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科学发展观 为环境监测管理服务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杂志创新发展之路

2013-01-22李文峻

中国期刊年鉴 2013年0期
关键词:监测技术研讨会环境监测

李文峻

实践科学发展观 为环境监测管理服务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杂志创新发展之路

李文峻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以下简称《监测》)创刊于1989年3月。主办单位为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和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主管单位为江苏省环保厅,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监测》创刊21年来,坚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刊宗旨,以创办一流环境监测杂志为目标,紧跟环保工作大局,开拓环境监测事业[1],坚持为科学发展服务,为提高我国环境监测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促进环境监测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作出了辛勤努力。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期刊发展方向

(一)跟踪学术前沿,促进科技创新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创新,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才能促进期刊的科学发展。对科技期刊而言,创新主要体现在刊出具有权威性和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为读者提供新颖有用的信息[2]。

《监测》认真履行职责,紧跟科学发展脚步,积极约稿,努力增加亮点和焦点,树立一切服务于环境科研的思想意识,紧紧围绕环境监测工作的热点、重点问题组稿,着重刊载本领域内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的基础技术及应用技术方面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的论文。例如,开辟专栏,以综述的方式连续报道王炳华先生文章《美国环境监测一百年历史回顾及其借鉴》,从2000年开始,历时2年,连载9期。美国环境监测一百年的历程、做法和经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它的一些科学思路,成功的做法,先进技术(采样、前处理及分析测定技术),高水平的标准方法系列,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科学方法等已对世界各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文章在评述美国百年,特别是近20年环境监测概况、成就、先进技术、科学思路和方法、成功的做法的同时,结合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及现状,提出了应如何借鉴的一些见解[3]。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意义。

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市饮用水源危机。太湖治理是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苏拟采取控源、截污、引流、清淤和修复等多种手段,对太湖流域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治理。《监测》及时编发《太湖梅梁湾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浓度的变化》《太湖饮用水源地蓝藻水华预警监测体系的构建》《太湖流域生态安全监测体系的构建》《江苏省12大湖泊水环境现状与污染控制建议》《太湖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集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高效应对突发生态环境问题》等文章,为科学治理太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多方着手,扩大稿源

期刊质量是制约其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高质量的稿件才能成就高质量的期刊。一是定期召开编委会,通过《监测》的顾问和编委积极主动向相关专家约稿。充分发挥环境监测领域学术带头人推荐稿的作用,保持沟通。编辑部长期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大学、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的专家保持联系,每年杂志都有其推荐的稿件发表。二是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专业会议,在会议间隙进行组稿,对不能参加的会议,及时收集其论文集,了解相关信息,从2006年开始,编辑部积极参加环保监测领域的各种学术研讨会,进行组稿。三是经常举办各种研讨会,是开拓稿源的好时机。四是引导学术争鸣,鼓励读者、作者就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在《监测》上进行探讨,为此《监测》特设“争鸣与探索”栏目。五是对于选题新颖、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优秀论文,提供快速通道,优先发表,如2010年10月,由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主办、《监测》协办的“地市级环境监测站长论坛”,其中常州站的发言“关于地市级环境监测管理体制与职能定位的探讨”,内容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导向性,编辑部研究决定尽快审核,安排在2010年第6期发表。

(三)注重栏目特色,服务行业建设

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广大读者对科技期刊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能看到反映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能为基层单位的技术工作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的文章。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应用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在办刊过程中结合《监测》宗旨及特点进行分析,在各栏目的信息量安排中,特别注重“监测技术”和“工作经验”等特色栏目,每期均刊载相当数量的有关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等内容的文章,受到了基层单位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监测技术”和“工作经验”等栏目中的分析方法的小改小革,新旧技术的灵活嫁接,富有创新,经验丰富,尤为突出和活跃,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关键,使陈旧的方法充满活力,新方法又会给你新的思路,新的启迪,使你的监测工作别开生面。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广泛应用并服务于环境保护事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使从事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在掌握环境监测的技术层面的知识之外,广泛而有针对性地了解作为自己服务领域的相关知识,使其工作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监测》于2006年增设了“污染防治技术”栏目,开拓了环境监测工作者的视野,拓展了专业知识面。

(四)以人为本,培养核心作者

由于《监测》的宗旨是“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编辑部从源头做起,培养自己的科研队伍和核心作者。

一方面,在文稿的处理上,既尊重那些职位高、资历深、理论性强的、文字能力强的作者,也关爱那些在基层工作及边远地区的作者,指导他们撰写稿件,认真反复修改,使之达到发表的水平。如,“乌鲁木齐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有机氯农药健康风险评价”一文,作者是新疆监测站的,属边远地区,文章内容好,存在科研设计不严谨,数据处理方法不合理等问题,编辑部指导他反复修改了多次,亲自帮助其核算文章中的数据,直到发表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监测》的主要作者群是基层环保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平时工作任务繁重,平时很少写作,科研水平和素养不高,写作质量差。因此从2005年以来,通过选择在全国环保基层单位举办了5次科研和论文写作培训班,参加人数近500人,邀请环保学术领域带头人,讲授环保科研应具备的基本理念和素质,以及科研选题的原则与要素,引导技术人员以综合分析解决环境问题为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提高其学习、研究、探讨各类环境问题的水平。设专题,通过系统讲座,培养了作者捕捉学术前沿课题和发展动力的能力,掌握结合实际工作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以及期刊的写作要求和投稿技巧等,受到了基层环保工作者的欢迎和喜爱,由此扩大了《监测》影响力,使投稿论文的质量大大提高。为《监测》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稿件。

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监测科研发展

以《监测》为平台,编辑部于2005—2009年主办了10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及时掌握环保科研的技术发展动态,充分掌握读者对环境监测技术及信息的需求,不断了解环保科研最新发展动向和前沿研究领域。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环境监测技术和工作经验,为广大环保工作者了解学科进展、寻求新的突破开辟了新的思路,为说清环境问题做好了技术储备和技术保证。凝聚了一大批支持和关注《监测》的环保专家、学者和读者。通过每次研讨会,也组织到了很多高质量的稿件。

(一)“现代环境监测”论坛

2005年10月,主办了以研讨现代环境监测在今天以及今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展方向和趋势为主旨的“现代环境监测”论坛,有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大学、辽宁、河南、山东省及上海、天津、大连、广州环境监测中心站等30余个环境监测站、17个科研机构、10所大学院校及部分企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此次论坛是国内首次在环保领域内以“现代环境监测”为主题的专业性论坛。对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打造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环境执法有机结合的平台,推动环境监测领域为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作了有益的探索。参会专家分别就中国和世界环境监测领域的传统思维、现代定位与走向及展望、数据分析的系统应用、监测管理、理化分析、质量控制及保证、新兴的生态监测以及面对的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整个论坛学术氛围浓烈,45篇专题发言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二)“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研讨会

在全面落实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各项工作任务中,如何围绕国家环保总局加强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强化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环境监测在各类污染事故中的应急监测水平已成为各级环保部门的当务之急。

2006年7月主办了“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研讨会。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研讨会从组织结构、体系运作、能力配置和技术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为加强环境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前瞻性的建设思路。以期丰富如何建设好“现代化环境监测应急预警体系”的内涵,进一步全方位提升环境监测为各级政府服务的效能。

(三)“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讨会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环境监测部门近期能力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对监测信息化寄予厚望,力图使之成为高效全面掌握污染状况,环境发展趋势的现代化技术工具。为了广泛和深层次的研讨、交流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设方向,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监测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关参考,减少系统建设中的困难,少走弯路。

2006年12月主办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会议特邀大学资深专家及上海、江苏、沈阳、广州等省市监测站的专家学者就信息化的建设方向、发展途径、方案规划的制定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四)“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讨会

随着环境预警体系建设在各级环保部门全面展开,作为体系核心部分之一的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也成为环境监测部门现代化监测技术发展的重点工作。为了不断学习、探索、交流和掌握信息化建设方案与程序设计、技术细节与建设经验,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更加符合预警体系建设的要求,更紧密地与现代环境监测管理和监测技术发展相结合,2007年7月主办了“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讨会。研讨会在技术细节与程序步骤,系统功能与实现效果上进行了研讨,与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形成不断递进和深入的研究趋势,更加符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五)“发展中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技术”研讨会

提高空气环境质量是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空气自动监测技术的探索与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在技术手段、方法、报告模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2007年10月主办了“发展中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技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7位专家分别就“十一五”全国环境空气监测任务、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目标、影响二氧化硫测试准确度原因解析、颗粒污染物和灰霾监测、空气中有机污染物分析与数值预报、自动监测质量控制、自动监测信息集成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大部分内容涉及日常自动监测工作的细节,对解决技术问题很有帮助,有些内容涉及到空气自动监测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六)“藻类评价与预警监测技术”研讨会

近年来,我国湖泊、水库与河流的污染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部分水域频繁暴发藻类水华,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湖泊富营养化及藻类污染是目前治理地表水污染的难点之一,其发生成因、机理、污染评价监测等也是环境监测部门努力探寻的重点工作。为做好藻类监测的预测预报,科学治理藻类污染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2008年9月主办了“藻类评价与预警监测技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武汉、苏州、南京5个监测部门及上海摩威理事单位的6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分别就我国生态监测技术发展趋势、藻类监测的方法技术及应用前景、东湖藻类监测情况介绍、藻类污染应急监测、蓝藻及有毒微囊藻PCR监测技术、光谱法监测分析蓝藻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交流结合实际,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上海、江西、长春、哈尔滨、成都、武汉等40余家省市县级环境监测部门80余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会。

(七)“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与技术”研讨会

为发挥污染源在线监控在环境预警、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运营效能及技术水平,2008年11月主办了“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与技术”研讨会。有65个单位140余名代表参加,是历次研讨会参加单位和人数较多的一次,国家环保部监测司、江苏省环保厅、国家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及南京市环保局的领导到会并发表讲话,表明污染源在线监控已成为环保部门最关切的重要工作之一。

会上专家分别就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仪器比对、质量控制、计量检定、数据审核和应用,以及系统运营管理等作了主题报告、专题发言及技术研讨,对我国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状况、运营管理情况、污染治理中起到的作用及发展趋势作了全面的交流。会议交流充分,气氛热烈,沟通掌握了系统建设、运营管理中的技术细节,达到了互通信息、提高技术、把握趋势、有力发展的目的。

(八)“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监测管理更高效、技术更先进、队伍更精良环境监测站长”论坛

2009年是《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创刊20周年,为展示《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创办20年对环境监测事业发展作出的成绩与贡献,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科学探索、服务基层的办刊精神,作为这次庆祝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安排了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监测管理更高效、技术更先进、队伍更精良”的环境监测站长论坛,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的站长分别就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监测工作的定位和发展走向等方面作了主题发言。与此同时,为共谋环境监测未来发展,还安排了“监测技术及‘十二五’能力建设”研讨会,上海、江苏、常州、南京等监测站技术人员分别针对质量体系、有机分析、生态监测、信息系统等建设发展问题展开探讨。

(九)“环境噪声监测标准、规范与新技术”研讨会

为发挥、实施好新颁布的三项噪声标准在实际监测中的应用,推进我国声环境质量监测及噪声监测自动化进程,2009年9月主办了“环境噪声监测标准、规范与新技术”研讨会,包括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天津、江苏、广州、济南、武汉、青岛等57个监测站及相关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近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专家作了关于“开展噪声自动监测研究,推进我国噪声自动监测进程”“三项新环境噪声标准主要特点和噪声标准体系简介”“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编制总体思路”和“噪声新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探讨”等4个学术报告。会议就“噪声自动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噪声新标准实施与新技术应用”两个专题进行技术研讨,对噪声监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环境噪声标准应用及应用中的解决方法、噪声监测技术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全面交流。研讨交流充分,沟通掌握了噪声监测中的技术细节,达到了互通信息、提高技术、把握方向、有利发展的目的。

(十)“规划环评的实施与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技术”研讨会

当前,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凸显出实施环评制度的重要性,而环评从决策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也日益显现。为研讨规划环评实施经验,关注污染搬迁企业土壤污染评估与修复技术,交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管理、相关规范实施情况,2010年7月主办了“规划环评的实施与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技术”研讨会。国家环保部监测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江苏省环保厅、鄂尔多斯市环保局领导到会致辞江苏省、山西省、天津市、广州市、沈阳市等10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就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规范编制及执行情况及相关进展、建设项目中土壤污染的评估与修复技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与思考、规划环评与土壤污染评估、规划环评与土壤污染评估规划环评实施经验,关注污染搬迁企业土壤污染评估与修复技术进行了研讨。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为了切实保护环境,国家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事业带来了新的领域与新的机遇和挑战。《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要更新观念,创新发展,在主管、主办单位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随时关注学科发展动向,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促进学术交流。努力使作者、读者感到在本刊发表文章是一件荣幸的事,阅读本刊是一件很有收获的事[4]。为环境保护事业和科技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宝林,笑寒,邵艺,小怗. 墨香写监测 风华二十载——写在《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创刊20周年之际.中国环境报, 2009-06-25(5).

[2]郭利劭, 游苏宁. 践行科学发展观 提高期刊竞争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 21(3) : 343-346.

[3]王炳华. 美国环境监测一百年历史回顾及其借鉴.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0, 12(4) : 13-17.

[4]李明德,王蓓,杨凌裕,等.培育核心能力 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19(5): 831-834.

李文峻(1958—),女,江苏南京人,《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编辑部主任,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监测技术研讨会环境监测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陡帮强化开采边坡立体式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广播电台播控系统的监测技术研究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气井出砂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李元洛《诗美学》研讨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