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归经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2013-01-24黄建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胃经脏腑经络

黄建忠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广西 隆林 533400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体现了药物对机体脏腑作用的选择性,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定位概念。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经,指脏腑经络。通过中药归经理论的指导,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使药物直中病所,提高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

1 中药归经理论

中药的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祖国医学利用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经络脏腑理论解释了人的整个生理、病理过程。在前人的归纳总结下,中药归经理论以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脏腑理论为基础,药物的形、色、气、味等为指导,使药物在相关脏腑发挥治疗作用,指导临床医生有目的使用药物。

脏腑经络理论阐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与相关脏腑隶属关系。十二经脉在人体内与相关脏腑相连属,而每个脏腑又有表里相关的关系,因此,经络的阴阳相配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使脏腑阴阳经脉之间有了六条表里属络关系,扩大了经络的使用范围。经络内外相表里,从而可沟通机体内外,为选用治疗药物提供了更多途径。当机体表面发生病变,通过经络的表里关系可波及到体内的相关脏腑。而当体内脏腑发生病理改变时,亦可通过经络的表里关系反应到相应络属体表位置。因此,通过经络辨证可判定疾病发生的部位,从而指导用药,使药物直达病所,有效发挥其治疗相关疾病的作用。古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充分认识到药物的特有性能,既不同药物作用的部位不同,取得的疗效依据其所发挥的部位呈正向相关性。通过观察发现中药在治疗某些脏腑疾病能发挥的良好疗效,并且证明这些药物可以重复治疗同一疾病,而某些药物对这一脏腑疾病没有疗效或者疗效甚微。经现代研究表明,如在心血管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起作用的药物可归于肝经;在消化系统发挥作用的药物归于胃经;在呼吸系统发挥作用的药物可归肺经[1]。邓凯文的报道提出特定的中药成分群对特定的经络脏腑有选择性的作用[2]。依据不同药物的作用范围不同这一特点及经络隶属脏腑的关系,就把能对相应脏腑发挥疗效的药物归为相关的经络。如治疗咳嗽、咳痰的药物归入肺经,治疗小便不利的药物归于膀胱经等。古人还依据经络的循行特点及与脏腑的关系,把可治太阳经病的药物归为膀胱经,治疗少阳经病的药物归为胆经,治疗阳明经病的药物归为胃经等。

2 中药归经理论的临床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内容,通过辨证能准确的发现疾病发生的部位。然后根据不同部位发生病变的不同机制及特点,运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中药归经理论是不同药物发挥作用部位的定位概念,让临床选用中药治疗疾病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一方面提高了中药治疗疾病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提高了疗效。

临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观察患者舌脉象,经四诊合参,辨别所病变的脏腑经络,选方治疗时使用能在病变脏腑和经络发挥功用的药物。王彤等[3]对各系疾病的用药情况进行归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药物的归经与疾病的归经联系密切。如脘腹疼痛属于胃经病变,可选用归于胃经的药物,咳嗽咳痰为肺经病证,可选用归肺经的药物;胸痹心痛属心经和心包经的病证,治疗上可重点使用归于心经和心包经的药物,如川芎、延胡索、桃仁、红花等药物活血祛瘀止痛;腹满急痛等为胃经病证,可选用归胃经的大黄、芒硝等去腹部实满。

徐灵胎的《医学源流》提出:“不知经络用药……必无捷效;而执经络用药……反能致害”。徐灵胎强调了根据经络辨证用药的重要性,又提出单纯依赖经络辨证用药的弊端。因为药物除了归经,还有气味及药性的不同,即使药物归经相同,由于气味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一定相同,所以在使用归经理论时,应充分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和中药特有的性、味、归经灵活调整用药,使中药在治疗疾病时不失于经络也不局限于经络。中医强调诊治病人时应重视整体性,即注重五脏六腑的五行关系,不能仅从一脏一腑去认识疾病,当从整体出发分析疾病的病理而提出治疗方案。如当发生喘病时,除了考虑肺脏的病变外,还应考虑脾的原因,治疗可培土生金,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选用归于肺与脾经的药物,如补益肺气的党参等;中药的运用亦是如此,必须注重整体性,即中药的归经理论须与升降浮沉、四气、五味、药物毒性等中药的核心理论相结合,如大黄归于脾、胃、大肠、肝、心经。大黄随炮制方法的不同,性味发生了改变,其作用也发生了改变,主要归经随着也会改变。生大黄泻下力较强,主要是泻下通便,归于大肠经;酒大黄泻下力较弱,主要是活血作用较强,主要归于肝经,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收涩力较强,用于出血症。

3 小结

中药归经是古人在临床用药治疗疾病中不断归纳总结出来的宝贵理论,然一种药物也可归于多条经络,为了更能准确应用于治疗相关疾病,我们在使用归经理论时要注重结合药物的四气、无味、升降浮沉及脏腑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选方用药,这样既体现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价值,又能让归经理论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1]雷羽.中药归经理论的讨论[J].江苏中医杂志,1987,10:44-45.

[2]邓凯文,贺福元.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以穴定经”法的提出[A].全国中药药理学会联合会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江苏南京,2012,57.

[3]王彤,管竞环.中药归经与疾病归经相关探讨[J].中医杂志,2012,53(4):356-357

猜你喜欢

胃经脏腑经络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一条经络,可让你“面如桃花”,不信试试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论筋性脏腑病❋
漫话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
常见食物的性味归经,别私藏,给朋友们都看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