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芦笙舞”引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的探讨*

2012-12-06钱应华

体育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芦笙苗族院校

钱应华

(1.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系 柳州 545004)

芦笙舞——(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其中尤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它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等特点。让苗族民间体育“芦笙舞”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不但解决了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而且丰富了体育课堂文化。高职高专院校应从实际出发,挖掘、整理优秀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让优秀的民族民间体育精髓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得以推广和普及。

1 苗族芦笙舞的渊源及分类

芦笙和芦笙舞,苗家人认为它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象征苗家人的母亲,它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声音。芦笙的创造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均源于两位女性。相传远古时雷公山脚有一苗族姑娘长得很漂亮,一天忽然被一野鸡精抢入洞穴中。在姑娘万般无奈之时,连续两天听见洞外有竹管声,姑娘在洞中用口哨声和竹管声对吹,最后被这个吹竹管的青年男子寻声找到洞内,并将分管交给这个女孩吹奏娱骗野鸡精,男孩侍机将野鸡精杀死救出女孩,之后,就将那根救了女孩性命的竹管制成了芦笙,这是芦笙制作的传说。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是某苗寨有一姑娘,名叫葛仰香,长得很漂亮,已与一个穷苦青年相播相亲相爱,然而有一财主想去霸占,一天葛仰香与相播双双相约远离他乡,但却被财主知道了,带家丁尾追二人,当追至一山崖时,相播摔下悬崖身亡。葛仰香为此悲愤不已,便在大年初一邀约同伴一起吹芦笙,跳芦笙舞,以悼相播在天之灵。当大家舞蹈至天黑时,葛仰香倒地,气绝身亡。后来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苗族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每每在过年过节跳芦苼舞以示纪念。汉族史籍里也有苗族芦笙文化的生动记载:“参差六竹管,长声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旋,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如今,三大方言的苗族,无论居住何处,仍以芦笙作为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苗族“芦笙舞”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

(1)群众性芦笙舞,苗语叫“究结”。它是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站成“一”字队形,原地吹奏,群众则围着芦笙队走圆舞蹈,或由芦笙队带领绕圆,边吹边跳,群众依序尾随其后围圈作舞,人数多时形成多层圆圈,呈卷心菜队形,随芦笙舞曲的节奏及内容欢舞。此舞的芦笙曲目成套,配有大中小各类芒筒(竹制筒状乐器)协奏。故而这种集体舞壮观热烈,参跳人数不限,在芦笙节时,多达2万至3万人,场面十分壮观热烈。

(2)表演性芦笙舞,苗语叫“丢捞比给”。这是一种男子边吹边跳的芦笙舞,是在集会或节日中作为比赛表演的一种形式。舞曲节奏强烈明快,动作技巧性高。一般是由各寨芦笙队中推选出优秀的芦笙手进行表演。比赛形式的芦笙舞因地区不同而各具特色,如黔南地区芦笙队以稳健有力的慢步或快步模拟犁田、爬坡、栽秧、斗鸡、老虎下山等动作进行表演,而黔西北地区则以独舞、双人舞的芦笙技巧表演为主。其特点是将演奏芦笙乐器作为舞蹈技艺之一,将轻功、旋转功及杂技基本功融于芦笙舞蹈中。表演性芦笙舞往往形成组与组、寨与寨之间的互相竞赛,通过一二人表演,众人观赏,体现了它除自娱性外,还具有较高水平的观赏价值。

(3)风俗性芦笙舞,苗族人民称之为“跳花”、“跳月”、“跳场”、“跳月亮”。这是青年男女社交、跳舞求爱的一种群舞形式,故多为未婚青年男女参加。《贵阳府志》载:“花苗跳月,以孟春植冬树于跳场,缀以野花,名曰‘花树’,男女皆艳服,吹笙踏歌,绕树而舞,名曰‘跳花’。”这类芦笙舞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差异,如黔东、黔东南及黔南部分苗族地区,则有“讨花带”风俗,男青年边吹芦笙边舞,姑娘们边舞边把精致美丽的花带,拴在相爱的小伙子芦笙上,于是出现了“女牵花带从之,绕场三匝,相携而去”的动人场面。而在黔中、黔南的苗族“赶秋坡”活动则流行“牵羊”芦笙舞,更别具情趣。男子持芦笙在前面边吹边跳,姑娘在后面随乐舞蹈,并把花带系在自己相中的小伙子后腰带上,自己拉着花带的另一头,随男青年舞蹈。

2 苗族芦笙舞的价值功效

2.1 芦笙舞的健身价值

苗族“芦笙舞”的基本动作由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以及矮步、蹲踢、旋转、腾跃等动作组合而成,动作多为模仿犁田、爬坡、栽秧、斗鸡、老虎下山等等劳动或斗争场面,其动作古朴独特,粗犷豪放,节奏强烈。它是一种全身性的有氧体育运动,通过运动全身各肌肉、关节、韧带都得到良好的锻炼,可提高舞者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及协调性,适宜的运动负荷和时间能达到理想的有氧锻炼效果,能够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富有很强的健身价值。

2.2 芦笙舞的娱乐价值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体育课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动作的学习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芦笙舞具有较强的自娱和娱人性,参与者在富有节奏的芦笙曲的伴奏下,通过自我运动实现宣泄情感、欢娱身心,同时也使观众感受了美的愉悦。通过芦笙舞教学,使学生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

2.3 芦笙舞的教育价值

苗族“芦笙舞”作为苗族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从事“芦笙舞”活动,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也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是一种热爱生活,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的教育[1]。

3 芦笙舞引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苗族“芦笙舞”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多在“苗年”“坡会”“花山节”“芦笙节”以及多年一次的“吃牯脏”等活动中进行。然而,目前也仅仅注重的是表演所带来的影响和产生的效应,而对其功能性开发还远远不够,目前尚未真正形成芦笙文化的发展体系和目标战略模式,这对于该项目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在我国众多高职高专院校中,很少开设此项目。因此,将苗族民间体育活动“芦笙舞”引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资源将其进行改造和规范后,再进行推广是该项目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动力基础。同时“芦笙舞”活动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表演性、教育性等功能,并能充分展示自我,体验运动乐趣,培养自信心,使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因此深受广大学生喜爱。这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苗族“芦笙舞”引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堂,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定会给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1]。

4 芦笙舞引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的意义

4.1 丰富体育教学,推动社会参与

“芦笙舞”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是易于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且运动趣味性强,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健身性、娱乐性和教育性。将芦笙舞引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不仅增添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活力,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运动选择,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随着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在高校不断开发和丰富,“芦笙舞”这一民族民间体育将通过学生的传播和交流,辐射到社会,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参与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发展动力[2]。

4.2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芦笙舞” “芦笙舞”的基本动作由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以及矮步、蹲踢、旋转、腾跃等动作组合而成,其动作古朴独特,粗犷豪放,节奏强烈。它是一种全身性的有氧体育运动,通过运动全身各肌肉、关节、韧带都得到良好的锻炼,可有效提高舞者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及协调性,适宜的运动负荷和时间能达到较为理想的锻炼效果。同时,“芦笙舞”的参与者在富有节奏的芦笙伴奏下实现宣泄情感、欢娱身心,因此,每当学生跳起“芦笙舞”时,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这不仅促进了表演者的个体发展,也使观众获得了美的愉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3]。

4.3 能增强不同民族学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芦笙舞”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地区尤其普及。其中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它在学校的广泛开展,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深邃的思索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诸条件要求其对应公众,而是以普适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特征来迎合它所对应的观众。 “芦笙舞”这一发展特性,使它自然而然对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跳“芦笙舞”时,不同民族的学生穿着相同标志的服饰,听着同一舞曲,踩着同一舞步,彼此间相互表示、相互认同,显示着各族人民亲密无间的关系。这种溢于言表的“集体精神”感召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舞者,使他们举手投足的动态趋于一致,相互协调、整齐划一的舞动又给予他们以团结的力量,使他们无声的舞蹈体语达到更高的和谐与默契,共同体现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3]。

4.4 有利于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芦笙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要求场地器材简单,这正符合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的要求,同时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极积作用,这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育目标相一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粹之一的芦笙舞也在这场剧烈冲击中呈现衰退的局面。据统计,苗族传统体育已有18.9%的项目失传,还有一部分项目正濒临失传的边缘(这其中就包含一些芦笙舞运动)。我们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就必须找到更有力的传承和发展途径。而学校体育,特别是高校体育为这些优秀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4]。

1 吴慧倩.土家族“金钱杆”引入高职体育课程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9,16(12):63-66

2 秦炜棋.将壮族传统体育“花炮”引入桂西高校体育的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51-152

3 钱应华.论民俗体育“长鼓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3):36-38

4 王南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贵州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猜你喜欢

芦笙苗族院校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岜沙芦笙节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你好,芦笙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