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中并列连词“与”的语例分析及特征

2012-09-19李艳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左传连词词组

李艳

(吉林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12;长春大学 人文学院,长春 130022)

《左传》中并列连词“与”的语例分析及特征

李艳

(吉林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12;长春大学 人文学院,长春 130022)

并列连词“与”在先秦时期使用较为普遍。通过对《左传》中出现的并列连词“与”进行穷尽性的语料搜集,分析其在《左传》中的使用情况及特征,从而为进一步总结归纳先秦时期并列连词的使用及特征提供了条件。

《左传》;并列连词;“与”

并列连词是用于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词组、分句的一类连词,是古今汉语连词中重要的一类。“与”又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并列连词。本文通过对《左传》[1]中并列连词“与”的穷尽性调查分析,探讨其在《左传》中的使用情况及语例特征。

1 并列连词“与”在《左传》中的基本情况

1.1 并列连词“与”的出现情况及频率

在《左传》中,“与”作为并列连词共出现209例。在各篇中出现情况及使用频率见表1。

表1 并列连词“与”在《左传》各篇中出现情况及频率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与”作为并列连词的用法在《左传》的12个部分都有出现,其使用是比较普遍的,“与”在《左传》中共出现856次,分别用为动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并列连词的使用出现了 209例,占出现总次数的24.42%。“与”作为并列连词在《左传》的对话中出现的次数是75,占作为并列连词出现总次数的35.89%。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使用比较普遍的口语词,也是比较常用的并列连词。

1.2 并列连词“与”连接词类情况及语法功能

并列连词“与”在《左传》中连接并列成分的词类情况及语法功能见表2。

表2 并列连词“与”在《左传》中连接并列成分的词类情况及语法功能

续表

从表2中可以看出,并列连词“与”所连接的并列成分有名词、名词性词组、代词、形容词和分句。其中,连接名词占有绝对的优势,占总比例的86.12%,其次是连接名词性词组,占总比例的11.00%,这两项已经超过了97%,连接分句、代词、形容词相对很少,没有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例子。

在语法功能方面,并列连词“与”所连接的并列成分可以作主语、宾语、补语和定语。其中,作主语和作直接宾语所占的比例很大,分别为42.10%和33.01%,其次是兼语中的主语成分和介宾结构中的宾语,占到总数的6.70%。

2 并列连词“与”的特征

第一,虽然并列连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互换后不改变语义,但从实际考察《左传》来看,并列连词“与”在连接名词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有一些固定的要求,如地位、职位等限制,前后两项虽然互换后不影响对于“与”的并列连词的确定,但在文意的表述上,实际上前后位置是不能互换的。如:

(1)公与文姜、宗妇命之。(桓公六年) (2)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桓公十六年) (3)公与大夫及莒子盟。(襄公二十五年) (4)公与夫人每日必适华氏,食公子而后归。(昭公二十年)

(5)晋陈之族呼于国曰:“鄢氏、费氏自以为王,专祸楚国,弱寡王室,蒙王与令尹以自利也,令尹尽信之矣,国将如何?”(昭公二十七年)

(6)问诸夫人与左师,则皆曰:“固闻之。”

(襄公二十六年)

这里“与”连接的前后两项从理论上讲是可以互换位置的,但按照汉语的习惯,地位高、尊贵者在前面,像“公”、“王”等在“与”前。

第二,并列连词“与”如果连接的两项有专指、有泛指,那么专指在前,泛指在后。如:

(7)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文公七年)

(8)君若辱在寡君,寡君与其二三臣共听两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成公四年)

(9)驷赤与郈人为之宣言于郈中曰:“侯犯将以郈易于齐,齐人将迁郈民。”(定公十年)

(10)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文公十七年)

(11)栾氏帅贼以入,鞅之父与二三子在君所矣,使鞅逆吾子。(襄公二十三年)

(12)楚莠尹然、王尹麇帅师救潜,左司马沈尹戌帅都君子与王马之属以济师,与吴师遇于穷,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昭公二十七年)

以上例子中,“与”之前的“宣子”、“寡君”、“驷赤”等是专指,而“与”的后项如“诸大夫”、“郈人”等则为泛指。

第三,在连接多项名词时,如果连接的是具体名词,则“与”在前两项并列成分之间;如果连接的是确指、泛指并用的名词,则“与”在末两项之间。如:

(13)郑伯与孔将鉏、石甲父、侯宣多省视官具于汜,而后听其私政,礼也。(僖公二十四年)

(14)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昭公十二年)

(15)癸卯,取大子栾与母弟辰、公子地以为质。(昭公二十年)

(16)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従之。(僖公二十八年)

(17)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哀公四年)

(18)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

(成公二年)

以上(13)—(15)中,“与”前后连接的都是确指、专有名词,(16)—(18)中,“与”之前的为确指类名词,“与”之后的则为泛指或概指。

第四,并列连词“与”、“及”在同一句中连续出现的情况。如:

(19)公鸟死,季公亥与公思展与公鸟之臣申夜姑相其室。(昭公二十五年)

(20)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桓公二年)

(21)令尹炮之,尽灭郤氏之族、党,杀阳令终与其弟完及佗与晋陈及其子弟。(昭公二十七年)

第五,并列连词“与”在连接并列成分时,很多时候有“其”参加,使“与”连接的前后项有着密切的关系。如:

(22)若大盗礼焉以君之姑姊与其大邑,其次皋牧舆马,其小者衣裳剑带,是赏盗也。(襄公二十一年)

(23)蔡侯如晋,以其子元与其大夫之子为质焉,而请伐楚。(定公三年)

(24)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蔡侯因之,以其子乾与其大夫之子为质于吴。(定公四年)

(25)斗辛与其弟巢以王奔随。(定公四年)第六,并列连词“与”在连接介宾结构中的宾语并列成分时,如连接的是名词性词组,“与”是不能去掉的,去掉后,若只靠意会,便不易理解。如:

(26)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僖公二年)

(27)晋人曰:“以寡君之未禘祀,与民之未息,不然,不敢忘。”(襄公十六年)

(28)公曰:“又有患焉,谓寡人‘必以而子与大夫之子为质’。”(定公八年)

(29)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将以二乘与六人従,迟速唯命。”(哀公十三年)

第七,并列连词“与”连接兼语式中作主语的并列成分时,有13例连接的是名词,其中有12例连接的是人名等专有名词。如:

(30)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隐公五年)

(31)周公将与王孙苏讼于晋,王叛王孙苏,而使尹氏与聃启讼周公于晋。(文公十四年)

(32)楚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而伐舒蓼。(文公十四年)

3 结语

《左传》中并列连词“与”的使用较为普遍,是一个较为常用的并列连词。并列连词“与”可以连接名词、名词性词组等,连接名词在《左传》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全书未见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用例。

虽然在中古时期产生了现代汉语常用的并列连词“和”,但早在春秋时就已作为并列连词使用的“与”仍然在上古、中古以及近代汉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捋顺其在各时期经典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不仅对我们进一步总结归纳先秦时期并列连词的使用及特征提供了条件,而且对我们了解汉语连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0.

责任编辑:柳 克

Analysis of Language Ca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ordinate Conjunction“yu”in Zuo Zhuan

LI Yan
(College of Humaniti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College of Humanities,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The coordinate conjunction“yu”was widely used in pre-Qin Dynasty.This paper,through exhaustive data collection of the coordinate conjunction“yu”presenting in Zuo Zhuan,analyzes its utiliz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further summary on the utiliz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ordinate conjunctions in pre-Qin Dynasty.

Zuo Zhuan;coordinate conjunction;“yu”

H146.2

A

1009-3907(2012)09-1092-03

2012-04-05

李艳(197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与教学。

猜你喜欢

左传连词词组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副词和副词词组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