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与思考

2013-01-31李丽剑焦红兵刘艳霞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导师

李丽剑,焦红兵,黄 端,刘艳霞

(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070)

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其培养质量既关系到医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我国自1998年首先在临床医学专业试点开展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截止到2012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专业已逐步扩大到口腔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学、全科医学等专业。仅就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招生院校由最初的43所试点院校发展到目前具有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权的99所高等院校[1]。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需要。随着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教育总体结构中地位的确立,专业学位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招生数量上,更为关键的是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

一、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一)生源对象与招考方式。

长期以来,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面向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实施非全日制培养。从规模上看,英美等国家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而我国攻读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仅在10%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步步逼近,加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的卫生人力资源短缺、医患比例严重失调等矛盾日渐突出,因此,唯有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提高临床诊疗等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才能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实际需求。招生政策上,在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的同时,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纳入到招生的主渠道。政策实行初期,由于人们对专业学位的认识比较模糊,有相当比例的专业型研究生是由科学型调剂录取。此外,目前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考方式仍然是与报考科学型考生一同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核政治、英语和基础综合,初试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无从评判。

(二)培养目标。

对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是研究生教育结构成功转型的先决条件。相对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更加强调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成熟,一部分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的认识模糊,不清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定位,一部分导师则是根据个人情况,将专业型研究生一并按照科学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指导。对我校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研究生入学前对专业学位不甚了解。仅有37.6%的研究生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注重临床实践能力。

(三)培养方式。

1.课程设置。高校对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更多地集中在科研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划分上,往往忽视了学位课程对研究生学习的基础作用。经调查,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未对两种培养类型的研究生加以区分,课程设置缺乏与实践相关联的课程,过分偏重基础理论。仅有少数院校针对专业学位培养特点,开设专门的课程。例如,临床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高校仅仅体现在学分要求上专业学位略低于科学学位;在授课时间上,专业学位课程安排时间较短,多集中为半年。个别院校利用周末或晚上进行课程学习,学生从入学即进入临床接受实践训练。根据我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在实践基地的技能培训以外,同时渴望接受系统的专业课程培训。教学方式上(多选题),与传统的理论讲授方式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更乐于接受案例分析(69.3%)和示教、模拟训练(66.3%)等更贴近于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

2.实践及考核方式。目前,对于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及考核标准仍过于笼统,仅规定内科学及外科学的研究生须在二级学科下属的至少3个三级学科进行轮转,而其他学科则由各个高校和学科、导师自行决定,培训科室及实践时间安排上不尽一致。针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和要求,国家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随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的实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加大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复杂性,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的不统一以及部分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难以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导师指导。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一方面要在导师身边完成本专业科室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还要参与相关科室的轮转或是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导师对其进行科研及业务的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实践基地的导师给予技能方面的指导。通过接受实践训练,我校66.1%的研究生认为相比于单个导师指导,导师指导小组更适合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基地或轮转科室的带教老师作为副导师为确保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4.科研课题及学位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要求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而硕士生学位论文在规格上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因此,这也导致了一部分院校和导师无形中降低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质量的要求。对此,一种看法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然属于研究生教育层次,就必然要具备和反映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即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高级专门人才[2]。特别是对于在职人员,更新知识、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对于其攻读专业学位更为重要。即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的要求上不应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相背离或对立。在注重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将临床等实际工作与科研有机结合或许是专业学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对策建议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探索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的培养模式成为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根据学校办学层次和教学资源,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专业学位招生规模。鉴于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阶段即规定填报培养类型,因此,在复试阶段有必要对考试内容做以区分,突出专业学位的考核重点,进而选拔出具有培养资质和潜力的学生以提高专业学位生源质量。

第二,课程设置上应突出基础性和实践性,可开展病例讨论、案例分析等研讨课程,强化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的训练。针对专业学位学习的特点,增设循证医学相关课程,指导研究生利用当前的最佳证据解决实际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借助模拟医院等设施开展教学和技能考核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和规避临床医疗风险。在指导方式上,形成以导师为主导的指导小组或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更有利于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

第三,国际上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标准和专业界的用人标准一致,相应的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基本接轨,专业学位成为从事某种职业的必备或先决条件,形成了专业学位和职业注册相互衔接的配套机制[3]。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试点开展专业学位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使学生在学期间完成职业准入制度相同或相近的技能训练,这一举措值得其他省市借鉴并摸索出适合本地区医学人才培养的合理模式。此外,在强调实践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培养研究生医患沟通、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理能力,提升职业素质,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尽早完成由学生向医生的转换。

[1]2011年招收临床医学硕士的院校名单[Z].http://kaoyan.eol.cn/html/ky/zhuanshuo/

[2]曹瑞红,包水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6:61-64.

[3]陈 恒,胡体琴.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88-92.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导师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