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主枢”理论探析及临证发挥*

2013-01-25扈晓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枢机厥阴元气

张 扬,扈晓宇△,杨 芳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2)

元·朱丹溪云:“天地生物,故恒乎动,人之有生,故恒乎动。”中医恒动理论认为,运动是客观世界的根本属性,一切事物皆变、皆流、皆动。明·孙一奎认为,生命之所以能够延续,关键在于气之恒动。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气机是气化的基础,惟有人体之气不断、有序的升降出入运动,方能引发机体正常的气化过程,使机体吐故纳新,生化不息。然气机运动正常与否,又与“枢机”的运转状况关系密切。历代拘于“居中央畅四方者”、“少阳为枢”等说,主以脾胃、少阳等为气机运动的枢纽,而鲜有以肝为枢立论者。笔者经研究相关理论发现,肝为阴阳之气升降出入的总枢,并用之指导临证,使部分疑难杂症收获良效,现略陈于下。

1 “枢机”探微

1.1 历史源流

“枢机”之说源于《内经》,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提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对“少阳为枢”作了更为系统的论述,如冠“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提纲,就是对枢机不利的临证提炼。明·张景岳进一步指出少阳“如枢机”,“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明确少阳为表里之枢机,司机体阳气的出入。清·王孟英认为,机体气机贵在流动,“百病皆由愆滞”,“枢”则是“调其愆而使之不愆”[1]。近代伤寒大家刘渡舟谓“少阳经脉行于身侧,居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外则从太阳之开,内则从阳明之合”,指出少阳“亦主阴阳之枢”,具有“疏通、调节表里内外”之功,并言明少阳主枢的内在机制。

1.2 本意探讨

《说文解字》言:“枢,户枢也。”机,为事物发生的枢纽。《辞海》注为:“事物运动的关键。”历代受先贤卓见的影响,多提倡“少阳为枢”。现代研究发现,伤寒之半表半里非指特定的部位,而是人体的自然机能所组织的一种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的一种微妙的协调平衡。从人体的阳气出入升降来看,阳气由表入里或由里出表的过程则称半表半里,而控制这个出入的过程则称为枢[2]。可见,“枢机”为气机交接转枢之地,同时又可枢运、机转气机,使气机升降自如,出入有度[3]。

2 肝主枢理论依据

2.1 肝寓阴阳,为阴阳之枢

肝为厥阴,又名一阴、绝阴。《素问·阴阳类论》曰:“一阴至绝作朔晦。”厥阴乃三阴中阴气最少,阴至厥则变,从而生发阳气。《难经·二十难》又云:“经脉者……以营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于手太阴。”也就是说,厥阴接少阳、续太阴,“行血气”、“通阴阳”,推动阴阳之气周流全身。又言肝主疏泄,可流通气血,机运调畅,阴阳和谐,故为阴阳之枢。

2.2 胆系于肝,为出入之枢

胆为少阳,亦称一阳、稚阳。明·张景岳言:“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指出少阳“如枢机”,能枢转阳气出入表里。再者,少阳分属于胆与三焦,胆内寄相火,主少阳春升之气,而三焦主决渎,统率全身阳气气化。胆主枢之启动运转,三焦继以路径畅达,形成枢路一体[3]。胆振启阳气,布施相火,而肝系于胆,共同参与阳气的旋运机制,枢机运转有度,则阳气出入有序,故肝为出入之枢。

2.3 肝主升发,为升降之枢

2.3.1 升发元气 元气,又称真气、原气,系“两精相搏,合而成形”的先天精气。肾为元气之根,先天之本,尚须肝气的升发,肾中精元之气方能通达内外。如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云:“人之元气根茎于肾,而萌芽于肝。”再如陈士铎《石室秘录》所言:“肾为肝之母,肝又为命门之母也。”可见,元气纵存,若无肝之升发,则沉寂于肾,亦难葆生命之树常青,因而元气激发生命的链条传动不息,尚须借助肝气升发的媒介和运载[4]。

2.3.2 升发宗气 宗气又称大气,聚于胸中,上走息道而“行呼吸”,下“贯心脉”以行气血,是维系机体心肺功能的根本动力。然心肺功能的正常,又有赖于肝对宗气的升发作用。一则肝升肺降,推动机体气机升降出入。《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气主升,肺气主降,故肺主纳受清气,而肝才升发清气于体内各处。再则肝辅佐君火,推动脉内血行。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气舍于所生。”肝木为心阳之守,心火为肝木之使,心火之运动,需赖肝气之升发资助,如明·薛己所言“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3]”

2.3.3 升发营卫之气 营、卫二气,皆由“谷精”与“清气”经心肺作用而生成,其“精专”部分为营气,“慓悍”部分为卫气。而营卫的新陈代谢及功能发挥,则必须依赖于肝气的升发[5]。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脾本司升清运化,但脾为阴中之至阴,非阳不动;肝为阴中之阳,升发营气发挥濡养之功,故源出于脾之藏,更赖于肝之运[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有“清阳发腠理”之说,肝为刚脏,率性而往,清阳得升,卫气乃刚,始能御邪防病。

2.3.4 通降六腑浊气 六腑化物而不藏,器实而不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肝为气机升降之枢,通过升发五脏之清阳,来促进六腑浊阴的下降,清升浊降,则百病不作。张锡纯也说:“在下之气不可一刻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不降。”

3 “肝主枢”临证发挥

“肝主枢”,意即通过肝脏的枢运、机转作用来调控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其枢转功能的实现与肝主升发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常常涉及清气的升发及浊气的通降两大方面,肝主枢理论,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3.1 病因病机

肝枢缘何不利?生理上,肝木性条达、恶抑郁,喜温风、擅疏泄,以血为体,以阳为用,凡可致肝失条达的病理因素均可引发肝枢不利。或太阴不运、厥阴乘之,或阴虚血少、肝不用阳,或情志内伤、肝体受损,或他脏通过气机间接相累,终致肝失条达而发病。其病机概言为枢转不及或枢转太过。前者可引发气机运动减退,继则阴阳不相交接而见厥证、格拒等,气机升降无序而见清浊逆乱之证,如元气无以激发则肾气衰弱,卫阳无以刚强则腠理疏松,宗气不走息道则呼吸失司,浊气失于和降则腑气壅滞等;气机出入无度而见内外失和之证。后者可导致气机运动亢进,继而阴阳之气逆乱无序而见中风,气机升降无制而见“飧泻”、“月真胀”等证;气机出入失度而见内闭外脱之证。

3.2 治疗原则

与肝不主枢病理环节相对应的总体治则为枢滑机脱、抑其机运、枢涩机滞和助其枢导。前者临证常常选用缓肝、柔肝、敛肝、凉肝、平肝、潜镇、息风等调肝之法;后者往往选用疏肝、养肝、暖肝等顺肝之法[6]。如中风之中脏腑闭证,叶天士认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为主要发病机理,常选用镇逆摄纳、潜阳平肝、息风凉肝等法制其亢进,匡正枢机。又如张锡纯认为“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主张从肝论治,常用敛肝之山萸肉等杜塞元气欲脱之路。再如林佩琴《类证治裁》说:“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暖,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临证多用柴胡、香附等疏肝之辈,资助气机的枢转。

因此对临床部分疑难杂症,可以肝为枢机为突破点,把调理肝枢作为辨证论治的中间环节,以期为临床疑难杂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方向。

[1]庞军,芦玥,刘更生,等.王孟英医案枢机思想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0,27(6):472-473.

[2]孙文正,陈燕,高娜.表里、枢机与脾胃相关性浅识[J].中医杂志,2009,50(2):187-188.

[3]丰广魁.“枢机”探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7):6-7.

[4]叶祥全.肝主升发之浅见[J].陕西中医,1988,9(6):259-260.

[5]杨柏灿,修琳琳.从营卫的实质探讨营卫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7(7):537-538,540.

[6]杨扶国.试谈中医治肝十二法[J].新中医,1976,(3):48-50.

猜你喜欢

枢机厥阴元气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快手元气早餐
五谈肝与咳、喘、哮
——肝与枢机密切相关对肺之影响*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厥阴病篇再论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