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中“十度”诊法总则初探*

2013-01-2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络脉经脉人民卫生出版社

杨 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诊法”一词首先出现于《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综上所述,诊法是通过观察人体效法自然的规律,判断机体偏离常态的根本原因,提供纠正人体之偏的法则。

1 “诊”的总则

《黄帝内经》以降,中医诊法涉及脉诊、尺诊、色诊、面诊、病因诊、情志诊、梦诊、毛发诊、十二经诊、络脉诊、体质诊、时间诊、地域诊等近百种。纵观诸多诊法,可从两个层面剖析庞繁的诊法体系,一为“诊之法”层面,即诊察技术的方法,《内经》中有“察”、“按”、“视”、“听”、“观”、“审”、“问”等方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二则为“诊之道”层面,即诊察规律的法则,为“诊”的本源,在《内经》中明确提出“诊有十度”,十度是指一度人脉,二度藏,三度肉,四度筋,五度俞,六度阴阳气,七度上下,八度民,九度君,十度卿。如《素问·方盛衰论》曰:“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阳附阴,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2 “十度”的认识

由于《内经》成书较早,历传抄翻刻,校刊注疏不乏其人,因受时代限制和个人理解偏颇,关于“十度”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度者,量也。有关“十度”的具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

2.1 “十度”实际是“五度”

历代医家对《内经》中这段原文的注释,多是采用这种观点,《素问·方盛衰论》曰:“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阳附阴,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中医大辞典》关于“十度”解释,认为是古诊法,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五度有虚有实,合称十度;另一种认识也是诊察“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五度,但须辨别五度的阴阳关系。

2.2 “十度”是诊察的十条法则

也有人认为,“十度”是从10个方面确定诊察规律的法则,不仅重视诊察的方法和技术,更强调诊察规律的基本法则,由“诊之法”上升为“诊之道”,采用不同的句读方式。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注释十度是,一曰度人,二曰度脉,三曰度藏,四曰度肉,五曰度筋,六曰度俞,七曰度阴阳气尽,八曰度民,九曰度君,十曰度卿。认为“十度者:一曰度人,人之贫富,性之缓急也;二曰度脉,脉之大小,至之迟数也;三曰度藏,脏之虚实,气之从逆也;四曰度肉,肉之肥瘠,体之盛衰也;五曰度筋,筋之强弱,力之多寡也;六曰度俞,腑俞脏俞,上下出入也;七曰度阴阳气尽,阴尽而初阳生,阳尽而一阴始也;八曰度民;九曰度君;十曰度卿,民君卿皆人也。民不得同于卿,卿不得同于君,就其心志而揆度之,此五诊之有十度也。”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认为,“此言持诊之道,四时五诊之外。而更有十度也。”十度是指一度人脉,二度藏,三度肉,四度筋,五度俞,六度阴阳气,七度上下,八度民,九度君,十度卿。两者具体内容略有不同,但都是在充分考虑中医基本特点基础上,提出了诊断技术、目的和法则融合为一体的中医诊断理论框架结构。

3 中医诊法理论框架——“十度”

中医“诊”的目的在于“断”,“诊”的过程融于“断”,两者相辅相成,“诊”中涵“断”,“断”中寓“诊”,相互包容的两个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通过由“诊”到“断”、由“断”到“诊”的过程,反复分析辨别,概括起来可以从10个方面诊察、揣度,以了解机体状态。十度包括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度上下、度民、度君、度卿。在《内经》中明确提出5种人体知识结构“脉、脏、肉、筋、俞”。《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3.1 一度人脉

“度人脉者,度人合天地而成三部九候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脉”是指血脉、经脉、筋脉中气的运行,中医“脉”的灵动性有别于单纯的解剖结构。因此,“脉”是有形实体和无形气运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一度人脉包括脉动诊、脉色诊、脉气诊。

3.2 二度藏

“度藏者,度五脏之奇恒逆从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广义的藏指依附于体内有形结构,精气血进行化生、运化和气化的功能综合体,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本脏,与五脏相对应的腑、官、窍等和络属于藏得经脉等。二度藏包括五本藏诊(本脏形态、本藏气机)、府官窍诊、藏府脉诊。

3.3 三度肉

“度肉者,度人之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如病而形肉脱者死(《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度肉,主要是观察人的形体与精气的关系。《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度肉不仅包括诊察人体肉的形态、质地和肉分之间的谿谷,更包括肉相关的形体和肉相连的皮肤。三度肉包括形体诊、肉态诊、肤质诊。

3.4 四度筋

“度筋者,手足三阴三阳之筋,各有所起,经于形身,病则宜用燔针劫刺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此文论述了人体胚胎形成过程中“筋为刚”的作用。《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认为“宗筋”主持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宗筋”与“骨”的关系密切,经筋为经络气血所濡养,并受十二经脉之气的调节。度筋主要指揣度形体、筋骨、经筋以判断机体状态,四度筋包括形态诊、筋骨诊、经筋诊。

3.5 五度俞

“度俞者,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度俞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络脉和俞穴的揣度。

3.6 六度阴阳

“度阴阳气者,度藏腑表里阴阳之气。尽者,谓尽此法而人病自具也。脉动无常,散在阴而又颇在阳,此病在情志,是以阴阳莫测,脉脱不具,必问而后得之(《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医诊法理论体系更注重的是诊阴阳之道,包括天、地、人变化的法则和规律。《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以天地阴阳平调,测人阴阳状态,选平旦的最佳时机。度阴阳包括度天之阴阳、地之阴阳、人之阴阳。

3.7 七度上下

“度上下者,度气之通于天,病之变化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度上下,包括测度天地人之宇宙上下、人体内部上下、局部全息诊及多种诊法合参等,即三才互见、禀赋体质诊、上下遍诊、整体相参等。

3.8 八度民、九度君、十度卿

“度民者,度其尝富后贫,暴乐暴苦也……度君者,度王公大人,骄恣纵欲,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当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恶有不听者乎……度卿者,度其尝贵后贱,封君败伤。故贵脱势,及欲侯王(《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度民君卿,实际是指社会环境对人体状态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等。

纵观中医诊之十度,中医诊法包括两个含义,即诊察的方法和诊断的法则,在“十度”中,前五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主要侧重诊察方法和技术上的论述,对脉、藏、肉、筋、俞5种知识结构采用望、闻、问、切手段进行诊察,并提出其方法和注意事项。后五度(度阴阳、度上下、度民、度君、度卿)主要侧重诊断法则和规律的论述,在诊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人,人体-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在诊的过程中,需要以阴阳、上下协调平衡的指导原则不断完善“诊-断-诊”的过程,中医的“诊的过程”与“断的结论”实际上是一个统一协调、不可分割的一个过程。

[1]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田代化,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郑林.张志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5]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杨杰,潘桂娟.《黄帝内经》脉学知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2).

猜你喜欢

络脉经脉人民卫生出版社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结肠络脉探析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