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年期刊研究综述

2013-01-22王卓英

中国期刊年鉴 2013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学术

王卓英

2012年期刊研究综述

王卓英

2012年,对于中国期刊业来说,是一个变局激烈的年份:时值“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期刊体制改革进入关键转折阶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领的通过,让新闻出版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而迅猛发展的媒介融合使期刊业历经了又一轮的深度变迁。2012年期刊研究学界面对不断变化的出版大环境,通观全球化、产业化、集团化和数字化局势,聚焦于期刊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拟从期刊改革与发展、期刊数字出版、媒介融合下的期刊传播以及学术期刊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期刊改革与发展研究

按照2011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最后的攻坚期。期刊业在全面改制关键转折期,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多了一些理性思考,着重探讨期刊的持续发展能力,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1.关于深化期刊体制改革

期刊改革是为了在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履行职责和使命,对于新时期期刊体制改革如何继续深化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张明海认为:“期刊传媒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在产业、品牌、技术和人才四个方面做大做强,让文化产品‘走出去’,主动承担起繁荣文化、传承文明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文化强国与中国期刊产业创新.出版发行研究,2012.7.71~74)

宋革新对2010—2011年的中国期刊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期刊产业未来要走向深、精、专”,而期刊体制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实施政策释放。”(中国期刊产业的最新变迁与延续.出版发行研究,2012.5.72~77)邵娟也认为在期刊改革背景下,“专业期刊只有依靠国家政策的指引与扶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改革相关体制和机制,才能更好的发展。”(专业期刊在非时政期刊改革中的出路.媒体时代,2012.9.21~23)

高绍安考虑到期刊改革的复杂性,建议期刊改革应“坚持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谈期刊改革的深化与刊业特点.出版发行研究,2012.12.82~83)也有不少研究者看到体制改革有“一刀切”之嫌,如:张卫华痛感目前学术论文大量外流的现象,认为在科技期刊改制中,宜区别对待,制订不同的具有显示可操作性的政策,“不宜以行政性命令的方式简单地强制推行,以尽可能避免改制过程反而冲击科技期刊质量的情况发生。”(繁荣中文科技期刊应成为我国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编辑学报,20 12.1.1~5)王晓红则看到,对于多数长期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编制的学术期刊来说,纳入企业化改革将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并提议“学术期刊应坚持以国家财政补贴为主、市场经营为辅的原则”。(学术期刊纳入企业化改革存在几大弊端.学会,2012.4.61~62)

2.关于期刊产业化、集团化发展

推进中国期刊业的集约化经营,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和所有传媒企业的核心,但路子到底应该怎么走,研究者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

在何志勇看来,中国期刊业集约化经营是对传统期刊业的一次革命,推进这场变革的关键是要“破除期刊的部门所有制,在整合资源中组建期刊集团,打造期刊航母,形成聚合优势,最终以做大做强期刊业来推动整个新闻出版业更快更好发展。”(中国期刊业集约化经营的路径选择.出版发行研究,2012.10.33~37)湖北省社科期刊研究会对20多家社科期刊社进行了调研分析,认为“集团集群型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而且不伤筋动骨,可能是一种易于接受的改革模式。”(湖北社科期刊发展现状及产业化研究.出版科学. 2012. 2.15~17)

汪少敏、柳建乔等人认为,期刊要在市场上抢得先机,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加快市场化速度,再辅以政府的宏观干预。(我国期刊集团化发展的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176~179)

黄敏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践为例,强调:“目前应集中精力在期刊集群出版的产业链上实施一体化经营,待发展成熟后,可考虑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关于新形势下出版企业科技期刊集群发展策略的思考——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编辑学报,2012.5.461~465)

唐银辉在总结中外出版集团经营模式基础上,对学术期刊出版的准集团化提出改革构想:“通过设立学术期刊集群及其经营运作公司来增强学术期刊的市场生存能力。当学术期刊能真正面向市场获得生存与发展时,最终以股权形式组建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准集团化改革研究——基于中外出版集团的经营模式.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3~81)

3.关于学术期刊国际化

学术期刊国际化是我国加入WTO后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必然路径,也是东西方学术对话的主要手段。目前从期刊数量上看中国已成为期刊第二大国,但是从期刊质量上实现与国际接轨还需要付出努力。对于制约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的因素,王丰年列举有:学术期刊体制不完善、学术水平不高、编排欠规范、出版周期过长等。(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问题和对策.科技与出版,2012.5.43~45)

万雅丽、徐丽芳针对学术期刊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从国家层面看,首先应尽快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和保障措施,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其次应根据科技期刊的定位,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定位于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优秀科技期刊,让少部分期刊先走向世界,然后带动其他期刊的发展。”(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发展研究综述.中州大学学报,2012.4.41~45)

肖宏认为必须从明确定位、提高内容质量、强化平台建设、提升办刊队伍水平等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能力。(关于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思考.编辑之友,2012.10.41~44)

刘晶以中国大陆首个对外出售版权的期刊《中国国家地理》的成功经验为例,建议国内的期刊经营者们一方面要进行外语人才和版权谈判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出版行业的聚会,及时抓住机遇。(中国期刊如何走出去——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中国出版,2012.11.22~23)

二、期刊数字出版研究

数字出版在我国经过7年多的快速发展,已从从幼稚期步入成长期,走上了行业升级换代之路。过去的一年里,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数字出版内容生产、平台建设、渠道开发、技术研发、终端生产五大产业链各自向纵深发展。但从产业周期来看,期刊的数字出版还处在起步阶段,专业分工还没有完成,数字出版市场主体还没有确立,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仍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期刊数字化的趋势并没有改变。2012年学界围绕着期刊数字化转型、“期刊云”、开放存取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关于期刊数字化转型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读者阅读习惯以及国内相关政策的催化下,中国的传统期刊纷纷迈向数字化转型之路。对于期刊转型时期的困境,张青认为:“在期刊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进入受众选择时代的当下,期刊数字化转型有两大路径,即增加受众消费期刊的报偿和提高受众获得期刊的便利性。”(学术期刊数字化生存的困境与对策.出版广角,2012.5.64~65)

陈颖、陈玉霞强调打破思维界限是当务之急,要“从传播模式、受众细分、技术手段、商业模式等方面去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个市场在规则上的根本区别,去总结全方位渗透、整合的产业模式。”(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47~151)

徐兴华则提出了建设性策略:“建设数字期刊公共出版平台、建立数字期刊质量控制体系、探索数字期刊运营机制、遏制盗版和侵权行为以及打造高水平的产业人才队伍。”(期刊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中国出版,2012.24.47~49)

汪新红、王国红、彭绍明重点调研了大型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知网”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媒体化转型的主要举措——优先数字出版和独家出版。认为优先数字出版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过渡途径”,而独家出版模式“为期刊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转型提供了缓冲区”,都是当下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可资借鉴的模式。(论科技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媒体化转型.编辑学报,2012.5.481~483)

葛磊代表大众期刊发声:“要打造一份成功的数字期刊,必须从编辑环节就重新审视用户的特性、需求、体验,逐一设计这个产品的定位、内容和形式,保证数字期刊的独立性;要更好地体现服务性;开拓新的用户群,树立品牌。”(大众期刊数字化转型要点初探.编辑学刊,2012.5.16~21)

互联网“云时代”的到来无疑为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借势而上的机会,研究者们在讨论期刊数字化问题时普遍引入了“期刊云”这一概念,从实践和理论上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汪新红以中国知网基于“云数图”的云出版平台为实例,认为:“云出版是应对新形势期刊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有益探索,它较好地解决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为期刊社转变经营方式、做大做强学术期刊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云出版”是期刊社自主数字出版的全新模式.中国出版,2012.1.44~45)

张青针对我国中小期刊社由于自身资本、技术和人力限制,数字化进程发展缓慢的现状,指出:“‘云出版’这一新的出版业态为中小期刊社的数字化提供了发展契机,它使自由路径出版成为可能,为期刊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云出版”时代中小期刊社数字化转型透视.现代出版,2012.4.48~51)

张诚则在研究中指出,“期刊云”建设还需解决数字出版法律体系建设、数字出版业标准化发展、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云计算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加快期刊云建设 推进出版业转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6.1032~1035)

2.关于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是一种全新的学术传播机制,其主要特点是在尊重作者版权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读者免费提供服务。随着开放存取理念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开放存取期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及缺乏有效的发展模式,我国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还处在萌芽阶段。研究者们大多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如:陈静、孙继林通过对知名的开放获取期刊(OAJ)平台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现状考察发现,OAJ 平台在资源纳入和剔除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未来OAJ平台应不断完善平台资源组织、资源评价的制度和方法,注意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开放获取期刊平台发展现状评析.图书馆杂志,2012.4.24~28)

陈燎宏认为,我国期刊的开放存取“存在着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还比较欠缺、知识产权还没有明确规定、文献质量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政策支持和必要的费用缺乏等问题。”(开放存取——学术期刊的最佳选择.嘉兴学院学报,2012.6.131~134)

钟琳、梁光铁等则试图探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思路——资源整合模式:“科技期刊可以与百度等类似的平台开展资源整合,将科技期刊的内容通过他们的平台开展开放存取,互补长短”。(科技期刊开放存取资源整合模式发展思路探讨.编辑之友,2012.7.64~66)

崔伟呼吁政府在运作经费和许可协议方面给予开放存取期刊大力支持:“一是对开放存取期刊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二是确立许可协议的法律地位,三是建立公开透明的科技期刊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开放存取期刊的运营机制与发展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8.22~25)

三、媒介融合下的期刊传播研究

2012年11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达7.5亿户——我国“掌上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期刊业应时而动,纷纷在新媒体平台上安营扎寨。截至2012年2月9日,在新浪微博上开通官方微博的期刊已经达到1500多家。当下,期刊如何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创新期刊传播方式,提升社会影响,已成为期刊业界共同面对的问题。李鹏认为:“碎片化阅读的风行,给传统期刊报纸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并预言:“包括期刊在内的各种移动阅读形式,未来都会走向富媒体的发展方向。”(数字期刊的移动阅读发展趋势研究.图书与情报,2012.2.7~9,28)

马勇, 张伟伟等针对目前学术期刊传播方式急需拓宽和微博大量应用的情况,以新浪微博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开通官方微博的现状,认为:“微博庞大的用户群和它与生俱来的各种优势恰恰满足了学术期刊急需转型数字化出版以及创新传播模式的迫切需求。”(学术期刊微博化研究.科技与出版,2012.11.104~107)

刘超、裴永刚以目前报刊在新浪微博的运营实践为参考,对报刊利用微博互动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一是报刊与微博的媒介融合将更加深入,二是微博将成为报刊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整合资源、扩大品牌的利器,三是通过量化分析实现传播对象的个性化新闻信息服务,四是有实力的报刊媒体可依托主办单位打造自有的微博平台。”(媒介融合视域中的报刊微博互动.出版发行研究,2012.7.80~83)

程新峰将教育期刊的网络化发展也寄望于新媒体平台:“依托自身的办刊优势,通过网络手段将杂志的官方网站、官方论坛、博客及微博集成在一起,使得纸媒内容在网站上得以同步发布,使期刊得以宣传,影响得以扩展。”(教育期刊网络化发展策略研究.编辑之友,2012.3.85~86)

荆丽娜以《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为案例分析了新闻类周刊的微博应用情况。并主张:“面对微博,传统纸媒要转变观念,从权威的说教立场转变为与受众的平等对话。纸媒微博要积极利用母媒的优势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做到与微博的互利共荣。”(新闻类周刊微博应用探析——以《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为例.新闻世界,2012.11.126~128)

梁小建则理性地分析:“学术期刊作为既有学术传播体系的核心,在应对知识碎片化方面存在失语和整合功能缺失。”他提醒学术期刊应看到媒介融合为学术生产提供新机制、为学术传播提供新渠道的同时出现的“学术泛化”现象。(媒介融合中学术期刊的功能缺失及应对.编辑之友,2012.2.56~59)

四、学术期刊评价研究

期刊评价属于科学计量学范畴,是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学术期刊的作用、价值及其影响力进行判断的学术活动,是学术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期刊评价对期刊的社会声誉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学术资源的分配、研究人员的激励和学术研究的发展等具有特殊的导向作用和引领作用,是出版界和读者非常专注的问题。自2011 年最新版“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目录发布以来,期刊界和学术界新一轮关于学术评价的热烈讨论就从未停止过。2012年有上百篇论文都在对过去五到十年的综合性、行业性期刊影响力和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并试图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1.关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有关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向来最能牵动期刊界和学术界的神经。朱剑针对“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危机指出:“危机的表象是被异化和简化成排行榜的学术评价大行其道,在危机的背后是评价机构与评价对象间双重的信息不对称,危机的后果则是学术批评的式微与学术诚信的缺失。”他在文中呼唤重建学术评价机制,“改变封闭和半封闭的综合性期刊占据多数的现状,建立起以开放的专业 ( 专题) 期刊为主并能通畅传播的学术期刊体系。”(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从“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排行榜谈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5,159)

张立荣在分析国内学术期刊界存在两大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合理性时指出:“学术质量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设计多方面的因素,不是简单地靠学术期刊定级就能确定的;期刊的健康发展,也不是数据能反映出来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期刊发展的影响.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0.68~69)

谭长拥、 姚兵、杨伟在辩证地分析了“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对于减少申报环节的非学术因素干扰、建立科学的学术定量评价标准、提高职称评审工作效率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亦指出了其负面影响:“很多高校形式审查过分强调‘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导致职称评审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影响职称评审的专家主导制度和定性评价效果、影响不同学科、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影响教师个性化发展。”(“核心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利弊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4.90~92)

蔡德英从核心期刊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成长角度,探讨核心期刊在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中的作用,他认为:“核心期刊是相对的概念,它只是代表某一专科领域较高水平的期刊;核心期刊遴选的目的不是期刊学术水平的排名,不可过度强调其评价性。要想全面地衡量期刊的质量,还应制定同行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指标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每种期刊和其刊载的论文的水平进行评价,实现对学术期刊公正、合理的评价。”(核心期刊与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113~115)

李新根、朱艳华等还特别指出:“由于能否入选核心期刊关乎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影响因子成为很多国内学术期刊的主要任务,有的编辑部基于求成而采取种种不端甚至造假行为。”表现有:“过度自引、期刊互引,危害:败坏学术风气、制造影响因子泡沫,导致学术评价失真。”非常值得学界注意。(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造假现象探析.科技与出版,2012.7.91~93)

2.关于期刊评价方法

期刊评价涉及评价主体、评价原则、评价方法以及数据整理与计算等多种复杂因素,国内外学者都在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内期刊数据库的规范与不断完善,我国学者越来越注重期刊的定量评价研究,积极探索更适于我国期刊现状的评价方法。李超从我国期刊评价研究的视角与实践出发,分别探讨了我国期刊评价研究的单指标评价与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进展,认为,目前“我国相关期刊数据库尚未达到规范和成熟阶段”,在期刊评价方法上“缺少适合我国实情与特色的创新”。(国内期刊评价及其方法研究的进展与实践.情报科学,2012.8.1232~1237)

郑琰燚、李燕文等分析指出“目前国内众多的期刊评价机构体系各异,造成的评价结果悬殊”是目前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应当“客观看待SCI的数据,同时合理采用我国自己的科学引文评价指标,才能对科技期刊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对新形势下期刊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高校科技期刊评优指标的分析与评价.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5.814~817)

在具体的评价指标方面,王梅英、刘雪立、王璞以JCR内科学133种期刊为样本,对h指数及其扩展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h指数系列扩展指标可很好地用于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丰富和发展了h指数的期刊评价功能。”(h指数及其扩展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情报杂志,2012.3.60~64,59)

彭爱东、于倩倩也提议:“在进行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时,应避免单项指标的局限性,注意指标之间的综合考量,可以起到相互验证、互为补充的作用,力求客观与公正。”(h指数、g指数和累积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相关性研究——以综合性社科期刊为例.情报科学,2012.11.1645~1651)

综上所述,2012年的期刊研究对期刊业的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指导,重点突出、覆盖面广。除了上述四点外,学界对晚清民国期刊史、期刊版权、期刊质量管理等领域亦用力颇深。根据期刊业追求做大做强的发展态势,可以预见期刊研究者今后将会集中开展以下几个方向的研究:一是期刊的国际化研究,尤其是学术期刊、科技期刊“走出去”、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二是期刊的集团化、产业化策略研究,目前学界的讨论仅止于宏观的构想,随着传媒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实践出真知”,相信会有更具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出现;三是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及数字出版平台等问题,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期刊经营和传播模式仍将是今后讨论的热点话题。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发行系)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学术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