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记者》:一篇文章解我心结

2012-12-22吉安广播电视台康美权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吉安市吉安工作岗位

⊙ 吉安广播电视台 康美权

随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今年我所在的吉安电视台也和其他地方一样进行了改革,我们电视台脱离了原先的吉安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和原先的吉安广播电台合并,更名为吉安市广播电视台。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部分岗位重复并且人员超编的情况。上个月,我们单位出台了职能配置与机构设置工作方案,所有工作人员都面临重新选择工作岗位。这对于我这个在“今晚八点”栏目待了快十年的老记者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好消息。

我是30多岁进入吉安电视台工作的,自2003年5月“今晚八点”开播以来,我就一直效力于该栏目。9年多来,很多同事都先后离开“今晚八点”到了其他工作岗位。9年多来,虽然我都能完成各项采访任务,采写的新闻也早已突破3000条,但有件事情却让我耿耿于怀:过去到一些单位采访,那些帮我提摄像机的小干部,现在有当了局长,有的当了主任,可我至今还是一个当“兵”的。已有不少同事以各种理由找领导要求换岗,我也觉得应该好好抓住这次机会,争取换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可是,我又该选择什么岗位呢?想想自己除了能写点东西以外,好像并没有其他特长,到产业中心,自己对发展产业根本没谱;综合部门接待工作多,我这人又不善应酬;而其他一些技术部门,我又不懂一丁半点。该何去何从呢?这个问题困挠着我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经常被折磨得茶饭不香。

前几天,我偶然在一位朋友那里看到一本2003年第2期《中国记者》。我拿起来随手一翻,忽然看到一篇题为《记者的心态》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也是一个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记者的职业特点使他上可以接触贤达名流,下可以结交平民百姓。因此,他受到的‘待遇’有时也会因采访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而有天壤之别。昨天还在同某个大人物在豪华饭店觥筹交错、呼朋唤友;今天在某地就可能坐冷板凳,吃闭门羹。所以,记者不但要有一种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当你被人前呼后拥、恭维奉承时,切不可飘飘然把自己看得太高,俨然以‘钦差大臣’自居,仿佛手中的笔真能抵上三千支毛瑟枪,可以驰骋天下,所向披靡。而有时参加会议却不是打的就是骑摩托车或自行车时,又觉得自己简直是‘三孙子’。记者就是记者,他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大众的代言人。你自己不轻看自己,就没人轻看你。实际上包括贤达名流在内的大多数人对记者都是尊重的,人们看重的不是你的职务、坐骑,而是你代表的媒体和你采写的报道。对自己,无论是高看还是低看,都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一席话,让我立时茅塞顿开。原来,不是我难以选择,也不是当记者丢人,而是我的心态出现问题。在我当记者的这9年,每年我都能被台里评为先进工作者,每年都有作品获奖,每年都能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这些成绩难道不能说明我最适合记者这个岗位吗?

一篇9年前的文章还能解开我的心结,我真得感谢《中国记者》。以后,我一定放下思想包袱,摆正自己心态,尽心尽力做好一名记者,全心全意为党的新闻事业服务。一年一度的征订工作马上又要开始了,我一定得给自己订一份2013年的《中国记者》,因为《中国记者》不仅能够指导我们的工作,而且还能够排解我们的困惑。

猜你喜欢

吉安市吉安工作岗位
吉安市:“四化四早”防返贫 构建“遇困即扶”新机制
金吉安监理公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
吉安市老年大学正式揭牌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吉安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开年珠宝小惊喜
跳高比赛中的意外
为荣誉而战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妈妈,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