华人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都是中国人具有科学发明精神的佐证。

当然,中国人的精神除有精华之外,也有糟粕消极因素。如“三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思想;麻木不仁思想,如鲁迅小说中讲的“吃冷血馒头”与“阿Q”精神 (精神胜利法);还有爱“摆谱”摆阔、讲排场、奢侈浪费、贪污腐败思想;“官本位”思想;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思想; “明哲保身”思想;“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子先烂”的不让冒尖、不许出头争先创新的“掐尖”思想;再有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所说的中国人“不团结”、“一盘散沙”(“一个和尚提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中国人的“窝里斗” (脚底下绊暗中使坏, “中国人一个人是龙,三个人是虫”);中国人的“脏、乱、吵”; “不认错”、“不服输”,爱搞“假大空”;中国人的“和稀泥” (和事老),不讲是非,不认真 (不求真,不讲真话)、习惯“马马虎虎”、“差不多”、“滑不溜丢”、“不倒翁”的圆滑;以“天不变,道也不变”的“不变应万变”的极端固执保守思想,等等。我们勇敢地指出中国人上述这些缺点毛病劣根性的目的,不是自贬自弃,而是要引起自己的高度关注警惕与自觉,以便时刻铭心,经常加以克服才是。

人与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凡是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精神,而行非常之举者则必有非常之志。事实证明,人在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时,往往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多在克服困难的苦斗中前行,甚至要在逆境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品格,积累战胜险境困惑的经验,最后才能达到成功的目的。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说得正是此理。比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首,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3]这些先哲圣贤都是在逆境困苦中,苦而不悲,孤而不堕,遂成大业留芳千古的。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自幼读史,20岁后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博览广闻,历尽艰辛,特别是在遭遇汉武帝给以宫刑惨祸后,忍辱负重,以顽强的毅力、坚韧不拨的精神,花用19年时间,终于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巨著—— 《史记》。在当代,能在逆境中顽强不屈并最终成功的典型,莫过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了。他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神圣理想:摘下“歌德巴赫猜想”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废寝忘食,置身患多种疾病于不顾,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环境中,顶着“白专”帽子,身在废弃的不足7平方米的厕所里坚持攻关,所做的数学演算草稿之多竟装有十几麻袋。最后终有斩获。还有画家常书鸿为了拯救濒于毁灭境地的敦煌艺术宝库,毅然回国,来到孤烟大漠的荒滩进行保护和修葺工作。他忘记了大漠的风沙严寒、难以下咽的水和食物,克服了经费紧张甚至发不出工资无米下锅的窘境;忍受了长年累月远离人世的寂寞,最艰苦时只剩下他和两个工人,他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却“虽九死其犹不悔”,才使敦煌艺术重见天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三种境界讲的乃是成就大事者,必须具备远大的理想、坚定明确的目标、孜孜不倦的迷恋求索精神、坚韧不拨的顽强毅力。事实也是如此,人要想在学术上获得重大成就,只能有所失才会有所得。他必须坚决地舍弃一切不必要的应酬与事务性干扰,并牺牲众多的享乐,而专心致志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课题或领域,他应该在探索真理的征途中锲而不舍地寻求真知灼见。不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没有王国维说的三种“境界”,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或成就,是根本不可能的。机会与成果不会光顾懒汉或无志无毅无恒者。我们今天虽然名人无数,但却难有巨匠大家,作品如山却难有传世之作,恐怕都与缺乏精神意志的明确性坚定性顽强性有关。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说:“第一要立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又说: “苟能立志,人人可做圣贤豪杰”;还讲:“持之以恒是人生第一美德”。曾国藩出身小民百姓,家境不富,却能从一介农家之子,勤奋攻读,不懈努力,而入仕途。先从“翰林院检讨”做起,一直做到清朝“一等毅勇候”重臣,期间经历过多重历练磨难,特别是在被咸丰皇帝任命为团练大臣之后,亲自率领由他一手编练成的湘勇出省作战,开始连吃败仗,羞愤难当,两次跳江自杀,都被部下救起。然后整顿军纪,总结经验教训,忍受许多指责和委屈,并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气概与毅力,卷土再战,终于挽救了面临瓦解灭亡的清朝危局,成为晚清的大救星。如果曾国藩没有非凡之志、非凡之识、非凡之恒,焉能担起挽救清灭的大任?

成大事业者固然应具有非凡之精神,但正常良好的心理状态也不可少。比如韩信在失意时,可以当“胯夫”,并未倒下,但在得意时 (封候),却被胜利冲晕头脑而失言,引刘邦猜恨,终为吕后肖何所杀;还有三国时期,关羽“大意失荆州”;又如德国伟大诗人歌德青年时曾深爱一位心地善良品格高尚且又貌美的女士,而女士也深爱着他。但歌德却非要摆出一副目空一切的贵族少爷臭架子,尽管那位女士百般殷勤持侯,可歌德仍装出不屑一顾的冷漠神态。女士实在难忍其辱,最后不得不离他而去。歌德这才深切感受到失恋之痛,他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大感后悔,不断地到无人之处呼唤那位恋人。为此,他写了不少感情真挚的伟大爱情诗,但那位伤透了心、有尊严的女士却再没有露面。这更是人在幸福得意之时,因高傲大意失去爱情幸福的刻骨铭心之例。人一定要“胜不骄,败不馁”,懂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

以上是就人而谈精神。现在要从哲学上看精神。哲学有唯物与唯心两大家,而各自对精神的认识又不相同。首先看唯心,看唯心又应先看黑格尔,因为他对精神的研究最多最广最深,其对精神的认识更是全方位系统变化发展的。那么黑格尔的精神到底怎样呢?

黑格尔的“精神”,他称之为“绝对精神”,在其《精神现象学》 (马克思称之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4]中有着具体表述:(A) 自我意识1.意识。(a)感觉的确定性,或“这一个”和意谓。(b)知觉,或具有特性的事物和幻觉。(c)力和悟性,现象和超感觉世界。2.自我意识。自身确立性的真理。(a)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主人和奴隶。(b)自我意识的自由。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苦脑的意识。3.理性。理性的确立性和真理。(a)观察的理性;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的观察。(b)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自身来实现。快乐和必然性。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道。(c)自在和自为地实在的个性。精神的动物界和欺骗,或事情本身。立法的理性。审核法律的理性。(B)精神。1.真的精神;伦理。2.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养。3.确定自身的精神,道德。(C)宗教。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启示宗教。(D)绝对知识。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个广泛的概念。他在上述以“小标题”对“绝对精神”进行概括时,把自然、人、社会全都包含,不过不是物质性包含,而是精神性包含。在他那里,自然等同“意识”,人等同“自我意识”,社会 (宗教、寺院、庙宇、殿堂、房屋、建筑、雕刻、塑像、图画、艺术文化、国家司法权力等)则是自我(“意识”)异化的精神。而将三者贯穿统一起来的就是“绝对精神”。他认为自然、人、社会都是“绝对精神”的异化与外化。所以,马克思说:“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5]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也是个发展的概念。他认为“绝对精神”首先进入自然界 (他称之为“意识”),然后进入人 (他称之为“自我意识”),再由人进入社会 (他称之为“自我异化的精神”),最后,重返自然界。这就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马克思说“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首先必须是一个结果;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成为这个隐秘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宾词、象征。……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同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6]这是说,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只不过这种发展变化是“绝对精神”“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即周期性发展变化而已。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又是一个内含丰富的哲学概念。那么“绝对精神”的哲学内含是什么?这是需要认真挖掘与揭示的。

黑格尔说:“精神在其绝对自身确定性中乃是凌驾一切行动和一切现实之上的主宰。”[7]“这里所讲的能 “主宰”一切的“精神”,即“绝对精神”,指的何意?请看他的如下论述:“精神作为本质,即自我意识,或者具有自我意识的本质,——这本质是一切真理并且知道一切现实性即是它自己本身”。[8]很明显,在这里黑格尔是把事物的本质视为精神的。黑格尔说过不少精神就是事物本质的话。如“普遍精神包含着一切本质”[9]、 “认识就是〔整个过程的]深邃本质或者精神”[10]、“本质 [指神]”[11]、 “本质 [或神]”[12]、“抽象的普遍本质 (神灵)”[13]、“日出的本质 [东方的光明之神]”[14]……这些话讲得都是 “[指神]”、“[或神]”、“精神”即是事物的本质。

在黑格尔那里,“神”、“上帝”、“普遍精神”、“绝对精神”即是一切事物的本质。那么黑格尔所说的本质又包括哪些内含呢?请看他的有关论述:“普遍的自身同一的永恒不变的本质,那么它就是一切个人的行动的不可动摇和不可消除的根据地和出发点,……精神是坚定的正当的自身同一性”[15]; “本质是两个相反的规律的统一性”[16]; “精神正是绝对的分裂环节的这种统一性,确切地说,真正的精神正是通过这些无自身的端项以之为中项的那种自由的现实才达到客观存在的”[17];“精神,只有当它在它自身的确定性中,亦即在它的真理性中,或者当它作为意识而分裂成两个极端,在精神形态中具有互为对方而存在的关系时,它才真实地是绝对精神。”[18]“它的统一体就既是爆发出来的、烧毁实体的火焰,又是实体持续不变的形态。”[19]等等,等等。黑格尔说事物的本质即是事物内在的同一性的论述不计其数,比比皆是。这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中,可谓层出不穷。当然,黑格尔这里所讲的“同一性”、“统一性”,并非抽象的同一性,即纯粹的不含差别的单一僵死的同一性,而是“具体的同一性”(黑格尔的说法),即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性。只有这样的同一性才是真实的客观的,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这也是黑格尔认为“自身同一性”是“不可动摇和不可消除的根据地和出发点”,与“统一体就既是爆发出来的、烧毁实体的火焰,又是实体持续不变的形态”的道理和根本原因之所在。

在黑格尔的“本质”里,除了同一性外,是否还有它意?这也要看黑格尔的一些讲话: “有机物的存在,在本质上说,乃是普遍性或反映于自身”[20]、“构成有机物的本质的自身反映”[21]、“精神的这种直接性是精神的一般的实体,所以这种直接性也就是纯化了的本质性,也就是反映,也就是存在;因为反映是简单的自为的直接性本质,而存在是在自身中的反映。”[22]在这些讲话中,可以看出,黑格尔说的“本质”又是“反映”。黑格尔认为反映是事物本质的论述很多。如“精神在大脑里的自身反映的存在本身又仅仅是它的纯粹本质与它的分化了的肢体之间的一个中项。”[23]、 “只有返回到自身的本质才是精神。”[24]、 “真理性乃是双方的〔辨证〕运动,在这个运动中简单的同一是抽象,从而也是绝对区别,而绝对区别即自身区别、自己从自己区别开、因而就是自身同一。”[25],这里说的“自身反映……是它的纯粹本质”与“只有返回到自身的本质才是精神”的“返回”,以及“真理性乃是双方的〔辩证〕运动”的“〔辩证〕运动”,都是讲“反映”属于“本质”范围之内。

在黑格尔那里,本质除有同一性与反映之意外,是否还有别意?请再看黑格尔的有关论述:“映象之有全在于有之被扬弃,在于有之虚无。有在本质中便有了这种虚无,而在有之虚无以外,在本质以外,便没有映象。映象是作为否定物而建立的否定物。”[26]在这里,黑格尔又认为“映象”也是本质。认为“有在本质中便有了这种虚无”的“映象”,而在“本质以外,便没有映象”。这是明确地认为“映象”本身就是本质。他还说: “在本质范围内,与实有相应的,是建立起来之有。它同样是一个实有,但它的地盘是作为本质或作为否定性那样的有,它是一个规定性或否定,不是作为有的,而是直接作为被扬弃的。”[27]这是说“映象”这种虚无的“本质’,是被实有 (即差别)“建立起来”的“有”。又讲:“在心理学里,事物的外在现实据说是把精神当作它自己的有意识的对方或映象,而精神可以在事物的外在现实里得到理解。”[28]在此,黑格尔又是“把精神当作它的有意识的对方或映象”的。这就是说,黑格尔认为“事物的外在现实”在人的意识 (即人脑)中的映象是精神 (本质)之所在。由此可见,在黑格尔的“本质”范畴里,又包含着“映象”之意。所以黑格尔的本质内含大体有三项内容:其一是同一性;其二是反映;其三是映象。在这三者中,同一性是“根据地和出发点”,它是“爆发出来的烧毁实体的火焰”的能源基地;而“反映”乃是“同一性”活力活动的方式;“映象”则是“同一性”相互“反映”后的产物,是由实体差别之有建立起来的“虚无”之有。这就是黑格尔本质的全部内含。这个本质内含实际上就是对立统一规律或法则,而这也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实质。

三、唯物主义精神

黑格尔认为“精神是最高贵的概念,……唯有精神的东西才是现实的”[29],“一切实在都只是精神性的东西”。[30]与他这种“绝对精神”论相反,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并且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物质世界,而精神则是从物质发展出来的,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科学证明,地球曾经几十亿年没有生物,更不会有人类存在,当然也不会有精神。无机界长期发展后,产生了有机界;有机界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人类。只是有了人类的时候,才产生了精神。人类的精神是在大约一百万年以前出现的。这说明物质在先,精神在后,物质产生并决定着精神。精神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或属性,而人脑又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的精神不仅在生理上同人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且与劳动紧密相关。所以,人的精神不仅是大自然的产物,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我们说精神是人脑的一种特殊肌能或属性,这是讲精神的产生或出现依靠人脑,离不开人脑。如果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或前提,精神便无从谈起。然而,人脑会不会自行产生精神呢?不会。正如法国伟大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所比喻那样,只有钢琴,没有人手去弹它,钢琴不会发声。人的大脑也是一样,它必须得有外物接触作用于它,才会产生出精神。那么人的精神是怎样出现的呢?毛泽东说:“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31]从毛泽东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思想 (精神)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得到的。这种认识活动即是客观外物通过人的感觉器官 (眼、耳、鼻、舌、身)进入人脑之后的一种反映活动。这种反映活动的初始阶段是感觉,而感觉则是人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只反映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但“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这个“飞跃”或“质变”就是理性认识 (即理解)。理性认识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或深刻阶段。它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那么人的认识(反映)活动本身是否就是精神呢?也不是。这正如物质与运动、人与实践不能等同不是一回事一样。因为要运动或活动总得有个东西才行。精神虽然不是实在,不是物质,但它必竟是一种东西,一种存在。它是一种怎样的东西或存在呢?列宁说: “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32]言简意赅,一语中的,道破了天机。经验、意识、思想、精神就是“映象”。它是“外部世界”反映 (作用)到人脑之后,在人脑中产生或留下的映象。这种“映象”既不是人脑,也不是外物,而是外物作用或反映 (通过人的五官)在人脑后,留下的一种存在。这种存在虽不是外界真实的事物,但却是外界真实事物的一种虚无性存在。如同像片是照相者的虚空性存在一样。通过像片我们可以识别出照相者 (通过毛泽东的画像就能认出毛泽东本人)。人的意识思想精神也是如此,它就是客观外物反映在人脑后所留下的一种映象。这种映象是人在认识活动(包括感性与理性认识活动)中得到的或产生的。经验是精神的初级肤浅表现;理论则是精神高级深刻的表现。

以往人们常常把认识与精神 (意识)混为一谈。认为意识就是反映,或意识就是认识 (反映)。以为二者是一回事,其实不妥。因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一种反映。它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五官后,再传入人的大脑,从而引起大脑内部有关部位向外反射的一种活动。而精神意识则是客观外物直射 (作用)进入人脑(通过人的五官),并在人脑内部有关部位反射后,留在人脑之中的印象,也即映象。映象是对外物认识 (反映)后的结果与产物。这种结果与产物虽与人的认识(反映活动)密不可分,没有认识,便不会有认识的结果,但认识的结果产物与认识活动本身并不等同。认识是两个实物(人物与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反映活动。但精神意识却是由这两个实物相互作用 (反映)后,外物留在人脑内的虚空性存在,即映象。映象虽然不是客观事物的实在,但却是其虚在,这一点人们能够感觉体会到。至于映象的虚在为啥能反映表现客观外物,这一定是因为客观外物之中除有实在之外,必有其虚在存在于内。否则那个虚空的映象怎能那么像外界那个真实事物?映象是外物在人脑中的虚在,它虽然来源于外物,但并不等于外物,因为外物之中除有这种虚在之外,还有自己的实在。然而,映象性的虚在却能表现客观外物的内含,这就是映象的神秘与奥妙之处。人们正是通过认识 (反映)这种神秘奥妙的映象,才得到外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这就是人脑中的映象,也即人的精神意识的真正意义所在。

辩证唯物论不仅认为精神是人脑对外物反映后的映象,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而且认为,精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对物质的发展过程起巨大的反作用。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33]人们通过实践而产生的有关自然与社会的本质规律性的科学知识(精神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生产斗争与社会斗争,从而影响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这就是精神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也叫改造或创造客观世界。毛泽东说:“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34]毛泽东这里说的也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即人的精神的反作用。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劣势装备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用优势装备武装起来的16国联合国军,主要依靠的就是正义的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军事上英明果断的指挥。而这些都是精神的反作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总结教训时曾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为什么“错误”呢?就是因为美国人低估了已经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如果我们把唯物主义的精神论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精神论(“绝对精神”)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之点。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其一,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中包含映象,而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的实质即是映象;其二,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的活动是反映,“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其反映 (异化)过程,而唯物主义则认为精神的产生离不开人的认识,即人脑的反映活动。人的精神的产生过程就是人对外物的不断认识 (反映)过程;其三,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同一性”,而这个“同一性”又是“具体的同一性”(即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性)。他认为精神只有借助差别物之间的接触联系 (同一)后才会产生。唯物主义则认为,人与外物相互作用 (反映)后,会有精神。这里虽然没有说到同一性,但是人与外物相互作用的前提必定也是人与外物的接触联系。如果二者不接触联系,人焉能会产生精神。所以,人对外物的反映 (认识)本身其实也是人与外物的接触联系,而这种“接触联系”当然就是“同一性”(包含人与物的差别)。由此可见,唯物主义的精神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上述三点上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是:其一,唯物主义精神论认为精神只存在于人类这种高级物质身上,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则认为精神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中 (除了人与社会,也包括自然);其二,唯物主义精神论认为精神只是人认识(反映)客观外物之后的结果,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精神论则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相互反映的产物。这种产物即映象,不仅存在于人脑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内。认为由于一切事物相互作用 (反映)后都有映象的出现,故尔一切事物中都有精神。这就是黑格尔的认识。其三,唯物主义精神论认为精神依靠人,也离不开客观外物。认为只有外物与人成为对象时,也即接触联系到位 (同一)时,才可产生精神。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精神论则认为“绝对精神”不仅存在于人与外物之间的同一性,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间的同一性。认为一切事物内在的同一性皆是产生精神的源泉与土壤。通过唯物论与黑格尔唯心论在“精神”上的三同三异,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在精神论上的成功之处是,他己认识或猜测到“映象”、“反映”、“同一性”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并认为这三者是一切事物的命脉与灵魂。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黑格尔的伟大非凡之处。但非常遗憾的是,黑格尔却硬要把本来只存在于人类的认识 (反映)与精神(人脑中的映象)夸大推延到整个自然界,这就过分了,从而陷入唯心主义深渊。这种过分来源于黑格尔的彻底唯心主义立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精神,而物质不过是精神的异化外化或外壳。

[1][3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6.175.

[2]孟子·告子章句下[M].

[3]史记·太史公自序[M].

[4][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9.160.176.

[7][8][9][10][11][12][13][14][15][16]

[17][18][19][24][25][3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74.188.181.184.203.209.225.209.2.25.66.185.45.250.251.115.

[20][21][22][23][28][2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84.190.16.217.215.15 .

[26][27]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23 .

[31]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从那里来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2]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57.

[33]列宁全集(第 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28 .

猜你喜欢

人脑黑格尔本质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让人脑洞大开的绘画方式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