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家养老现状及对策

2013-01-25杜少英张艳文冯智聪冯智敏河北大学护理学院河北保定07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12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人

杜少英 张艳文 冯智聪 冯智敏 (河北大学护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000)

按照国际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8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9亿,占总人口的11.3%,是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1〕。到2023年,预计中国高龄老年人口增长到3 000万人,到2053年左右将超过1亿人,占中国全部老年人总数的23%〔2〕。2010年,中国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排名接近100名,“未富先老”成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最大特点。养老问题给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挑战。

1 我国养老模式的转型

与西方国家不同,儒家的“孝道”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等耳熟能详的语句道出了中国人“反馈哺育”的思维方式。如果有子女把老人送进敬老院,养老院等托老机构,就会被众人看成不孝而指责非议。当然,老年人普遍也不愿意去养老院渡过余生,他们更愿意老年时期子孙满堂。再加上部分养老院生活环境较差,不自由,护士数量不足,专业知识欠缺,素质不高,耐心不足,沟通技巧缺乏等原因〔3〕,导致很多老年人是在无奈之下作出去养老院居住的决定。据统计,目前在养老院居住的多为生活不能自理者。

“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为传统的主要养老方式,也是现行养老模式中的主要形式〔4〕。但从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被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开始,中国四世同堂的家庭格局一去不复返,而出现了典型的“四二一”中国现代家庭模式。就业难、社会竞争激烈、同时侍养四个老人等都是现代的独生子女需要面临的问题。再有,以前被视作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的女性也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市场。工作的流动性和竞争的激烈性使不少的独生子女陷入了“事业人士”的社会角色和“孝顺子女”的家庭角色的冲突之中。一方面他们不愿意把老人送入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另一方面,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家里侍奉老人,这种尴尬境遇必然会催生出一种更为合适的当代中国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应运而生。

2 居家养老的概念

作为一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近几年发展很快,理论研究也很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等10部委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学者把“居家养老”定义为“老人不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社区和家庭,依靠社区内部或者附近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自己家中养老〔5〕”。也有学者把它定义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就是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合成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一个最有利于保持和加强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和一个最有效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一个最有助于社会持续发展的养老模式,最终形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6〕”。笔者认为居家养老就是老人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辐射点,政府和社会提供制度政策和资金的保障,为老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

3 居家养老的类型

3.1 独生子女父母的居家养老 刘馨涛〔7〕根据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诸如家庭照顾老年人的功能在弱化,缺乏老年人感情依托和沟通的环境的困境,结合现有养老机构费用偏高、数量有限,布局不合理,服务不满意的现状,在分析了居家养老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及重大意义,并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徐小平〔8〕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趋势。包括:子女生活状况,特别是其婚姻状况及婚后的居住方式,子女对父母养老的实际支持,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养老政策制度等。

3.2 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 田君叶等〔9〕指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空巢老人在养老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心理方面存在孤独寂寞、心里不适应、角色缺失、抑郁痴呆甚至一些心理疾病;生理方面,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有的甚至起床、穿衣、洗澡、进食等简单的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所有这一切,离开了家人的帮助和监护,其生活将十分困难和无助。还有研究者得出结论:我国要发展的养老服务应该是老年人居住在家,由社区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向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10〕。

3.3 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居家护理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老龄科研中心合作开展关于上海市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经济社会状况、家庭照料以及社会支持方面的调查,指出影响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经济、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健康状况(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护理照顾、生活满意度等几个方面〔11〕。有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12〕。在此基础上,研究者〔11〕还构建了社区生活不能自理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尚待研究完善的问题,对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居家养老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4 城市女性老人的居家养老 女性老人有老人的共同属性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更长,这意味着女性经历养老的过程也将随之延长;老年女性人口须面对低文化程度和低经济参与问题。老年女性生理和社会方面的特征,不仅单独对他们的养老问题产生影响,还会和其他因素,特别是家庭结构因素,结合于一体产生影响,形成高情感需求。相对于老年男性,老年女性在养老问题上要面对更多性别所致的困难和阻碍〔13〕。对城市女性老人而言,选择居家养老,既是当下的一种有益尝试,又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4 城市居家养老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4.1 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制度不完善 居家养老虽然被政府认定为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性质仍然是国家政府的一项公益福利活动。然而,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出现了职能缺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例如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14〕。

政府对居家养老的政策支持不到位直接导致的是社会及民间力量加入城市居家养老建设当中的积极性不高,居家养老的核心设施由政府来建设是必要的,但居家养老的后期运行再交给政府,对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政府的父母似的全揽模式根本上限制了居家养老的后期良性发展。政府应该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完善政策制度,鼓励民营企业踊跃加入到城市居家养老的建设当中,从而解决全国范围内建设居家养老资金不足的问题。

4.2 居家养老配套的硬件设施短缺 可作为居家养老的场所极其有限,过去几年城市规划未充分考虑到今天城市养老问题的突出化,没有开辟适于开展城市居家养老的固定场所。今天的房地产行业如日中天,城市地段可谓寸土寸金,能开发的居家养老场所更是少之又少。城市社区建设也未考虑到建筑的适老性与宜老性,使得城市养老发展的开端就存在着先天的缺陷:没有护理空间与设施,没有无碍设计,没有公共活动的空间,有的小区楼层没有电梯。与居家养老相配套的硬件设施的贫乏很难满足当今老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政府部门在解决居家养老配套硬件设施短缺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应该足够地重视城市养老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城市养老纳入城市建设的规划当中,无论在政策还是资金上都应给予城市养老足够的支持。

4.3 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服务项目单一无标准化 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管理,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培训和专业教育培训等,都是保障社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持〔15〕。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大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缺乏居家养老相关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与此相伴随的是服务项目的单一贫乏化,服务质量的偏低停滞性。服务项目单一化不仅表现在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迫切需要开展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还表现在居家养老工作岗位的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并且居家养老到底必须或应该开展哪些项目,项目开展后服务效果的评定,国内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化的纲领,造成当前城市居家养老市场的无序杂乱性。所以政府有关部门或相关学者应该尽早研究标准化居家养老模式项目的细节,健全相关服务人员专业培训学习,考核制度,提倡从事居家养老行业的服务人员业务考核,持证上岗,提高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服务的专业质量。

各高校的护理学院可以抓住这一良机,开展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对老人进行指导的专业活动。由于帮扶对象较多,可以将其按疾病分类,由每位教师负责一个系统的疾病的专业指导,带领学生去做专业化的服务。这样,既可以提高服务水平,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职业效能感。

4.4 宣传力度不到位,老年人口对居家养老模式认知度不高

居家养老属于一朝阳行业,社会一般民众对此存在陌生和怀疑。当问到老年人口“你对城市居家养老了解多少啊?”,很多老人会反问你一句“什么是城市居家养老?”。再加上中国有着将近五千年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养儿防老”反哺式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人思想当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从心里抵触社区等养老模式,认为那是不孝顺的表现。但时代的更替再也无法满足老人这一传统的夙愿,儿女们也无暇在事业家庭之间游刃有余地穿梭。这一尖锐矛盾的解决,有赖于政府及民间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媒体力量,比如“演艺圈中国十大孝子”,公益广告等继续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让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的子女真正放下思想负担,借助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对父母和社会的双重关怀,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1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caprc.gou.cn,2007-12-17.

2 杜 鹏,翟振武,陈 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29(6):90-3.

3 谢秀君,刘春蕾,王 彦.健康教育对老年公寓冠心病老人生活方式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6):71-3.

4 邓 颖,李宁秀,刘朝杰,等.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6):731-2.

5 王 雷,郝 灿,许波林,等.常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8(3):98-103.

6 陈大亚.家庭养老问题探讨〔J〕.航空工业管理,1998;(9):10-1.

7 刘馨涛.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0):121,58.

8 徐小平.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2010;(1):54-8.

9 田君叶,刘 均,娥岳鹏.我国空巢老人养老及社区照护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08;8(7):41-3.

10 张大圣.新形势下关爱“空巢老人”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4):277-8.

11 刘 晶.城市社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居家养老生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探索〔J〕.人口学刊,2005;(1):22-7.

12 邰亚娥,于 珍.我国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与社区照顾初探〔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52-4.

13 吴翠萍.城市女性养老的资源及策略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1):40-4.

14 庄 琦.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出路〔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2(4):13-5.

15 董 沛,崔艳青,杨兰兰,等.城市老年人群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4):56-60.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