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60例的临床分析

2012-11-21罗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9期
关键词:管腔多普勒颈动脉

罗丹

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逐年上升,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病尤为主要原因,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的危险因素是斑块形成所致的血管狭窄及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对颈部大动脉病变的检出率高分辨率彩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特异性,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是本文研究所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集60例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来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平均58.6岁,年龄46~68岁,其中女30例,男30例。另选70例排除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等疾病来我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平均58.3岁,年龄60~72岁,35例女,35例男。

1.2 检查方法 诊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ALOKAPro-Sound a10,充分头偏向对侧以暴露检查一侧颈部,患者平卧位,进行纵横切扫查先右后左,测量各斑块大小、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声像图特征、形态、斑块部位情况仔细观察;由下颌角后方至锁骨上依次检查颈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总动脉。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型 颈动脉硬化的程度分为五型[1],V 型:无彩色血流通过,血管完全闭塞[2];Ⅳ型:管腔狭窄51% ~99%,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且管腔明显狭窄;Ⅲ型:管腔狭窄程度20% ~50%,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轻度狭窄;Ⅱ型:管腔内中膜局部隆起增厚,可见粥样硬化斑块在管腔内形成,未造成管腔狭窄,IMT>1.2 mm;Ⅰ型:ICA、BIF、CCA 1.2 mm≥IMT≥1.0 mm,血管内膜增厚。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参数经χ2检验,统计分析进行在软件包SPSS 11.0上。

2 结果

超声检测70例对照组中有动脉硬化者占10%,为7例。6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率91%,有65例颈动脉硬化者,硬化程度上3例(5.1%)Ⅴ型,全在ICA起始部,6例(10.9%)Ⅳ型,其中4例ICA起始处,2例BIF处,18例(33.3%)Ⅲ型,13例(23.6%)Ⅱ型;15例(27.3%)Ⅰ型。对照组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发病率明显较低,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较显著性(P <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动脉硬化程度比较(n,%)

3 讨论

我国人口随着日益老龄化,脑梗死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基本病因,而此问题日趋严峻。近来研究表明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为独立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3],而颅内动脉过去认为是造成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地点。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观察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容易检查,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血管内膜情况可直接观察。颈动脉斑块、IMT可以直接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对粥样硬化斑块根据表面特征和内部回声进行定性分类,还可精确评估颈动脉管腔狭窄,已成为一种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标准方法[4]。

心脑等部位的血管硬化性病变与IMT的增厚有明显的相关性,IMT代表了颈动脉壁中膜、内膜复合体的厚度,它是早期动脉硬化的增加标志,内膜和中膜的增厚为动脉粥样硬化时病变在超声显像上表现[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4型超声病理分型[6]:①混合性斑块(包括斑块内出血及溃疡性斑块)。②钙化性斑块。③纤维性斑块。④脂质性斑块(软斑)。

二维图像显示脑梗死组管腔中重度狭窄的,多见硬斑、软斑及溃疡斑同时存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在颈动脉斑块中最多见,其次是颈内动脉起始段,这主要密切与血流动力学异常相关,该部位血细胞破坏、碰撞,形成血流漩涡,血流速度低,增加内膜上的斑块形成或在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发生过程中,逐渐形成斑块、内膜粗糙、增厚是病变首先表现。由于管壁应力或富含脂质因斑块突入管腔内而增大,斑块可发生破裂,启动凝血反应形成血栓[7],暴露的胶原纤维和脂质激活血小板,出血、破裂的斑块、血栓脱落均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或大片脑梗死,在血流的冲击下溃疡斑脂质及软斑成分高形成脱落栓子或易于出血、破裂,脑梗死通常反复发生[8]。比高胆固醇血症更重要的危险因素,对脑梗死来说是颈动脉IMT增厚[9]。

彩色多普勒超声因颈动脉位置表浅可准确评估斑块形成的性质、大小、部位等及颈动脉硬化程度[10],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对疾病的发展和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反映脑血管病变能够根据斑块的性质是判断否处于高危状态。总之,彩超对临床的综合治疗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能为病程预后和发展临床提供估计的依据,具有可重复性、无创、直观特点。

[1]李爱云,浦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初步探讨.江苏医药杂志,2004,30(7):556-557.

[2]张梅,张运志.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3):229-231.

[3]曾桄伦,邵燕.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2):1-3.

[4]蔡海燕,王巍,石志敏.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2):85-86.

[5]Touboul PJ,Elbaz A,Kollet C,et al.1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2tima2 medium t hickness and brain infarction:t he Etude du pro2fil Genetique de I'Infarction Cerebral(GENIC).Case cont rol study. TheGENIC Investigators. Circulation, 2000, 102 :313-318.

[6]handa N,Mat sumoto M,Maeda H,et al.Ischemic st roke e2vent s and carotid at herosclerosis.Result s of t he osaka follow2upstudy for ult ra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carotid acherosclero2sis.St roke,1995,26:178121786.

[7]孙经武,刘成霞,李跃荣,等.高血压患者血浆OX2LD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中华超声医学杂志,2004,20(11):834-836.

[8]白志勇,李敬府,杨玉杰,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发病的关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2):226-228.

[9]Cao JJ,Thach C,Manolio TA,et al.C2reactive protein,ca2rotid intima2 media t hickness,and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 roke in t he elderly:t he Cardiovascular Healt h Study.Circulation,2003,108(2):1662170.

[10]黄铮,龚兰生,施中伟,等.冠心病者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及超声分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5):34-37.

猜你喜欢

管腔多普勒颈动脉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多普勒US及DCE-MRI对乳腺癌NAC后残留肿瘤的诊断价值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21例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多普勒效应》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