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总管下段微小病变的影像学综合诊断价值

2012-11-20雷红卫冯友银郑卫华万迪弘李琼汪里萍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30期
关键词:梗阻性薄层胆总管

雷红卫,冯友银,郑卫华 万迪弘,李琼,汪里萍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湖北荆州434000)

胆总管下段微小病变的影像学综合诊断价值

雷红卫,冯友银,郑卫华 万迪弘,李琼,汪里萍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湖北荆州434000)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胆总管下段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6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 总管下段微小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各种检查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胆总管下段微小病变的诊断中符合率分别为:US检查(56.5%)、MRI+MRCP检查(77.1%)、薄层CT(87.8%)、ERCP检查(87.8%),各种检查均有优缺点。结论:优化联合应用检查方法有助于提高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和确诊率。

胆总管病变; 超声检查; X线计算机;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内窥镜胰胆管逆行造影

由于胆总管的正常解剖直径0.6~0.8cm,并由上至下管径逐渐变细,如果胆总管下段(胰腺段、十二指肠壁内段)病灶直径>0.5cm,就会出现梗阻性黄疸[1]。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确定梗阻部位、病变性质及有无并发症等,早期明确诊断对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通过单一影像设备对胆总管下段微小病灶(直径<0.8cm)作出定性诊断比较困难。本文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综合检查资料加以分析,旨在提高对胆总管下段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符合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搜集本院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胆总管下段病变的病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5~75岁,平均55.6岁。主要临床表现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渐进性黄疸。

1.2方法

本组病例所用超声诊断仪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Q9型,探头频率为3.5MHz,受检者空腹12h以上;CT检查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Brightspeed16型,空腹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10mm,扫描完成后,拆薄至0.625mm层厚,在美国GE公司生产的4.3W工作站行三维重建;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Signa Twinspeed MR扫描仪, 空腹扫描,原始图像用最大密度投影方法(MIP)重建获得三维MRCP图像。参数为TR/TE= 12000 ms/300ms,层厚5mm,FOV38cm×38cm,矩阵256×256。ERCP按常规方法,用十二指肠镜辅助进行造影、取石及活检。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各组间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病例均经外科手术或ERCP证实。胆总管下段微小病变(直径<0.8mm)术前影像学检查、诊断与术后手术病理诊断对比情况见表1。46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定性准确的有26例(56.5%)。其中41例行薄层CT平扫及增强扫描,再经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定性准确的有37例(87.8%),见图1~3;35例行MRI+MRCP检查,定性准确的有27例(77.1%),见图4~5;33例行ERCP检查并20例取石,定性准确的有29例(87.8%),见图6~7。

表1 术前影像学诊断与术后手术病理诊断对比

超声诊断与薄层CT(平扫+增强)诊断比较,χ2=12.34 ,P<0.05,两种检查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诊断与MRI+MRCP诊断比较,χ2=5.78,P<0.05,两种检查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诊断与ERCP诊断比较,χ2=8.93 ,P<0.05,两种检查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薄层CT(平扫+增强)诊断与MRI+MRCP诊断比较,χ2=2.44,P>0.05,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薄层CT(平扫+增强)诊断与ERCP诊断比较,χ2=0.11,P>0.05,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MRCP诊断与ERCP诊断比较,χ2=1.35,P>0.05,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总管下段微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符合率比较:超声检查

3 讨 论

胆总管下段是指胰腺段至十二指肠壁内段,病变早期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2],病灶较小(直径<0.8mm), 起源于胰头、胆总管下端、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的病变都有相同的临床表现、相似的影像学征像,早期诊断较困难[3]。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飞跃发展,已能较清楚地显示该区域各组织的形态、大小、边界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1超声检查(US)

US因其检查费用低廉且可重复检查,为胆总管下段微小病变首选的检查方法[4]。本组46例患者均行US检查,诊断符合率为56.5%。其中:胆总管结石为83.3%,胆总管腺瘤为0,胆总管癌为40.0%,胰头癌为33.3%,胆胰汇管区癌为25.0%,胆总管炎性狭窄为40.0%。从中可看出US对胆总管下段微小结石的诊断较敏感、准确,但对炎性狭窄及其它微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观上是受操作者个人操作手法和主观经验影响较大,客观上是肠腔气体干扰致使图像不清晰。近年来超声内镜(IDUS)的临床应用,避免了肠气的干扰,极大地提高了超声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5],分别达到了95%和91.7%。

3.2磁共振检查(MRI+MRCP)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其优势在于组织分辨率高,可任意方位成像。本组46例经临床与US诊断为胆总管下段梗阻性黄疸病例中35例行此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7.1%。其中:胆总管结石为83.3%,胆总管炎性狭窄为75.0%。小结石在MR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当其被胆汁掩盖或贴近胆管壁因缺少实质背景对照,易出现假阴性;当胆总管下段有炎性狭窄,流速增加出现低信号时会导致假阳性[6]。胆总管腺瘤为50%,胆总管癌为75.0%,胰头癌为75.0%,胆胰汇管区癌为66.7%。MRCP采用单次激发厚层投射,多角度旋转,覆盖胆胰管及十二指肠乳头区,通常层厚采用40mm,层厚过小不能涵盖整个胆胰管,病变可能遗漏,过大则重叠的背景信号繁杂,图像对比度下降,产生模糊伪影[7]。MRCP对胆总管下段梗阻程度判断和定位诊断准确率可达100%,但受梯度限制,不能使用薄层,影响了胆道与周围组织间的对比,有报道对梗阻原因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9.1%[8]。本组35例胆总管下段微小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仅为77.1%,较US(56.5%)略高。

3.3薄层CT检查

薄层CT检查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5mm,扫描完成后,拆薄至0.625mm层厚,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MPR、CPR、MIP)。本组46例经(US、MR、常规CT)1种或2种检查诊断为胆总管下段梗阻性黄疸病例中41例行此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7.8%。其中:胆总管结石为95.4%,胆总管腺瘤为50%,胆总管癌为80.0%,胰头癌为80.0%,胆胰汇管区癌为100%,胆总管炎性狭窄为75.0%。CT图像密度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增强扫描可以获得动脉期、实质期、延迟期图像;对胆总管下段病变的观察主要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密度投影(MIP);能清晰显示小结石、结节样肿物、胆总管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9],增强扫描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的密度差,提高对胆总管下段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并能反映病灶的强化程度、血供及血管受累情况,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影像征象[10-11]。本组病例诊断符合率为87.8%,较US(56.5%)和MR(77.1%)都高,同时,对指导手术切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4内窥镜胰胆管逆行造影(ERCP)

ERCP是用十二指肠镜插管至Vater乳头的管腔内,注入造影剂后,逆行显示胰胆管系统的造影方法。本组46例经(US、MR、薄层CT)1种或2种检查诊断为胆总管下段梗阻性黄疸病例中33例行此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7.8%。其中:胆总管结石为100%,胆总管炎性狭窄为100%。ERCP能逆行分段清晰显示胰胆管腔内小结石,以及胆总管炎性狭窄的程度,并能在内镜下行乳头切开取石,胆管狭窄段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介入手术治疗。胆总管腺瘤为0,胆总管癌为75.0%,胰头癌为66.7%,胆胰汇管区癌为50%。ERCP可显示胆总管下段管腔病灶呈充盈缺损,不规则状狭窄;能通过十二指肠镜直接观察十二指肠内侧壁和壶腹乳头区病灶,并可取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是术前确诊最可靠的方法[12]。本组病例诊断符合率为87.8%,较US(56.5%)和MR(77.1%)都高,与薄层CT(87.8%)相当。但ERCP无法观察对粘膜下小病灶以及血管、淋巴结受累情况[13],还存在难以预料的并发症,如胰腺炎、穿孔及出血等,有文献[14]报道致死并发症发生率0.05%;还受操作者技术水平、仪器设备及病人配合等因素的影响,失败率达4%。所以, ERCP作为微创检查,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总之,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胆总管下段微小病变的主要手段,各种方法均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或优化联合检查方法。本组病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US(56.5%)、MR(77.1%)、薄层CT(87.8%)、ERCP87.8%。常规US检查费用低廉且可重复检查,但确诊率低,可以作为首选的筛查方法;常规CT及MRI+MRCP操作方便、无创性,可作为继US筛查之后优先选择的检查方法,目的是确定胆总管下段梗阻具体部位,检出部分微小病灶及部分定性;对病变不能定性的患者,建议行薄层CT(平扫+增强)检查,利用工作站行三维重建(MPR、CPR、MIP),提高微小病灶检出率及确诊率;对仍不能确诊的患者,建议行ERCP或EUS检查,可以大大提高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并可以行活检,提高病灶的确诊率。US联合MR、MR联合薄层CT、薄层CT联合ERCP可以逐级提高胆总管下段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及确诊率,若三者或四者联合应用会更进一步接近病理诊断;ERCP检查有创且出现并发症,一般慎用;EUS检查因价格与操作技术等原因[15],目前还难以推广。

[1]孟翔凌,张宗耀.胆总管下段解剖与外科临床[J].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7,4(4):228-229.

[2]DeOliveira M L,Trivino T,de Jesus Lopes Filho G. Carcinoma of the papilla of Vater: are endoscopic appearance and endoscopic biopsy discordant [J].J Gastrointest Surg, 2006, 10 (8):1140-1143.

[3]Sugita R,Furuta A,ItoK,et al.Periampullary tumors:high-spatial-resolution MR imaging 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in ampullary region specimens[J]. Radiology, 2004,231 (3):767-774.

[4]凌文哲,郝宏毅,陈大治.B超、CT、 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评价[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4):301-302.

[5]张波,黄铁汉,何剪太,等.胰腺癌及壶腹周围癌的超声内镜声像特征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5):460-462.

[6]刘于宝,胡道予,夏黎明,等.MRCP结合薄层扫描对胆系结石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3(10):724-726.

[7]石浩军,冯敢生,孔祥泉,等.单激发厚层投射MR胰胆管成像及其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7):407-410.

[8]刘进才,劲松,肖立才.SSFSE-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1):44-46.

[9]郭玉林 ,刘闽生,陈勇,等.CT在诊断Vater氏壶腹癌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4):206-208.

[10]Lepanto L, Arzoumanian Y, Gianfelice D, et al. Helical CT with CT angiography in assessing periampullary neoplasms:identification of vascular invasion[J]. Radiology, 2002,222 (2): 347-352.

[11]House M G,Yeo C J,Cameron J L,et al. Predicting resectability of periampullary cancer with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J]. J Gastrointest Surg,2004,8(3):280-288.

[12]陈萍,苏秉忠,于金华,等.ERCP检查对壶腹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4):85-87.

[13]王之, 王康 ,马凤华,等.SSFES-MRCP与ERCP对梗阻性胆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比较[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7):647-650.

[14]熊肇明,汤光宇,钱明平.MRCP与ERCP对胆胰系疾病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7):549-550.

[15]Horwhat J D, Paulson E K, McGrath K, et al.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EUS-guided FNA versus CT or US-guided FNA for the evaluation of pancreatic mass lesions[J]. Gastrointest Endosc,2006,63(7):966-975.

[编辑] 何 勇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10.004

2012-09-02

雷红卫(1967-),男,湖北松滋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

R445;R657.4

A

1673-1409(2012)10-R009-04

猜你喜欢

梗阻性薄层胆总管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维药芹菜根的薄层鉴别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SiN_x:H膜沉积压强与扩散薄层电阻的匹配性研究
新纤维化相关因子SFTPA2在梗阻性肾组织中表达及与肾纤维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梗阻性黄疸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分析
参芪苓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