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点摘编

2012-12-22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刊文博客灾难

博客应用与调查性报道写作变革

复旦大学林乐心、张志安在2010年第5期《新闻实践》刊文,认为博客应用带来调查性报道生产变革。在新闻来源上,便于挖掘独家线索。部分公众出于维权需要可能利用博客披露事件发生过程,一些调查记者也习惯将报道过程或相关情况在博客上披露,以吸引更多同行介入调查。在采访渠道上,便于寻找知情人士。如博客“评论”功能可给网民提供发表意见、转贴内容的平台,仔细分析和筛选出高质量的评论作者,可能就是采访所需要的关键人物;使用“关注”功能或RSS订阅功能,可方便记者跟踪有价值用户,主动获取需要的信息。在网民参与上,便于获得公众支援。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通过评论来表达意见,形成网络舆论,甚至直接参与事件调查,服务于传统调查记者的采访报道。在传播真相上,博客具有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尤其在微博上,寥寥数语便能传播一个热点,滚动跟帖则能报道一个事件。

复合型媒体:纸媒转型必由之路

2010年第4期《传媒》杂志刊登了日本经济新闻社社长喜多恒雄的访谈。喜多恒雄介绍,为应对传媒市场变局,日经新闻社制订了“复合媒体时代传媒转型”计划,准备构筑“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的双头体制”。在喜多恒雄看来,走向“复合型媒体”,是纸质媒体转型必由之路。日经大力拓展电子媒体业务,目前日经集团正把视线投向B2C(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即商家对客户)领域,以便把信息以更迅捷、精准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如电子媒体为用户提供“我的日经”定制功能。当用户输入关键词时,便会出现专门定制的日经新闻。另外,日经集团还借助其拥有财经、教育、人才开发等特殊领域的高品质专业信息优势,充分挖掘信息附加值,把经营业务拓展至教育、培训等行业。在教育领域,《华盛顿邮报》的教育收入已占总收入的51%以上。日经新闻社将自身变为一个完全不同的复合型媒体企业,喜多恒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传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新时期虚假新闻传播特征与防范课题组在2010年第5期《新闻前哨》刊文,认为虚假新闻借网络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虚假新闻引起的社会影响增大,其传播呈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从传播过程看,虚假新闻传播者不仅是传统媒体编辑记者,还有受众和网友参与。网络传播结构中,每一网结都能生产、发布消息,即每一个网友都可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包括虚假信息。虚假新闻在网络时代更具有“传播力”。在网络传播结构中,虚假信息因其更容易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往往就更容易被传播。很多虚假新闻借助网络传播借尸还魂。更正消息不如虚假新闻跑得快、传得广。遏制网络时代虚假新闻泛滥应该强调以下方面:一是新闻工作者要强化职业道德,认真采访,谨慎编辑,从源头上避免新闻失实。二是媒体应多发原创新闻,严查严惩虚假新闻。三是加强网络管理,及时清除虚假信息。同时,还应该发动广大网友参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道与灾难报道既是热点,又是难点。以下论点颇有启发—

经济报道的方位与着力点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在2010年第5期《新闻战线》刊文,认为要从三个维度看经济报道的历史方位:即国际坐标下的经济报道,在报道国内和国际经济问题时,要考虑国际上的反响和国内的影响。超越经济视野下的经济报道,用“政治眼”“社会眼”看经济。复杂舆论格局下的经济报道,要在热点难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不失语、不乱语。从这三个维度可以得出几条认识:一是“责任”。二是“导向”。三是“人本”:报道对象上从“见物”到“见人”,报道视角上从“精英视角”到“平民视角”,报道方式上从“经济味”到“人情味”。四是“创新”。经济报道的追求:公信力就是生命力,引导力寓于竞争力。要加强竞争力、引导力,就要敢说话—敢碰“硬”,敢抓重大的方向性、原则性、思想性问题。早说话—敢叫第一声,能提出有预见性、前瞻性的问题。说新话—以同源的新闻事件本身为依据,写出独特角度、独特见解、独特解读。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整合新的传播平台,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和现代传播体系。

后灾难报道时期媒体何为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振宇等人在2010年第5期《新闻与写作》刊文,认为后灾难报道时期,信息公开、全面等不再是问题,媒体在报道灾难、传递信息时,处理信息与传播各要素间关系是主要问题。这一时期媒体报道更多地应体现“自律”与“创新”:1.灾难报道需要理性和智慧,仅有激情是不够的。2.灾难报道是一种生者叙事,它寄托人们战胜灾难的期望,报道往往交织对生的追求,对死的逃离及伴随“生”与“死”所产生的爱恨纠葛。一旦媒体报道关注点落到灾难信息物质层面,此时“生与死”这对宏大主题可能丧失其固有作用,必须予以注意。3.注意灾难报道文本相对封闭性。灾难易产生谣言,灾难报道首先要注意新闻的确定性,必须充分考虑多种解读方式,从而对其解读作出限制。4.灾难中的新闻评论应丰富信息含量,要在情、义、理等层面有所创新,突出知识性。5.后灾难报道期间,媒体的作用是相关建议性信息的提供,是连接民间与政府的主体桥。

猜你喜欢

刊文博客灾难
雷击灾难
《中国教育部》刊文报道汕大打造奉献文化的丰硕成果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不是“假想敌”
基本药物制度背景下山东省乡镇卫生院慢性病患者处方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他汀类药物对胃癌预防效果的系统评价
防范“抗生素灾难”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
我为博客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