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SWOT分析

2013-01-22陈秋红段艳文王书柏

中国期刊年鉴 2013年0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数字化

陈秋红 段艳文 王书柏

期刊数字出版
Magazine Digital Publishing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SWOT分析

陈秋红 段艳文 王书柏

根据2010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界定,数字化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用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与传统的出版方式相比,数字化出版具有编辑出版周期短、交互性强、检索方便、网络信息资源能共享等优点[1]。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出版,既是适应信息传播与交流发展新趋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传播和集约化经营,使学术信息产生最大价值。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是将产业或组织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制定适应现实情况的最佳经营战略。应用这一方法来分析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能使学术期刊社更充分地认识到内外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实现数字化出版过程中扬长避短,利用好有利条件和机会,控制或化解不利因素和威胁。

一、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Strength)

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出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数字化出版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步伐,具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当前,许多学术期刊社和编辑部在数据库和数字期刊平台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已经有了独立的期刊门户网站,应用了玛格泰克、杰诺翰等在线投稿系统和采编系统,实现了作者投稿和查询、专家审稿、编辑办公以及读者阅读的网络化。且很多学术期刊已经实现全文向读者免费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过刊被扫描上传至期刊网站,读者能免费下载和阅读,一些期刊的过刊甚至能回溯到三四十前的创刊年。例如,2011年,在中国科协1050种期刊中,有732种期刊建立了网站,占总数的69.7%,在自建网站上具有“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查稿”和“远程编辑”功能的期刊分别占71.3%、64.3%、67.9%和62.3%,这些期刊网站上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并具有多样化的服务功能[2]。虽然说这离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还有一定距离,但毕竟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为数字化出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拥有固定的读者群,且读者素质一般比较高。学术期刊主要发表由专家撰写并通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性论文,具有专业性强、定位准确、制作严谨等特征。其读者群体基本上比较固定,主要为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大中专学生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等。这些人员一般具有学历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等特征,能很好地适应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并且,这些具有较高素质的读者对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有更迫切的需求和更高的期待,这为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出版提供了动力。

3.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且品牌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凭借其专业性、学术性、严谨性等特征,一些学术期刊在专业领域内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基金申请的成功、职业晋升和公众认可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论文的发表记录,而电子期刊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完全认可,这就使学术期刊在获得高质量稿源方面有了相对优势。而内容是出版物的核心,有了内容方面的竞争力,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出版中就有了优势。同时,大多数学术期刊创刊已经有十年以上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品牌资源,能为其发展数字化出版提供条件。

(二)劣势(Weakness)

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出版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商业模式不清晰,学术期刊社尚未在数字化出版中赢利,技术提供商的赢利模式仍比较单一。就学术期刊社而言,单个的期刊社势单力薄,且对网络读者数据和发行情况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也与技术提供商不对等,按照期刊销售额度获得的利润分成不足以弥补期刊数字化造成的发行收入减少的缺口。例如,2011年,在中国科协1050种期刊中,处于非赢利状态的期刊网站占97.3%,能够赢利的期刊网站仅占2.7%[2]。就技术提供商而言,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经营收入主要以期刊数据库的销售为主,赢利模式仍然比较单一。例如,清华同方知网的销售收入中的70%来自镜像站点,而维普资讯的这一比重更是高达76%[3]。数字化专题出版、学术研讨会、培训、广告等方面的赢利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来源于这些模式的收入还较少。

2.期刊出版全流程数字化程度较低,且出版数字化中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学术期刊只停留在将纸质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阶段,仅仅实现了“出版数字化”,技术流程和管理的数字化还没有实现,从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到发行全过程“数字化出版”的期刊还不多。即使是中国科协下的科技期刊,引入或自行开发期刊采编系统从而实现了期刊出版过程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期刊也仅占49.5%[2]。在出版数字化中,很多学术期刊门户网站还存在“千网一面”的问题,缺乏特色和个性;并且,还仍然存在着网络出版时间相对滞后、论文更新不及时、论文收录率没有保证、交互性欠缺、时效性差等问题。

3.对数字版权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保护学术期刊论文作者的著作权方面,许多期刊社在出版数字化过程中扮演的是资源提供者,他们没有与作者签订正式的版权协议,却与技术提供商签订了入编协议;或者即使签订了正式的版权协议,协议中对信息网络传播权条款内容的表述也不准确,这导致了版权方面的缺陷。例如,2011年,在中国科协437种期刊(有效问卷数)中,有占35.7%的期刊没有与作者签订书面的版权协议;在中国科协期刊自建网站上下载的265份中文版版权协议中,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条款内容表述准确的仅占19.2%[2]。在保护网络期刊编辑出版者的知识产权和尊重社会公众对网络期刊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方面,学术期刊的认识不足,缺乏针对性强的管理规范。

4.与国外知名数字化出版集团之间的差距大,竞争力弱。就学术期刊本身的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而言,国内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与国际学术期刊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在数字化出版方面,国内学术期刊与国际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国外以集团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大型期刊出版集团在数字化领域发展迅速,在数字出版服务领域已占据了一定的先导优势,并将触角延伸到中国,广泛与国内的期刊社特别是核心期刊进行内容和技术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国内学术期刊社不仅竞争力弱,且收益不多,存在无偿将出版内容加入国外出版集团的数据库以获得国际影响力的情况。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Opportunities)

在新的形势下,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出版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1.政策环境极大的改善。在国家层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化出版等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数字出版的政策和规划,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新闻出版总署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和推进数字出版发展的科技与数字出版管理司,并在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和网络出版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在省(区、市)层面,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针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扶持政策,大力加强产业政策环境建设。这都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激励和引导。

2.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保障。一方面,数字化出版方面的重大工程有了较大推进。以“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与数字出版相关的17项重大工程已经过可研论证[3],由新闻出版总署牵头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华字库、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平台等四项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已经完成可研论证并在组织实施中。另一方面,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建设已完成基础布局。目前,数字出版基地总数达9家,形成了华东、华中数字出版产业聚集区,整体呈现“点—片—面”的布局。

3.相关技术有了迅猛发展和突破。第一,数字出版技术升级换代快,云计算、数字内容加工转换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包括同方知网、北大方正等在内的多家公司致力于打造云平台,将多媒体数字技术与纸质印刷出版物结合在一起的MPR(Mu1timedia Print Reader)技术得到了快速应用,很多出版集团都成功开发了MPR出版物[3]。跨平台应用转化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开发出了一些能有效支持PC阅读、手执阅读器和掌上电脑、windows平台等运行的阅读软件。第二,版权保护技术有了一定的进展。EPUB3格式标注细则在国际上得以确定,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将研究制定一套数字版权保护标准体系和工程标准与接口规范,数字内容出版、分发、传播、消费过程中的数字版权保护关键技术和核心应用技术难关将会得到突破[2]。

4.数字化阅读成为多数学术期刊读者的阅读习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各种新技术的进步和服务模式的改变以及各种通讯设备的广泛运用,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纸质期刊的阅读率逐渐下降,期刊专业数据库以其方便、快捷等优势成为人们查询专业文献以及获取学术信息的首选途径。根据《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1年,清华同方知网的下载量达4.9亿篇次,日均下载134万次,年访问(登录、检索、浏览、下载)达45.1亿人次,人均访问量1236万人次;维普中心站点的下载量为2000万篇次,日均下载5.5万次,浏览量达到6亿人次;万方数据中心站点日访问量超过800万次,镜像站点访问量超过千万次[3]。万方数据2009年对6497位读者进行的使用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纸本科技期刊获得学术信息的读者仅占一成,七成以上的人首选通过互联网获取学术信息和查询专业文献[4]。

(二)挑战(Threats)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中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观念和认识亟待更新。大多数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是科研机构和高校,期刊社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同时,很多学术期刊的主编是科研机构的领导和高校校长,他们缺乏对国家新闻出版政策变化情况的了解,对实现数字化出版的必要性及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相比于独立经营的技术期刊和科普期刊,其在期刊数字化进程中居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2.体制机制尚未健全。这表现在宏观体制和出版机制两个方面:在宏观体制方面,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出版在行政管理上是相分离的。传统学术期刊拥有正式刊号和事业或企业法人身份,实行的是行政分工和主管主办模式,管理办法是成熟的。而对数字化期刊,目前并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专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在出版机制方面,传统出版单位内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难以适应数字出版的发展要求。

3.标准体系亟待建立。近年来,虽然多项数字出版标准制定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整体框架,但相关标准还不够完善,数字化出版很多方面的标准还有待建立,例如,数字化出版中的中文标准严重缺失;数字技术提供商之间的标准不统一,使数字内容和数据难以实现重复利用,且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削弱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3]。另外,由于标准制定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数字出版标准化工作的协调难度大。

4.人才培养亟待加强。一方面,复合型编辑人才欠缺。在网络和数字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出版工作对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编辑人才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发展的迫切需求。而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的编辑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市场理念和创新意识不足、对期刊所属行业或学科的认识不够等问题,离复合型编辑人才的要求还相去甚远[6]。另一方面,掌握数字化出版技术的复合型出版人才缺乏。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欠缺精通数字化出版技术的人才,更缺乏既掌握数字化出版技术、又懂营销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技术、管理和运营等多层次人才梯队还没能建立起来,难以准确把握和迅速适应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数字出版新业态和新动向。

5.资本和资源整合的成本高、难度大。受制于现有的出版管理体制和机制,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产业集中度低,大多数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不是赢利机构,资金有限,进行资本整合的成本高;且资源分散,现有内容资源不足以形成规模,不能满足数字出版所需海量信息的要求,进行资源整合的难度大。

三、结语

总体上来说,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面临的形势严峻,劣势大于优势,挑战多于机会。在这种形势下,学术期刊自身应直面挑战,深化对数字化出版及版权问题的认识,通过采取组建出版集团、建立期刊集群网站等措施整合出版资源,摸索新的与技术提供商的合作模式及数字出版赢利模式,加强对复合型编辑人才和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优势并把握住机会,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期刊数字化。相关管理部门也应顺应形势,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和机制,搭建良好的网络出版技术平台,加强网络出版管理制度建设和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数字化出版相关的立法保护,维护相关主体的版权权益,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1] 陈秋红,王书柏.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R].第十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12.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2)[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郝振省.2011—2012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4] 曾建勋,司静辉.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成长因素构成分析[R].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

[5] 王书柏,陈秋红.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2,(5).

陈秋红(1981—),女,湖南湘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编辑;段艳文(1979—),男,吉林白城人,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主编;王书柏(1980—),男,广西桂林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期刊社社长,副编审)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数字化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期刊问答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