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官话方言词“行子”考释

2012-09-25王焕彪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方言词指人代词

王焕彪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行子”[xɑn35zi0]是北方官话区的一个方言词,大致使用于北京、天津、河北沧州和山东北部地区,用来指人或者物且多含贬义,前面常带有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等或虚指疑问代词“什么”、“吗”(方言词,也是“什么”的意思)等。如“你瞅瞅他干的这事,这人是吗行子呀。”“这活干得忒差劲了,这是弄的嘛行子啊。”对人和事的否定意思很强烈。

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当中也出现过这个词如:

(1)中的“行子”指人,(2)中的“行子”指物,两处都含有贬义。老舍是典型的老北京人,其作品当中有大量的北京土话。雪克是河北沧州献县人,其文学作品中也夹入了方言词汇。

《现代汉语词典》[1]当中收录了这个词,解释为方言词,称不喜爱的人或东西。如“我不稀罕这~”。《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当中虽然收录了这一个词,但是没有列出我们提到的那个义项,仅指出“行列”、“在旱地上培成的一行行的垄”等义项。

那么使用于北方部分地区,指人和物,且多含贬义的“行子”其历时发展是怎样的呢?现在进行考察分析。

一、清代的“行子”

在清代的白话文小说中便有了这个词,见下面例句:

(3) “站住!你们是进不去的。”智化道:“怎么,俺们是吗行子,为什么进不去呢?”(清·《七侠五义》)

作品中“行子”用法与当代方言中用法基本一致。(3)(4)(5)中的“行子”都是指人,(6)(7)中都是指物,且都含有贬义倾向,前面带有指示代词“这”、“这些”虚指疑问代词“吗”、“甚么”等。

但是在北大语料库中,明代的语料里却没有发现“行子”这个词,令人感到很惊讶,难道是清代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词?这样的话“行子”一词的使用最早就在清代。但明代的语料中为什么没有一点踪迹,仍值得考察。

二、与“行子”同形或意近的词语

检索发现,古代其他时代的语料中有“行子”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且成词的情况,但其意义不像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方言词,为了下文方便叙说笔者将讨论的北方方言词记为“行子1”。

(10)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唐诗三百首》)

上面的这几个“行子”,现代汉语读作[xing35zi314],它的意思是“外出的行人”。 我们将其记作“行子2”。那么会不会是“行子2”词义扩展,发展出了“行子1”的义项呢。我们觉得不具可能性,因为我们对语料的检索没有发现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且“行子2”只是用来指人,中性词,没有指物的用法,没有发现贬义的用法。这两个词是不相关的,只是形同而已。

此外古代的“行子”还有“仪仗警卫人员”的意思如:

语料中例子极少,仅指人,中性词,也不具有发展出“行子1”词义的可能。

古代“行子”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一种容器如:

这个词也仅是用来指物,中性词,例句很少,对语料库的检索也没有发现其词义演变为“行子1”的轨迹。

卞继卜(1986)认为《红楼梦》中使用的“行子”与戏曲角色“行当”、“行次”相接近。卞先生也只是猜测,实际上我们对语料库进行检索并没有发现“行当”、“行次”有类似于“行子”的用法。《红楼梦》第六回“不知哪个行当上的”与“行子”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红楼梦>方言及难解词词典》[2]解释“行子”为:<方>犹“黄子”即“东西”。

“黄子”就是“卵黄”、“蛋黄”的意思,用“黄子”来骂人也很符合情理,因为人不会下蛋,这是以禽鸟的事来比喻人做的事。《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对“黄子”也有记录,其中徐州方言中“黄子”的用法和北方方言“行子”很相似,大词典中注释为:

“黄子”多使用于南方,“行子”使用于北方。词典的解释只是说明了“行子”与“黄子”意义基本相同,并不能说明“行子”由“黄子”发展而来,事实上也不是。“黄子”的类似用法也很有限,《红楼梦》中仅有一例:

至于这两词为何意义相近,可能是偶合,也可能是语音方面的原因,比如南方人把“行子”读为“黄子”,因为这两个词读音很相近。“行子”与“黄子”之间是否有渊源关系?就笔者观察到的语料来看,没有发现任何迹象。

三、“行货子”和“行货”

与“行子”相近的其实还有“行货子”一词,对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我们很有启发。请看下面的语料:

明代小说《金瓶梅》当中的这几个例子很具有代表性,也很能说明问题。(18)(20)中的“行货子”指人,(19)(21)中的“行货子”指物,且都含有贬义倾向,“行货子”前面有指示代词“这”“那”虚指疑问代词“甚么”。这可以初步判断,“行子”是由“行货子”省略了中间的“货”字发展而来。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明代语料中没有“行子”一词,因为那时是多使用“行货子”,到了清代才演变为“行子”。其实清代也还有少数用“行货子”的说法:

不过用例很少,我们仅发现4例,这说明这是明代“行货子”向“行子”演变的残留。民国时的小说中有使用方言“行子”的例句,但没有了“行货子”。

由此可以断定,清代及以后的方言词“行子”是由明代的“行货子”发展而来。“行货子”省略了中间的“货”,这体现了汉语词双音化的趋势。

“行货子”再往上溯源来自何方呢?经过分析,笔者认为“行货子”则是由“行货”加上词缀“子”发展而来。“行货”一词很早就有,最初“行货”是一个动词,是行贿的意思。

(28)人或讥曰:平原行货以免君,无乃蚩乎!(北宋·《册府元龟》)

最早期的行贿不一定就是送金银钱币,可能就是贿赂实物,所以用的是货物的货。当然既然是行贿,也不是一般的货物,至少也是高级些的,后来就用行货来泛指各种抽象的行贿行为。这里“行货”中的“行”若指“行贿”的意思的话,按现代汉语的读法应为[xing35]。但是古代读法就不一样了,《说文解字》标注“行”为“戶庚切”,可见“行子”“行货子”还保留了古音的读法。

但是随着词义的发展变化“行货”的地位又下降了,它也指一般的普通的商品货物了。如:

(29)句“行货”指买卖的一般商品货物“断跟草鞋,尖檐席帽”,(30)句指一般的商品财物,(31)句也是指买卖的商品。

且“行货”也发展出了用来指人的用法,用东西货物来指人,当然是使其具有了贬义色彩,这是“行货”向“行子”发展演变的重要一步。

在某种意义上人也可以成为某种货物或是某种资本,如例句当中的人便都有某种利用价值,相当于货物的意思,因此才用其来指人,且带有贬义。

其实“行货”到后来不但用来指人,还有更低级的用法,用来指男人的生殖器。

前面提到“行货”用物来指人具便有了贬义色彩,那么“行货”既然还有这样一个意义用法,也就加强了其贬义程度。因为生殖器属于禁忌语也就是理论上的塔布,用这一禁忌语来指人,当然是贬义了。

“行货子”也有这样的用法:

(36)逼问那小厮急了,说道:“他只要哄着小的,把他那行货子放在小的屁股里,弄的胀胀的疼起来。我说你还不快拔出来,他又不肯拔,只顾来回动。(明·《金瓶梅》)

相同的用法,说明了“行货”与“行货子”之间的密切关系。

结 语

本文大致理清了北方方言词“行子”的发展由来。它由先秦时期最初的表示行贿的“行货”发展而来,“行货”后来降级表示一般的商品货物,这大致发生在宋代。“行货”用来指人时,就具有了贬义色彩,再用来指称一些不雅的秽语,更加强了其贬义色彩。贬义的“行货”在使用的过程中增加了词缀“子”,成为了“行货子”。“行货子”在明代时期流行使用,其用法已经基本和“行子”一致。大致在清代“行子”的用法正式流行开来,并逐渐代替了“行货子”,一直到现在这一用法仍保留在方言当中。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40.

[2] 刘心贞.《红楼梦》方言及难解词词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200.

猜你喜欢

方言词指人代词
代词(一)
代词(二)
报复性熬夜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古语词“蹴踏”与方言词“出达”chū?da
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的方言词语英译评析
简论《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里的方言词汇
称马非马,绰号是他
螳螂捕蝉
岳西话指人“底”字短语的情感表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