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年期刊编辑研究综述

2013-01-22

中国期刊年鉴 2013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报学术期刊

陈 翩

2012年期刊编辑研究综述

陈 翩

2012年,国内期刊发展趋势的关键词是市场化、精品化和国际化。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引发热议;首批100种社科学术期刊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助推优良学风的弘扬,我国学术期刊发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呼吁继续推动学术风气净化;国内期刊界首次研讨建设“精品国际科技期刊”以及我国学术期刊有了国际影响力认证标识,让期刊的国际化步伐迈得更加坚实。与之相应,期刊编辑工作在稳步开展中呈现出新景象。2012年关于期刊编辑研究的文章有近500篇,或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年度关注热点,研究更显成熟、理性,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年来的期刊编辑研究,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编辑的职业素质、职业转型、职业价值、职业发展与职业关切。

一、关注编辑职业素质,增强编辑自信

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不同,编辑职业素质的突显程度不同,诸如政治素养、法律素养、信息素养、语言文字修养、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经过多年的编辑实践经验总结已沉淀下来,成为编辑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可称之为“裸素养”,即所有人都肯定其存在价值的素养。在2012年编辑部体制改革以及期刊国际化、精品化进程继续加快的背景下,编辑的科研能力、外语能力、发现能力被“激活”和突显出来,这些能力将随着编辑群体对它们的掌握而稳定下来,成为编辑“裸素养”的一部分,而编辑自信正来源于此。

1.科研能力

孙继华、张海东认为,在文化体制改革、国家推出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应该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其必要性在于,“就编辑自身的发展来说,无论是写作水平、专业水平、创新与竞争意识的提高,还是职称评审与论文发表,都迫使编辑主动去申报基金项目、从事学术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应该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以《热带作物学报》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1721~175)

郑绥乾认为编辑进行科研工作有助于理解最新、最前瞻性的学术理论,有利于对刊用稿件质量的甄别,从而保证学报质量。(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国市场,2012.39.90~91)

郑保卫、孙菲对新闻与传播专业期刊的学术失范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编辑的科研能力对防范学术不端有重要意义。“熟悉新闻与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流程,掌握新闻与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方法,关注新闻与传播学学科前沿及研究进展,具备宽广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视野及较高的学术判断能力,这样才能确保专业期刊的质量。同时,上述专业素养也便于实现编辑与研究者的双向沟通,使论文的学术价值最大化。”(新闻与传播专业期刊发展状况及学术失范问题探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4.25~33,42)

马宇红论述了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的途径:一是立足岗位钻研业务,二是积极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三是依托所属院校所组织的研究团队。(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编辑之友,2012.10.89~91)

2.英语能力

袁春英探讨医学编辑的英语能力时指出:“就医学科技论文而言,国外医学进展和动态是主流,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英语尤其是医学英语,就无法掌握国外最新信息和科技动态。此外,外语水平的欠缺将不利于国外同行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医学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养.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6.100~101)

赵丹认为,提高科技期刊英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要重视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差异,并提出了英语素质的培养路径,如:阅读原版英文科技文献,对比国外文献数据库中的摘要和本刊英文摘要,审稿专家对英语表达予以把关以便编辑研究审改稿,建立编辑档案,编辑部重视英文编辑的培训与交流。(英语素质:科技期刊编辑的核心竞争力.编辑之友,2012.7.92~94)

丁茂平指出,提高我国科技期刊英文版编辑质量,英文版编辑还要善于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期刊网中的翻译助手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科技期刊英文版编辑质量的几种有效途径.出版科学,2012.4.40~41)

3.发现能力

正如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编辑贺圣遂所言,发现的能力很重要——但不仅要关注作者,还要放眼整个出版业,看看同行在做什么,这些都是重要的发现能力。

编辑的发现能力决定了编辑能否寻找到优秀作者、有潜质的作者以及优质稿源。徐明霞认为:“作为期刊编辑,大量的工作都是为别人做嫁衣,不可能在某个领域内研究很深,但我们可以不断培育发现的能力,成为一个能发现专家的‘专家’,发掘更多的真正优秀的作者。”(期刊编辑应加强的五个职业素养.编辑之友,2012.5.78~79)鲍红针对地方普通高校优质来稿不足的困境,建议学报编辑主动吸纳本校博士和有学术潜力的青年教师的稿件,因为博士论文经过修改成为优秀稿件的概率高于其他稿件,而中青年骨干教师正处于积累学识、蓄势待发时期,是潜在的优质稿源作者群。(地方普通高校学报如何走出优质来稿不足的困境.出版科学,2012.4.31~34)

编辑具备较强的发现能力有助于形成特色栏目,同时也能为期刊发展寻求到市场机遇。许洁、王露以《宜宾学院学报》开设的“酒文化”“四川思想家”栏目为例,指出结合地域优势和学校的学科优势打造特色栏目是高校学报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宜宾学院学报》为例.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130~133)莫仲宁则从编辑策划的角度论述编辑的发现能力,“编辑策划从本质上说是发现、选择并合理配置出版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并进一步指出:“只有把编辑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上,才能为学术期刊的不断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学术期刊编辑策划的主要“抓手”及应避免的误区.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5.100~103)

二、关注编辑职业转型,鼓励编辑自立

在期刊市场化、数字化、国际化、精品化背景下,期刊编辑的职业内涵更加深化,其职业素质与能力也相应的被置于新的空间场域之中。

刘清海认为,全媒体环境下可能从传统编辑中划分出新的编辑类型——策划型编辑或导演型编辑,也可能从编辑加工的媒体类型中划分出新的编辑,如论坛编辑、视频编辑、博客编辑、手机互动管理编辑等。(全媒体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278~281)

曹娟认为,编辑面对市场竞争进行集体思维转型需要理清办刊思路,“从单一的编辑出版活动走向期刊延伸服务、宣传推介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用期刊产业的思维方式布局”。(面向市场的科技期刊编辑思维的转型.编辑学报,2012.6.521~523)

王岩云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知识生产方式转型以及媒体生态转型,提出了期刊编辑主动转型的必要性,并阐述了五种转型路向:从来料加工型到找米下锅型,从小处着手型到大处着眼型,从工作型到职业型,从审稿改稿型到策划组稿型,从文稿汇集型到思想挖掘型。(当代中国期刊编辑转型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3.13~15)

面对学术期刊改革,王学青从主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学术期刊主编应进行的三个转变:在工作角色上,从看管者转向创业者;在工作重点上,从审稿把关转向组织策划;在工作方式上,从科研型转向经营型。(学术期刊改革中主编工作的三个转变.出版科学,2012.2.32~34)

随着读者对期刊娱乐功能的要求进一步增加,期刊编辑这一“服务者”的角色,也应随着读者的需求而不断改变。张锦华对编辑与读者的关系转型进行了有意义的分析,认为编辑之于读者,应该从“老师”变成“朋友”,从“中介者”变成“分享者”,从“幕后”走向“台前”。(探析期刊编辑的角色转型.新闻爱好者,2012.10.85~86)

三、关注编辑职业价值,促进编辑自觉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职业价值因编辑个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则是统一的。它集中表现为编辑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而这一积极作用的发挥近年来又以净化学术风气最为迫切。

1.文化自觉

赵枫岳指出,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的文化自觉出现异化,由于其不良后果需要通过期刊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故这种异化的危害具有长期性和潜在性。(论期刊编辑文化自觉异化的主要特征.东南传播,2012.6.88~90)徐绍华从社会主义文化传播者、建设者、服务者与创新者的角色视角,梳理了学术期刊编辑所应肩负的文化使命:弘扬文明、繁荣学术、资政育人、改革创新。(试论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使命.中国编辑,2012.4.46~50)

2.学术自觉

马春晓阐述了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在学风建设中的3大作用,即抵制学术腐败风、倡导学术创新风和树立学术严谨风。(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在学风建设中的3大作用.编辑学报,2012.5.425~426)

夏登武认为编辑应坚守学术理性精神,既要“理清学术传播的目的性与手段性的关系,不以付出学术期刊的尊严为代价来套取现实的名利”,又要具有“抵御审稿权力寻行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勇气和决心”,从而引导作者和读者回归学术研究的本真价值。(维护学术期刊的尊严.科技与出版,2012.1.74~77)陶范指出,编辑独立性是学术公平的前提,是学术质量的保证。(科技期刊编辑独立性论析.编辑学报,2012.1.22~24)王璐认为,编辑在规范学术评价机制、学术审查机制等方面应体现人文关怀意识。(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文关怀意识.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110~112)

边吉将编辑的作者工作作为切入点,认为编辑在学术风气净化中应该培养作者的怀疑精神和独立精神,培育作者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科学意识,强化作者的规则意识。(学术期刊与学术风气净化.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86~188)

四、关注编辑职业发展与职业关切,引导编辑自强

近年来,出版行业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编辑、采编、市场、职能等部门均面临着人才流失的挑战,而随着一些出版集团和出版社开始涉足数字出版业务,技术瓶颈和专业人才的稀缺开始成为出版企业未来发展的阻碍。一方面是满足出版业未来发展所需的编辑人才的短缺,一方面是现有编辑人才的严重流失,面对这样的困境,关注编辑的职业发展与职业关切显得尤为必要。

1.职业发展

卫广刚认为,对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的培养应该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制度性培养机制,按照编辑工作的要求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进行。这一机制包括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创新培养.科技创新导报,2012.29.252)

林松清、佘诗刚建议将编辑人才分为新入行编辑人才、复合型编辑人才、创新型编辑人才及领军人才4个层次,从而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试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梯队建设与对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3.494~498)肇英杰认为,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实践培养需要发挥老编辑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年轻编辑成长。(关于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的探讨.编辑之友,2012.4.17~19)

王健东提出,编辑人才的培养需要优化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优化社会环境,努力提高编辑人才的社会地位;三是优化政策环境,围绕科技期刊的发展,制定配套的人才开发政策,清除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四是创造发展环境,积极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创造发展的机遇和条件。(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开发模式.出版发行研究,2012.12.73~76)

在知识密度越来越大、知识渗透力越来越强的今天,继续教育成为编辑人才培养的主线。邵舒扬针对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政策落实的层面入手,建议“制定继续教育的考核标准和相关规定,逐步推行继续教育资格认证工作,规范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行为;要建立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监督和考评制度,切实抓紧继续教育各项教学内容的贯彻落实,使继续教育成为提高期刊编辑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山西科技,20 12.1.27~28)常涛则认为继续教育的作用有限,应该由外部推动转向内部自觉,鼓励编辑深造。(浅谈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天津科技,2012.4.93~94)

经验从实践中来,夏爽、游苏宁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编辑的多途径培养方式为例进行经验总结与分享,这些方式主要有:开展编辑、主编、审稿专家培训班,进行岗位技能大赛,组织编辑沙龙,鼓励外语学习,建立编辑学研究和科研论文撰写小组。(科技期刊编辑多途径培养的实践.编辑学报,2012.1.79~81)

在人才激励方面,潘志萍提出,要根据编辑部的实际情况采取目标激励、强化激励、支持激励、关怀激励等多种手段。(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队伍稳定问题浅析.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93~94)

2.职业关切

职业关切强调的是对编辑心理状况的感知与关怀。随着职业环境施加给编辑的压力越来越大,编辑的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也愈加显著。这种消极状态若持续下去,不仅影响编辑心理、生理健康,也影响期刊工作的开展。学者们在分析压力源与“对症下药”两个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

王建霞认为,编辑缺少角色认同与职业认同是导致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学报编辑的工资水平较同一层次的教师要来得低。编辑超负荷的劳动付出与实际社会地位、待遇问题反差比较强烈”“在对自身的名誉、地位、能力、作用、价值作估量时,比照现实,对比他人,对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失去信心,产生了失落感、孤独感、不安全感”。(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干预.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0.105~107)

高伟云注意到高校科技期刊中年女性编辑所承受的压力,具体表现为:工作压力、情感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身心压力。据此提出了释放压力的方法:一是编辑自身要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二是编辑部要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转型期高校科技期刊中年女性编辑的压力源调查分析.编辑学报,2012.2.158~159)

李宁、叶红波、宋冬英、檀彩莲、王宽共同分析了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所面临的压力,包括角色转换带来的心理压力、数字环境带来的办公压力和体制带来的稿件压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建议青年编辑掌握编辑专业基础和技能、掌握应对数字化工作环境的技巧、关注专业热点。(数字环境下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压力浅析及其调适.编辑学报,2012.1.75~76)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发行系)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报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