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012-09-17杨家添谢祖芳谭义秋黄祖强

中国粮油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交联剂酯化木薯

陈 渊 杨家添 谢祖芳 谭义秋 黄祖强 周 琴

(玉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1,玉林 537000)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2,崇左 532200)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3,南宁 530004)

淀粉经变性处理后可提高所应用产品的品质,扩大应用领域。交联酯化淀粉是复合变性淀粉的一种,是通过将淀粉进行交联后再次进行酯化而得到的,生成产物中既含有交联键又有酯化键,可以得到兼具交联淀粉和乙酰化淀粉两者优点的淀粉产品,能相互弥补酯化淀粉和交联淀粉的不足[1-2],作为食品增稠剂、稳定剂、结构改良剂广泛应用于多种食品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3-6]。但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辅料中的变性淀粉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同时,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开发新型价廉且性能优异的复合变性淀粉系列产品,以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目前文献报道的交联酯化淀粉多以产品取代度、反应效率反映交联酯化效果,很少涉及以产品的实际应用特性如冷黏度等为评价指标。

机械活化淀粉在机械活化过程中由于机械力的作用使其结晶结构遭受破坏,产生了晶格缺陷,冷水溶解度提高,糊黏度下降,淀粉糊的触变性和剪切稀化现象降低、透明度提高、冻融稳定性下降,理化性质产生显著的变化[7-9]。同时,淀粉结构的破坏,使试剂更容易进入淀粉内部发生反应,提高其化学反应活性与生物反应活性,简化工艺流程,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效率[10],有利于淀粉进行醋酸酯反应[11-12]。机械活化淀粉可作为一种新原料,制备各种变性淀粉和酶降解产物[13-14],产物的相关性能得到改善[15-17]。但机械活化淀粉及其单一变性淀粉的性能还比较单一,满足不了市场对变性淀粉的需求。影响交联酯化淀粉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交联pH、交联时间、酯化剂用量、酯化pH、酯化时间等[1-2]。因此,本研究采用机械活化木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醋酸酐为酯化剂,以冷黏度为指标,采用同步反应、一步合成的工艺制备交联酯化淀粉,探讨用机械活化淀粉制备交联酯化复合变性淀粉的工艺条件及产物的理化性质,并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旨在综合利用交联和酯化作用优势进行双重变性,克服木薯淀粉单一变性的不足,进一步改善淀粉的理化特性,满足不同行业对变性淀粉的需求,扩大淀粉的应用范围。研究结果以期为交联酯化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试剂

木薯淀粉(工业级):广西明阳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机械活化木薯淀粉(参考文献[7]方法自制);乙酸酐(AR):上海申博化工有限公司;三偏磷酸钠(AR):上海晶纯试剂有限公司;冰醋酸、无水乙醇、氢氧化钠、浓盐酸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设备

DHG-9036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DF-101S型集热式磁力加热搅拌器、JJ-2型增力电动搅拌器:江苏省金坛市医疗仪器厂;BS224S电子分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NDJ-8S型数显黏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FW100型高速万能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PE Spectrum One FT-TR Spectrometer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Perkin-Elmer;Rigaku D/max 2500 v/pc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日本理学。

1.3 试验方法

1.3.1 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的制备[18]

称取一定量的淀粉配成35%淀粉乳,置于水浴磁搅拌器上搅拌均匀,升温至40℃后,加入1.0%的三偏磷酸钠,以3%的NaOH溶液调节控制pH 10.0,反应2.0 h 后,用 0.5 mol·L-1HCl中和至 pH 6.5。调节控制反应体系的 pH 9.0,滴加0.4 mL的醋酸酐,酯化反应60 min 后,用 0.5 mol·L-1HCl中和至pH 5.6,抽滤,水洗,干燥,研磨,装袋。

1.3.2 淀粉冷黏度的测定[18]

称取一定量的样品于100 mL烧杯中配成6%淀粉乳,置于沸水浴中加热搅拌20 min,并保持原有体积,冷却至室温(30℃,用超级恒温器恒温,以保证相同的温度)。采用NDJ-8S型数显旋转式黏度计,转子选用2号、转速6 r/min测定淀粉糊液的黏度。

1.3.3 交联酯化淀粉特性的测定[1]

1.3.3.1 热稳定性

称取2份样品分别配成3%的淀粉乳液,用NaOH溶液调节乳液pH 6.0,然后在水浴中加热至95℃。其中一份保持95℃温度搅拌20 min,另一份不搅拌,分别放到冷水浴中冷却至室温(30℃),测定其黏度。

1.3.3.2 高速搅拌稳定性

称取样品配成3%的淀粉乳液,将乳液放到95℃水浴锅中加热,不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待完全糊化后,放到冷水浴中冷却至室温(30℃)测其黏度,然后再用磁力搅拌机以200 r/min的转速淀粉糊液,测定其黏度。

1.3.3.3 抗酸性

称取样品配成3%的淀粉乳液,将乳液放到95℃水浴中加热至完全糊化后,将糊液放到冷水浴中冷却至室温(30℃)测其黏度,然后加醋酸调节冷糊液至pH 3.0,并用玻璃棒搅拌5 min后,再测其黏度。

1.3.3.4 抗老化性

称取样品配成3%的淀粉乳液,将乳液放到95℃水浴中加热,保持恒温,测其热黏度,然后将其放到冷水浴中冷却至室温(30℃)测其冷黏度。以上数据均采用平行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

1.3.4 交联酯化淀粉的结构分析测定

1.3.4.1 红外光谱测定

将处理好的样品与溴化钾共同研磨压片后用PE Spectrum One FT-TR Spectrometer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扫描32次,分辨率为4 cm-1。

1.3.4.2 X - 射线衍射测定

取一定量淀粉样品,用Rigaku D/max 2500 v/pc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进行分析。具体参数如下:特征射线Cu-Kα,管压和电流分别为40 kV和100 mA,扫描速率为10°/min,扫描范围衍射角2 θ为5 °~70 °,步长为 0.02 °。

2 结果与讨论

2.1 机械活化时间对淀粉对糊冷黏度的影响

为了比较木薯原淀粉与机械活化淀粉交联酯化反应活性的大小,先在固定交联剂用量1.0%、交联pH 10.0、酯化时间 1 h、酯化剂用量 0.4 mL、酯化pH 9.0、反应温度40℃的条件下,研究交联时间对木薯原淀粉交联酯化产物冷黏度的影响,结果如图1a所示。从图1a中可以看出,木薯原淀粉交联酯化产物冷黏度随着交联时间的延长先升后降,在交联时间为2.0 h时,其冷黏度从原淀粉的4 797 mPa·s仅提高到4 845 mPa·s,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木薯原淀粉不易发生交联酯化反应。这是因为淀粉的结晶结构是影响淀粉交联酯化的主要因素,交联酯化剂的作用主要发生在物质的无定形区或化学活性强的区域,原淀粉由于结晶区的结构紧密、分子排列有序,水及化学试剂均难以进入此区域进行交联酯化反应。因此,应当对原淀粉进行活性预处理,破坏淀粉的颗粒结构以提高其交联酯化反应活性。

在固定交联时间为2.0 h、交联剂用量1.0%、交联 pH 10.0、酯化时间60 min、酯化剂用量0.4 mL、酯化pH 9.0、反应温度40℃的条件下,研究机械活化时间对淀粉交联酯化后冷黏度的影响。为了比较淀粉交联酯化后黏度的变化,在相同条件下测定未经交联酯化的不同活化时间木薯淀粉黏度,结果如图1b所示。由图1b可以看出,2种淀粉的黏度均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经交联酯化后淀粉的黏度始终大于未经交联酯化的活化淀粉黏度。木薯淀粉在机械活化过程中由于机械力的作用破坏了淀粉分子的结晶结构,分子链发生断裂,分子间的结合力下降,使分子间流动的黏性阻力减小,表观黏度下降[8]。当活化淀粉发生交联酯化反应后,其淀粉分子内、分子间通过化学架桥,连接生成网络结构。一方面加强了氢键结合作用,另一方面交联作用也使得淀粉平均分子质量增加,从而增加淀粉的黏度。但可能是由于淀粉发生交联反应程度不大,而以酯化反应为主,所以交联酯化淀粉的黏度比原淀粉小。从图1b中还可以看出,虽然交联酯化淀粉的冷黏度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活化0.5 h和1.0 h淀粉的交联酯化淀粉冷黏度相差不大,综合考虑,选择活化1.0 h的淀粉作为本试验的原料。

2.2 交联时间对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固定交联剂用量1.0%、交联pH 10.0、酯化时间60 min、酯化剂用量0.4 mL、酯化 pH 9.0、反应温度40℃,研究交联时间对产物冷黏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淀粉的冷黏度随着交联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少,当交联时间为2.0 h时,淀粉黏度达到最大,达到3 225 mPa·s。但当交联时间超过2.0 h之后,随着反应时间过长,交联度过高,极大的巩固了主要由氢键维持的淀粉链间的联系结构,阻止水分子进入淀粉内部,从而抑制了淀粉的糊化,致使冷黏度降低[19]。因此,最佳交联时间为2.0 h。

图2 交联时间对交联酯化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2.3 交联剂用量对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固定交联时间为2.0 h、交联 pH 10.0、酯化时间60 min、酯化剂用量 0.4 mL、酯化 pH 9.0、反应温度40℃,研究交联剂用量对产物冷黏度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大,淀粉黏度也随之增加,当联剂用量为1.0%时,淀粉糊黏度最大。但当交联剂用量继续增大时,可能使淀粉过度交联,从而使其黏度下降。因此,最佳的交联剂用量为1.0%。

图3 交联剂用量对交联酯化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2.4 交联pH对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固定交联时间为2.0 h、交联剂用量1.0%、酯化时间60 min、酯化剂用量 0.4 mL、酯化 pH 9.0、反应温度40℃,研究交联pH对产物冷黏度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在pH较低情况下(如pH 8.0),淀粉冷黏度也较小,这主要是因为pH过低,对淀粉分子的羟基的活化作用很弱,造成反应效率下降。随着 pH的升高,这种羟基活化作用随之增强[20],反应效率提高,冷黏度增大。在 pH 10.0时,冷黏度达到最大。当pH继续升高时,淀粉的黏度反而下降,如 pH 12.0时,黏度下降到 2 099 mPa·s。这是由于在强碱性条件下,淀粉颗粒表面会形成胶化层,阻止了试剂渗透到淀粉颗粒中。同时,淀粉分子和三偏磷酸钠同时带上负电荷,两者相互排斥,使得淀粉反应效率下降,黏度值降低[18]。因此,最佳交联pH值为10.0。

图4 交联pH对交联酯化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2.5 酯化时间对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固定交联时间为2.0 h、交联剂用量1.0%、交联pH 10.0、酯化剂用量0.4 mL、酯化 pH 9.0、反应温度40℃,研究酯化时间对产物冷黏度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随着酯化时间的延长,酯化淀粉的黏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0 min时黏度达到最大。这可能原因是: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淀粉与酯化剂的接触机率增大,产物的生成量也增加,产品的酯化度上升,淀粉的黏度增大,但当酯化时间过长时,由于酯化作用进入淀粉颗粒内部反应,致使淀粉膨胀,此时交联作用对淀粉膨胀的抑制作用会有所减弱[21]。同时,由于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乙酸酐以及酯化淀粉也发生水解,时间越长水解越严重[22],导致淀粉的黏度有所下降。所以最佳的合成酯化时间为60 min。

图5 酯化时间对交联酯化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2.6 酯化剂用量对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固定交联时间为2.0 h、交联剂用量1.0%、交联pH 10.0、酯化剂时间 60 min、酯化 pH 9.0、反应温度40℃,研究醋酸酐用量对产物冷黏度的影响,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6中可以看出,随着醋酸酐用量的增加,交联酯化淀粉的黏度不断增加,当醋酸酐用量为0.2~0.4 mL 时,黏度从 1 952 mPa·s增加至 3 225 mPa·s。当醋酸酐用量逐渐增加时,溶液中酯化剂的浓度也会升高,促进酯化反应的进行,酯键的形成给淀粉分子连上了新的分枝,增加了糊化过程中的空间位阻,抑制了淀粉分子的运动,从而使淀粉的黏度升高[18]。但当醋酸酐用量超过0.4 mL时淀粉的黏度反而降低。原因是:当酯化剂量过大时,醋酸酐水解也相应增加,反应效率可能降低,从而造成黏度下降[19]。因此,最佳醋酸酐用量为 0.4 mL。

图6 酯化剂用量对交联酯化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2.7 酯化pH对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固定交联时间为2.0 h、交联剂用量1.0%、交联 pH 10.0、酯化剂时间 60 min、酯化剂用量 0.4 mL、反应温度40℃,研究酯化pH对产物冷黏度的影响,结果如图7所示。从图7中可以看出,随着反应体系pH的升高,冷黏度先增大后减少,pH 9.0时的冷黏度最大。这是由于pH 9.0时淀粉分子得到充分膨胀,有利于酯化剂与淀粉表面和内部充分接触,酯化度相应提高,冷黏度增大[19]。当pH值大于9.0,碱性增强强,水解程度加剧,副反应增加,从而使冷黏度减小。因此,最佳酯化pH值为9.0。

图7 酯化pH对交联酯化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2.8 反应温度对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固定交联时间为2.0 h、交联剂用量1.0%、交联pH 10.0、酯化剂时间 60 min、酯化剂用量 0.4 mL、酯化pH 9.0,研究反应温度对产物冷黏度的影响,结果如图8所示。从图8可知,温度也是影响双重变性淀粉黏度值的重要因素。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冷黏度先增加后减小,当温度为40℃时,淀粉冷黏度最大。这是因为反应温度较高时,能促进葡萄糖上氧负离子的亲核反应,与酸酐形成酯键,提高反应效率,淀粉的黏度增大[21]。但温度高于40℃时,淀粉易糊化,加剧了醋酸酐的水解反应,酯化反应效率降低,黏度下降。因此,最佳合成温度为40℃。

图8 反应温度对交联酯化淀粉冷黏度的影响

经过以上试验,可以确定用机械活化1.0 h木薯淀粉制备交联酯化淀粉的工艺条件为:交联时间为2.0 h、交联剂用量 1.0%、交联 pH 10.0、酯化剂时间60 min、酯化剂用量0.4 mL、酯化 pH 9.0,反应温度为40℃,在此条件下所制备的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的黏度为3 225 mPa·s。

2.9 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糊液黏度的稳定性

主要从淀粉糊黏度的热稳定性、搅拌稳定性、抗酸性、抗老化等方面对机械活化交联酯化淀粉和原淀粉交联酯化淀粉两种淀粉性能进行比较。

2.9.1 热稳定性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木薯原淀粉及机械活化木薯淀粉在高温加热及搅拌的情况下,其糊液的胶体受到破坏,黏度减少,但两种交联酯化淀粉的黏度却能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原因是天然淀粉在热水中加热时,氢键被削弱,继续加热时维持颗粒在一起的氢键遭到破坏,使已膨化的颗粒崩溃、分裂,黏度下降。原淀粉及机械活化淀粉在机械搅拌作用下更容易破坏已溶胀的粒子,黏度明显下降。而交联酯化淀粉颗粒也随氢键变弱而膨化,但颗粒破裂后,化学键的交联可提供充分的颗粒完整性,加固了溶胀粒子,对搅拌作用影响不大[1,23],黏度稳定,表明用机械活化淀粉制备的交联酯化淀粉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

表1 木薯淀粉与交联酯化淀粉热稳定性对比(30℃)

2.9.2 高速搅拌稳定性

从表2可以看出,在搅拌的情况下,所有淀粉样品的黏度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同。原淀粉糊液的黏度下降幅度最大,搅拌后的黏度比未搅拌的下降了1 120 mPa·s,其交联酯化糊液的黏度下降幅度也较大,差值达到479 mPa·s;机械活化1.0 h的淀粉及其交联酯化淀粉的黏度下降程度较小,活化淀粉的黏度差值为31 mPa·s,机械活化交联酯化淀粉的黏度差值仅为7 mPa·s。这是由于淀粉在机械活化过程中,结晶结构及分子内氢键已受到破坏,结构变得松散,对流动产生的黏性阻力减小,结果使剪切稀化程度降低[9]。因此外界机械作用对机械活化淀粉及其交联酯化淀粉的影响不大,稳定性提高。

表2 木薯淀粉及交联酯化淀粉搅拌稳定性对比(30℃)

2.9.3 抗酸性

加酸和未加酸时的黏度数值差可反映出其抗酸性的大小,黏度差值越大抗酸性越差,反之,则越强。从表3中可以看出,天然木薯淀粉糊液对酸比较敏感,酸会加速淀粉颗粒破裂,引起黏度显著下降,黏度差值达到609 mPa·s,而交联酯化淀粉糊液由于交联键的作用,克服了其对酸的敏感性,黏度较稳定,其黏度差值减小至63 mPa·s;但相比较而言,机械活化淀粉的黏度差值更小,只有38 mPa·s,其交联酯化淀粉的黏度差值最小,仅相差3 mPa·s。这是由于木薯淀粉经过三偏磷酸钠和醋酸酐的作用后,以有机酯键的形式形成了交联键,这种有机酯键对酸作用的稳定性高,在低pH条件下不易被酸水解。此外,交联增加了淀粉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一方面抑制淀粉颗粒的溶胀,减少了酸降解淀粉糖苷键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淀粉分子被酸水解,由于有交联键存在,相对分子质量的下降也大为减小,从而使表观黏度下降幅度减小[24]。机械活化作用能有效地破坏木薯淀粉紧密的颗粒表面与结晶结构,提高了淀粉的冷水溶解度,降低淀粉糊黏度,三偏磷酸钠和醋酸酐的扩散阻力下降,易于扩散到淀粉分子中参与交联酯化反应,交联和酯化程度提高,更能抵抗酸的作用,从而提高对酸的稳定性。

表3 木薯淀粉及交联酯化淀粉对酸的稳定性对比

2.10 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的抗老化性

变性淀粉的冷热黏度差值即是其抗老化性,冷热差值越大,其抗老化性越差,反之,则抗老化性越强[1]。从表4中可以看出,原木薯淀粉的冷热黏度差值最大,达到了1 024 mPa·s。而木薯交联酯化淀粉冷热黏度差值减小,差值为516 mPa·s,这说明木薯原淀粉老化倾向较大,抗老化性能弱,而木薯交联酯化淀粉的老化倾向较小,抗老化性能较强。可能是引入交联键后,淀粉分子间架桥,分子质量变大的缘故。而乙酰基基团的引入,削弱了分子间的氢键的缔合作用,使在水中分散度好,亲水能力加强,使直链淀粉分子的直线性被破坏[25],所以抗老化性得到改善。机械活化交联酯淀粉黏度差值最小,仅为65 mPa·s,抗老化性最强。原因是机械活化淀粉能引入更多的交联键和乙酰基后,乙酰基极性进一步增强,虽然机械活化能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但乙酰基与直链淀粉的脱水葡萄糖羟基更易形成分子内氢键,阻碍直链淀粉分子间氢键生成,分子间空隙阻碍增大,使分子之间不易重新排列和缔合,这种阻碍作用得到加强,从而使机械活化交联酯化淀粉的抗老化性提高。

表4 木薯淀粉及交联酯化淀粉抗老化性对比

2.11 淀粉红外光谱分析

木薯淀粉、机械活化淀粉及相应的交联酯化淀粉的红外谱图如图9所示。

图9 木薯淀粉及交联酯化淀粉的红外谱图

与木薯原淀粉相比,活化1 h木薯淀粉没有明显区别,没有新的吸收峰产生,说明没有新的基团产生。机械活化作用只是使淀粉分子的缔合氢键断裂,羟基数量增加[7]。用原淀粉制备的交联酯化淀粉的红外光谱图中,在1 250~1 300 cm-1处未出现P ═ O键的红外特征峰[26],在 1 250~1 900 cm-1处附近也未出现羰基C═O特征吸收峰[11],这可能是由于木薯原淀粉存在紧密的结晶结构,化学活性小,在本试验的条件下交联和醋酸酯化程度都不大,所以观察不到新的特征峰。但从图9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在1 640 cm-1的特征峰处分裂为双峰 1 574 cm-1和 1 656 cm-1,其中1 656 cm-1处的吸收强峰为C═O伸缩振动峰,说明木薯淀粉与醋酸酐发生了交联酯化反应,在淀粉分子上引入了乙酰基,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另外可能由于复合变性过程中交联程度较低,没有出现交联淀粉的特征峰。这与前面研究机械活化时间对木薯淀粉黏度的影响的现象一致。

2.12 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由图10可以看出,木薯原淀粉在2θ为15.3°、17.2 °、23.0 °附近有较强的衍射峰,对照 A、B、C、V 4种淀粉晶型X射线衍射图谱特征值,可知木薯原淀粉晶型结构属于C型[27]。淀粉经机械活化后,其尖峰衍射特征消失,变成一个馒头峰,为典型的无定形结构衍射曲线[7]。木薯原淀粉制备的交联酯化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在2θ为13.0°、20.0°处有较弱的衍射峰,对照A、B、C、V 4种淀粉晶型X衍射图谱特征值可知,这些衍射峰属于V型晶体特征峰,结晶结构为C型和V型的结合。从图10可以明显的观察到,由活化淀粉制备的交联酯化淀粉在2θ 为13.0°、20.0 °处有明显的衍射峰,表明所得到的淀粉重结晶体属于V型结构[28]。主要的原因是对木薯淀粉进行机械活化,有利于提高直链淀粉的含量[9],这些直链淀粉可以与一些无机或有机基团进行络合,形成单螺旋的V型直链淀粉复合物[29-30]。

图10 木薯淀粉及交联酯化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

3 结论

利用机械活化预处理的木薯淀粉制备交联酯化淀粉,研究了各制备因素对活化淀粉交联酯化反应的影响,并对测定了产物的理化特性和结构,主要结论如下:

各因素对机械活化木薯淀粉的交联酯化反应均有影响,机械活化1.0 h的木薯淀粉制备交联酯化淀粉的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0℃,三偏磷酸钠 1.0%、交联 pH 10.0、交联时间2.0 h,醋酸酐用量0.5 mL、酯化 pH 9.0、酯化时间 60 min,在此条件下所制备的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的冷黏度由活化淀粉的847 mPa·s提高到3 225 mPa·s。

与机械活化淀粉和用木薯原淀粉制备的交联酯化淀粉相比,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糊液黏度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外界机械作用对交联酯化淀粉的作用影响不大,高速搅拌稳定性高;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更能抵抗酸的作用并具有较高的抗老化性。

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机械活化淀粉交联酯化产物进行了表征,进一步证实了用机械活化预处理木薯淀粉制备交联酯化淀粉的可行性,其结晶结构为淀粉的V型结构,为淀粉资源高值化利用方面提供参考。

[1]杜连起,回蓓蓓,刘瑞庆.马铃薯交联淀粉醋酸酯的制备工艺及特性[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6):216-219

[2]杨宝,刘亚伟,袁超,等.交联酯化淀粉研究[J].郑州工程学院报,2003,24(1):31 -34

[3]Khalil M I,Hashem A,Hebeish A,et al.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arch acetate[J].Starch,1995,47:394-398

[4]Seidel C,Kulicke W,Heb C,et al.Influence of the crosslinking agent on the gel structure of starch derivatives[J].Starch,2001,53:305 -310

[5]Quan Y,Keweon M R,Sosulskif W.Effect of cross- linking on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cationic cron starches[J].Starch,1997,49(11):458 -464

[6]Yeh A L,Li J Y.Kinetics of phase transition of native,cross- linking,and hydro - xypropylated rice starches[J].Starch,1996,48(1):17 -21

[7]Huang Z Q,Lu J P,Li X H,et al.Effect of mechanical activation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cassava starch[J].Carbohydrate Polymers,2007,68(1):128 -135

[8]黄祖强,胡华宇,童张法,等.机械活化对木薯淀粉糊透明度的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06,6(3):427-430

[9]黄祖强,陈渊,梁兴唐,等.机械活化对木薯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及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7,21(3):471 -476

[10]陈渊,黄祖强,谢祖芳,等.机械活化玉米淀粉微生物降解性能[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293-298

[11]黄祖强,陈渊,钱维金,等.机械活化对木薯淀粉醋酸酯化反应的强化作用[J].过程工程学报,2007,7(3):501-505

[12]陈渊,谢祖芳,朱万仁,等.机械活化玉米淀粉乙酰化反应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3):217-219,222

[13]陈渊,黄祖强,谢祖芳,等.机械活化醋酸酯淀粉的制备及其生物降解塑料膜性能[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5):298-304

[14]陈渊,谢祖芳,曾玉凤,等.以机械活化玉米淀粉为原料酶法制备低DE值麦芽糊精[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8):226-229

[15]陈渊,黄祖强,谢祖芳,等.机械活化对玉米乙酰化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1):16-19

[16]陈渊,李家贵,黄祖强,等.机械活化木薯淀粉及其乙酰化淀粉的消化性能研究[J].食品科学,2010,33(7):61-66

[17]陈渊,李家贵,黄祖强,等.机械活化玉米淀粉及其酯化淀粉的消化性能和抗酶解性能[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36(1):44 -48

[18]高秀敏,复合酯化淀粉的合成与应用[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06

[19]方桂红,刘亚伟,邹建,等.交联酯化作用对木薯淀粉热糊黏度的影响[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6(3):16-18

[20]张力田.变性淀粉[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1]Neumann U,Wiege B,Warwel S.Synthesis of Hydrophobic Starch Esters by Reaction of Starch with Various Carboxylic Acid Imidazolides[J].Starch,2002,54(10):449 - 453

[22]王飞.食用糯玉米交联酯化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8

[23]蔡宗源,符京雁.交联淀粉醋酸酯的制备及特性[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4,15(1):100-103

[24]罗发兴,黄强,张乐兴,等.乙酰化己二酸交联蜡质马铃薯淀粉糊的黏度性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3):45 -49

[25]张喻,邓洁红,肖芳权,等.甘薯淀粉醋酸酯的制备与特性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7,5(9):6 -12

[26]柯以侃,董惹茹.分析化学手册(第三分册):光谱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27]张燕萍.变性淀粉制造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26-28,45-59

[28]张守文,孟庆虹,杨春华,等.玉米抗性淀粉的结构和性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6,(06):64 -66,69

[29]Putseys J A,Lamberts L,Delcour J A.Amylose- inclusion complexes:Formation,identity and physico- chemical properties[J].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2010,51:238 - 247

[30]刘延奇,肖欣欣,李红李,等.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J].中国粮油学报,2012,27(3):24-28.

猜你喜欢

交联剂酯化木薯
调剖熟化罐交联剂加药点改进研究与应用
低温酚醛树脂交联剂的制备及应用
一种混合异戊酸新戊基多元醇酯制备方法
交联剂对醇型有机硅密封胶的影响
酒用酯化酶利用酒尾生产酯化液研究
压裂用纳米交联剂的研究进展
柬埔寨拜灵木薯喜获大丰收,市场价格保持稳定
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合成酒用脂肪酸乙酯的研究
挖木薯
人参三醇酸酐酯化衍生物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