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

2013-01-25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年4期
关键词:雏鹅血清型氏杆菌

(南京市六合区长芦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1500)

鹅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鹅鸭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是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是近两年在鹅群流行比较严重的细菌性疫病。我国养鹅历史悠久,近年来,养鹅业发展很快,随着新品种的育成和规模饲养推广,鹅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也显得十分重要。

1 病原体

鸭疫里默氏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有荚膜,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瑞氏染色大部分菌体呈两极着色,细菌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该菌在麦康凯琼脂和普通琼脂上不生长[1,2]。目前已报道有21个血清型,除少数血清型之间有微弱的交叉免疫反应外,绝大多数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反应。不同地区或鹅场流行的血清型有所不同,但以血清1型、血清2型比较多见[1]。

2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生于高温、阴雨和潮湿季节,一般是春夏和秋冬之交多发,主要发生于2~8周龄的鹅群,以2~4周龄鹅最易感染,发病率可达90%、死亡率10%~75%之间,成年鹅较少发病,但本病治愈后易成为带菌者,发展该病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经过呼吸道感染和皮肤伤口感染,也可以通过被污染饲料、饮水、飞沫、消化道传染,也可以通过接触性传染。一般情况下,鹅舍饲养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潮湿、环境卫生差、饲养粗放、饲料中微量元素、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不足或营养不均衡等,造成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诱发和传播本病。

3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4 d,有的可达1周左右,雏鹅发病急,常看不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

患鹅精神沉郁、全身发热、流泪、流鼻涕,有时咳嗽、打呼、软脚、拉白色稀粪。病程后期排绿色或黄绿色稀粪,头颈向侧边弯曲、发抖、走路不稳或多偏侧,个别关节肿大常伴随神经症状,痉挛抽搐、头颈震颤,最后昏睡,极度消瘦,直至死亡,幸存鹅生长缓慢,急性发病养鹅场1 d内出现大批死亡,亚急性或慢性的病例3~7 d,出现小批死亡[1,5]。

亚急性或慢性型的病例,多发生于日龄稍大即病程长达1周以上的雏鹅,食欲不振、两腿无力、伏地或以跗关节着地,有的关节肿大不愿行走,并出现神经症状、痉挛点头、摇头摆尾、前倒后仰、歪头若遇到惊扰时,病雏鹅不断鸣叫、转圈倒退、颈部扭曲,幸存鹅生长缓慢,亚急性或慢性的病例3~7d出现小批量死亡。

4 病理变化

最明显的剖检病变为心包膜与心外膜有大量纤维性渗出物(即心包炎)肝脏表面浆膜增厚(即肝周炎),气囊出现白色块状物附着(即气囊炎),肺脏出现纤维性肺炎,有些病例呈黑色或出血性间质性炎症。脾肿大呈花斑状,胆囊充盈。有时肾肿充血,鼻腔有脓性分泌物,个别可见皮肤坏死,皮下脂肪呈淡黄色,除此之外还可见脑膜炎、关节炎。

病程初期心脏膜与心外膜粘连,心包腔内有黄色液体渗出、心包膜、心包腔内有出血点、出血带、肝脏表面有很薄一层细膜,随着病程增长,纤维素渗出物越来越多,中后期就形成肉眼明显所见的“包心包肝”,特别是肝脏形成比较厚一层灰黄色或灰白色纤维素膜,很容易剥离。

5 诊断

5.1 涂片镜检

采取患病死亡鹅的肝、血液、脾涂片染色,镜检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用瑞氏染色镜检,可见到大多数菌体呈两极着色[1,7]。

5.2 细菌分离鉴定

无菌操作采取病死鹅肝脏、脾脏、心血、脑等组织,接种与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 h后,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可见表面光滑稍突起,直径为1~2mm的圆形露珠样小菌落,在恒温箱中培养的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观察96 h均无菌落生长,取蜡烛缸中巧克力琼脂平板长出的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到小杆菌、单个或成对,有时呈丝状,瑞氏染色可见细菌两极着色[1,4]。

5.3 生化试验

用分离的细菌培养物进行生化试验测定,结果不发酵、蔗糖、乳糖、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V-P和M.R试验(-),不产生吲哚和H2S,不还原硝酸盐[1,6]。

5.4 药敏试验

采取药敏纸片对分离菌作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氟苯尼考、阿米卡星、头孢曲松高敏,对多西环素、红霉素、阿莫西林中敏,对庆大霉素、青霉素低敏[2,8,10]。

5.5 鉴别诊断

5.5.1 与鹅巴氏杆菌的鉴别 巴氏杆菌(PM)主要感染18日龄以上的中(大)鹅死亡率可达50%以上,一年四季可发,以夏季多见,而鸭疫里默氏杆菌(RA)主要危害2~8周龄,发病率可高达90%而死亡率10%~75%之间,巴氏杆菌、急性病例常突然死亡,下痢粪便呈铜绿色或灰白色、腥臭、精神沉郁、张口摇头俗称“摇头瘟”,慢性病关节肿大不能行走,典型病变、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针尖大小灰白色的坏死点,心外膜和冠状脂肪,有出血点、心胞积液呈橙黄色,肠道充血和出血,特别是十二指肠,肠质变硬、充血出血,而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程现“包心包肝”为主,“三炎”病变(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2,7,8]。

5.5.2 与鹅大肠杆菌的鉴别 鹅大肠杆菌,各种年龄鹅均可感染,特征病变是奶油状颗粒物附在内脏器官表面,剖检死鹅常有特殊的臭味,肝脏肿大呈铜绿色(被胆汁染色)可见纤维素肝包膜炎、气囊明显增厚有渗出物,在临床上不引起神经症状、痉挛抽蓄、头颈震颤、最后昏睡死亡[7~9]。

6 防治措施

6.1 药物防治

首先,要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注意交替使用,提高疗效。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氟苯尼考、阿米卡星、多西环素。

采取对症治疗与支持疗法相结合,发病初期可以采取阿米卡星+黄芪多糖,雏鹅按照0.4~0.6万/只,成年鹅按照1~1.5万/只,(阿米卡星的剂量)配1ml黄芪多糖连续肌注2~3次,效果明显,口服中药清瘟败毒散和氟苯尼考,拌料饲喂3~5 d左右;或者5%的氟苯尼考注射液按25~40mg/kg体重,肌肉注射,隔日再注射1次,口服中药清瘟败毒散和多西环素,拌料饲喂3~5 d左右,效果比较明显,同时,在饮用水中加入常量1~2倍的21金维他和维生素C粉等益生素。

6.2 免疫接种

雏鹅于4~7日龄接种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二联苗,可使鹅群的发病率大大降低。由于本病常与大肠杆菌并发感染,因此,采用二联苗注射效果良好。由于油乳苗需15 d后才能产生免疫力,在这期饮水中饲料加入一些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抗菌药物,每2~3 d投喂1次。

父母代种鹅,可在产前进行第2次免疫。一方面,提高种鹅对大肠杆菌病的抵抗力;另一方面,提高子代雏鹅的母源抗体水平。为了加强疫苗的免疫效果,需在注射前2 d~注苗后的第5 d,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特别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C。

7 讨论

7.1 有待研究的病例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有5%~15%左右的鹅出现双眼失明,眼球外被覆一层易剥离的纤维素性膜,且出现软脚,逐渐离群,最后食欲废绝,直至死亡,死亡率占软脚的10%~40%,软瘫率占群体5%~15%,目前,没有很好的药物能够控制和治愈,希望能引起相关专家研究和关注和提供帮助。

7.2 该病重在预防

由于该病的血清型众多,各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作用。使用疫苗的血清型只有和本地流行株一致才能达到预防目的。因此,预防是关键。首先,改善鹅舍的卫生条件,特别注重通风、干燥、防寒及降低饲养密度,地面育雏要勤换垫料,做到“全进全出”以便彻底消毒,就结合当地情况,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相结合是比较稳妥。

[1] 吴清民主编.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葛兆宏.动物传染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周正西,王宝青.动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4] 亢文华.病原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5] 王书林.兽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9.

[6] 周继明主编.兽医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7] 张洪让主编.临床禽病防治精选[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8] 于匆编著.最新实用兽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9] 货生中,葛兆宏.鸡鸭鹅疾病防治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4.

[10] 朱玉良主编.兽医基础[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雏鹅血清型氏杆菌
云南省祥云县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FDA批准15价肺炎疫苗Vaxneuvance预防6周龄至17岁人群侵袭性肺炎球菌病
猪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副猪嗜血杆菌河南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研究
雏鹅痛风“三步五防”更有效
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探析
浅谈雏鹅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浅谈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