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椎病X线平片的诊断价值

2013-01-23程洪岗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9期
关键词:曲度椎间隙平片

程洪岗

(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 宁津253400)

颈椎病X线平片的诊断价值

程洪岗

(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 宁津253400)

目的 探讨颈椎病 X 线平片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0 例颈椎病患者的 X 线平片,即正、侧、斜位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 例颈椎病患者 x 线表现为:①生理曲度异常;②颈椎半滑脱;③椎间盘狭窄;④椎间孔变小;⑤椎间隙变窄;⑥钩椎关节退变;⑦骨质增生;⑧韧带钙化。结论 颈椎病X线平片是目前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方法,它具有检查简单、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颈椎病;X线平面;诊断

颈椎病又叫颈椎关节病,是颈椎、颈椎间盘、韧带、钩椎关节、椎弓关节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慢性疾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臂酸痛、麻木、头疼、头晕症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发病率连年上升约为15%[1]。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传统的X线检查仍有肯定的诊断意义。具有一种简单、便捷、低廉、易行等优点,比较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应用。对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检查的50例颈椎病患者的X线平片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50例颈椎病患者,病例诊断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标准,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均常规摄正、侧、斜位片,部分病理加以颈椎动态观察片,至少有一项异常改变。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4~60岁,平均33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2个月,平均1.5年。临床表现:单侧或双侧上肢麻木15例,间断或持续性头昏、头痛10例,肩背部疼痛10例,恶心5例,心慌3例,气促1例,耳鸣1例,失眠1例,四肢无力3例,胸闷1例。临床分型:神经根型颈椎病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9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脊髓型颈椎病7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6例。

1.2 观察项目

正位片主要观察钩椎关节有无退变,椎间隙有无变窄;侧位片主要观察生理曲度有无异常;斜位片主要观察椎间孔有无缩小;过伸过曲位片主要观察颈椎有无半滑脱移位等。

2 结 果

2.1 生理曲度异常

生理曲度异常是颈椎病的一种早期x 线征象,骨、关节、肌肉、肌腱、韧带都是维持颈椎稳定的因素。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为前凸。变直、后凸或反弓均为异常,当骨、关节、肌肉、肌腱、韧带失去平衡时,生理曲度才能改变,即发生颈椎曲线的改变。生理曲线可因髓核椎间盘变薄而发生改变。最好采用坐位垂肩的自然体位,卧位不可取。侧位片显示后下缘骨刺效果较好。但投照位置必须正确,本组10例有生理曲线改变。

2.2 颈椎半滑脱

颈椎半滑脱指软骨变性,关节囊和韧带、椎体发生半脱位的现象,是颈椎失稳的主要表现,少数由外伤引起的旋转或滑脱。多数发生在颈椎3~4,个别病例发生在其他颈椎。“三联征”,是椎体旋转的可靠征象,单独出现不确定。有些半滑脱病例在常规侧位片上显示不清,需要通过前屈侧和后伸侧位才能做出判断。本组5例有颈椎半滑脱。

2.3 椎间盘狭窄

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供组织,发生退变最早,椎间盘狭窄常在相应椎体发生骨刺,但并不一定出现椎间盘狭窄。其X线表现有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椎间盘狭窄程度不等,狭窄程度轻者容易被忽略。直接征象:呈条状、卵状或圆形及不规则形透亮区。间接征象:各椎间隙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以椎间盘、髓核退变或突出,失去正常的结构比例。本组5例有椎间盘狭窄。

2.4 椎间孔变小

是由椎体后缘骨刺、钩椎关节退变、椎弓根肥大或椎体滑脱所致,椎间孔呈卵圆形,纵径大于横径。表现为失去正常的椭圆形而成为哑铃状或不规则形。这些部位发生病变时都累及脊神经根。本组5例有椎间孔变小。

2.5 椎间隙变窄

是因为颈椎的屈伸运动是以颈4~6为中心的,两个相邻椎间隙狭窄或伴有关节面硬化。椎管狭窄主要受椎体后缘的骨赘向椎管内突入,表现为脊髓、神经根受压。椎间隙的变窄是诊断颈椎病的可靠X线征象。读片时需注意它的正常规律。本组可见10例。

2.6 钩椎关节退变

颈椎3~7椎体上面后外侧有骨性隆起称为钩突,钩椎关节由上位椎斜坡与钩突共同构成。分列于椎体上面两侧,正位片上钩突显三角形,钩椎关节间隙清晰,宽约2mm。钩椎关节退变的X线表现常不一致,有的仅发生于一侧,有的发生于两侧,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致密、斜坡和钩突骨质增生肥大。本组5例有椎间隙变窄。

2.7 骨质增生

是颈椎病的常见征象,也是最有特征性X线征象之一。包括椎体上下缘骨质硬化、椎体附件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变长、变尖。前、后缘增生较多,并且明显,当椎体活动时,这些部位所受应力最大,应力主要集中于椎体的前后下缘,为对抗过高应力,易形成骨刺。本组10例有骨质增生。

2.8 韧带钙化

韧带钙化多数呈长条形,少数呈斑点状。韧带钙化可分为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项韧带的钙化。颈椎病时椎体的稳定性差,韧带负荷加重,久而久之增生钙化。条状钙化长短不等,短的钙化几毫米。本组可见前纵韧带钙化5例,后纵韧带钙化3例,项韧带钙化2例,共10例。项韧带钙化对颈椎病诊断具有意义。钙化部位常与椎间盘狭窄部位相一致。

3 讨 论

颈椎支撑头颅,活动度较大,负重多,在解剖上骨质结构、附属软组织及神经血管等结构复杂,下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性病变。根据有关研究报道,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正确X线诊断,对临床诊治可提供极为丰富的影像学信息。40岁以上的人近半数伴有各种类型颈椎退变的X线表现,临床认为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个器官受长期劳损均可出现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此病的发生。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对互联网的青睐,导致长期伏案、低头工作和坐姿不正确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长期不正确的姿势,是引起颈椎病的常见病因,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另外,劳损、外伤、退变、风寒湿因素及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等为主要病因。颈椎的稳定性取决于动力平衡,任何一个部位发生变异变性,都会对颈椎间的稳定起到破坏,在正常情况下,颈部肌群使颈椎保持稳定,椎间盘、钩椎关节、椎间关节以及与之相应的韧带构成动力支持系统,起着平衡、稳定和支持作用,当相应的组织结构发生形态学及病理学上的改变,使神经、血管受到严重压迫,破坏了支持系统的平衡,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早期、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颈椎平片通过多方位的投照,可以显示的信息是非常多大,有正位、侧位及双斜位,正位片主要观察椎体边缘、钩椎关节、椎间隙等异常改变,侧位片有利于观察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以及韧带钙化、椎管狭窄等。双侧斜位片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椎间孔大小及形态的变化,协助正侧位诊断。对X线改变较明显,但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应考虑颈椎病前期。对临床症状典型,X线无改变者,应考虑隐性颈椎病[2]。椎体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椎体的骨质增生会压迫邻近的解剖结构引起相应的症状,同时也会影响颈椎活动度,应加以重视;颈椎骨质增生,骨赘骨桥形成是此病主要依据;长期的劳损引起生理曲度异常改变是颈椎病的起因,正常人体颈椎生理曲度呈前弓状态,顺列侧弯或其他因素导致椎动脉走形迂曲,压力增高,可引起一系列的后循环缺血症状,对头颅的承重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可以作为诊断本病的基本特点;颈旁软组织钙化阴影、各小关节增生及功能紊乱,可作为诊断颈椎病的间接征象;颈椎椎间隙呈逐渐增宽表现,下位颈椎间隙不窄于上位,如出现变窄,可作为诊断该病的主要特征。通过以上X线的观察,本组10例有生理曲线改变,5例有颈椎半滑脱,5例有椎间盘狭窄,5例有椎间孔变小,10例有椎间隙变窄,5例有钩椎关节退变,10例有骨质增生,10例有韧带钙化。临床医师们可以大体上了解颈椎病变之所在,均可给予确诊。随着影像学X线平片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颈椎病的诊治效果有了显著进步,颈椎病X线平片成为目前诊断颈椎病的首选方法,它具有检查简单、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病因诊断效果肯定,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目前在基层医院仍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55-859.

[2]王玉新.X线摄片结合CT扫描诊断颈椎病的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9):1549-1550.

R684

:B

:1671-8194(2013)09-0193-02

猜你喜欢

曲度椎间隙平片
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细菌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的临床疗效观察
颈椎不宜太直
冠心平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抗氧化酶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