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蛟龙”号海试报道提升行业报影响力——《中国海洋报》“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报道的创新实践

2012-12-22张一玲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海试宣传报道蛟龙

□ 文/张一玲 张 琪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是今年我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做好此次报道可以满足人们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我国海洋科技最新进展和水平等情况的心理欲求,提高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中国海洋报》举全社之力,通过组织策划和细节落实,成功完成了报道。

6月3日至7月1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队奔赴马里亚纳海沟,圆满完成7000米级海试任务。为更及时、准确、全面、生动地报道此次海试情况,中国海洋报社采编部门认真策划、精心组织,并专门派出记者随海试队前往一线采访,掌握了现场一手资料信息,及时发稿,现场报道,获得良好宣传效果。

先行组织策划并制订报道方案,前期充分准备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被认为是2012年我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社会公众对它的关注度不亚于神九发射、天宫对接。报社领导对此次报道活动高度重视,专门成立海试宣传报道工作小组。

首先,制订报道计划,确定海试队随队记者。其次,搜集1000米~5000米级载人深潜海试报道信息及潜水器的相关资料。在与大洋协会进行充分沟通的情况下,于4月初就制订了《“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宣传报道策划方案》,提出要举全社之力,不惜版面、人力、物力和财力,综合运用报纸、网站、手机报、《中国海洋报》官方微博等多种宣传传播手段,掀起海试宣传报道的热潮。

针对海试队员名额十分紧张的情况,社里又多方协调,成为在海试一线进行报道的4家媒体之一。海试期间,为了发挥好前方记者实时报道的影响力,报社此次采取了资源共享的方式,不仅利用中国海洋在线网站做特别报道,还与国家海洋局官方网站及新浪网合作,发布“蛟龙”号7000米级专题报道。为解决在“蛟龙”号下潜试验时报道的及时性问题,报社领导特别批准前方记者一切以及时报道新闻为主,可无限制使用卫星电话网络流量,保证了报道的及时性。

大胆创新,与“走转改”活动相结合

“蛟龙”号海试前期,海试各相关单位围绕海试各项工作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为积累相关报道素材与资料,同时开展前期宣传,为“蛟龙”号海试宣传做好预热和铺垫,在“蛟龙”号进行水池试验和“向阳红09”船进厂维修保养的关键时期,报社在人手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抽调出一名有海试报道经验的记者赴青岛、江阴等地深入基层进行蹲点采访。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记者在青岛、江阴对“蛟龙”号水池试验过程和“向阳红09”船维修保养过程进行了现场跟踪,深入采访了船员、潜航员、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积累了相关知识、素材,获取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和情节,写出了《英雄续力向阳红》《竭尽所能付出自己的劳动和汗水》等生动、细致、感人的报道,为“蛟龙”号海试进行了很好的预热和铺垫。

紧扣重点环节重要事件开展报道,高潮迭起

海试期间,报社抓住海试队出发,六次下潜中的第一次下潜,深潜器进行近底巡航和坐底,下潜突破7000米,我国深潜员与宇航员互致祝福等7个重要节点、环节进行了全面、立体的报道。如第一次下潜突破6671米后,不仅在一版突出位置,以消息配现场图片和现场总指挥专访的形式进行刊发,还在二版以专版的形式刊发了通讯《“蛟龙”太平洋底展英姿——记中国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并以《“蛟龙”入海冲刺7000米深度》为题,全面报道了7000米级海试第一潜的情况,回应了人们的关切。

值得一提的是,6月24日“蛟龙”号成功冲击7000米,下潜到了7020米的深度。第二天报社本来并没有报纸,但为了及时向广大读者传递7000米级海试成功的喜讯,报社采编人员再次加班加点,终于完成了这一期增刊报纸8个版的采编工作。这期特刊在版式上大胆创新,一版用整版大幅照片显示“中国深度7020米”,6版和7版用跨版的形式形象地详解了“蛟龙”号五大功能。不仅报道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再创我国深潜新纪录等消息,还刊登了介绍下潜情况的通讯。

在海试队返航期间,又筹划组织前方记者采写“蛟龙”号海试取得的重大成果、10年来走过的历程和背后故事、未来的应用前景以及重要的人物通讯、专访等,《中国海洋报》再次配发了评论,在海试队凯旋时再一次掀起海试报道的新高潮。

报纸、网站、微博、手机报多种媒体配合,形成报道强势

在这次海试报道中,为了形成宣传报道的强大声势,《中国海洋报》还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报道,首次采取了报纸、局网站、微博、手机报等多种媒体形式配合的方法进行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鉴于《中国海洋报》为周三刊,其出版刊期和频率,与“蛟龙”号下潜的节奏难免有不符合的时候,为了保证消息的新鲜度,及时传播,确保局网站发出消息的权威性、及时性,前方记者在第一时间就将稿件传给网站、新浪微博上网,保证了网站和新浪微博的及时报道,保证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蛟龙”号下潜的情况,引导了舆论,也为国内其他媒体宣传报道海试提供了现场情况。

与此同时,在海试下潜的关键节点,前方记者和在陆基保障中心进行采访的记者,直接通过新浪官方微博进行现场直播,微直播、特别是前方的微直播,虽然大大增加了报社的成本费用,增加了记者的工作量,但满足了读者及时了解相关情况、信息的需要,受到网友的极大关注和好评。尤其是在新浪官方微博的利用上,“蛟龙”号的新闻报道获得了较多关注。除前方记者负责时刻发布现场消息外,部门调配了一名记者专门负责守候在陆基保障中心发布后方监控室里的新闻与消息。这样,前后方配合,使报道更及时、全面和立体。在此期间,《中国海洋报》新浪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增长至近15000人,网友们纷纷以评论及转发的形式表达对海试英雄的敬佩以及对海试成功的自豪与骄傲。通过报纸、局网站、微博、手机报等多种媒体形式的配合报道,最终形成海试宣传报道的强势。

猜你喜欢

海试宣传报道蛟龙
蛟龙出海
海底蛟龙093A畅想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
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蛟龙,蛟龙!勇者无敌
蛟龙出海
首艘国产航母或近期海试
EMP可再生能源系统将装船海试
把好节奏、踩准节拍,凝心聚力铸自信——浙报集团迎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的探索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