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蔗叶多糖除蛋白工艺研究

2012-09-11侯小涛赵超超邓家刚

食品工业科技 2012年20期
关键词:甘蔗清除率多糖

侯小涛,赵超超,邓家刚,*

(1.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广西南宁530021;2.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3.广西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1)

甘蔗叶多糖除蛋白工艺研究

侯小涛1,2,3,赵超超2,邓家刚1,2,3,*

(1.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广西南宁530021;2.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3.广西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1)

目的:筛选甘蔗叶多糖除蛋白的最佳工艺。方法:以蛋白质清除率、多糖保留率为指标,比较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法、Sevage法、三氯乙酸法(TCA法)、三氯乙酸-Sevage法清除甘蔗叶多糖中蛋白质的效果,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出最佳工艺。结果: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能有效纯化甘蔗叶多糖,且除蛋白最佳工艺为澄清剂用量为6%/3%(B/A),温度为30℃,多糖溶液浓度为3%,时间为1h/1h。结论: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能有效清除甘蔗叶多糖中的蛋白质,且澄清效果与温度和澄清剂用量有关。

甘蔗叶,天然澄清剂,多糖,除蛋白

Abstract:Objective:To select deproteinization-technology of polysaccharides in sugarcane leaf.Methods:These different ways to removing protein from polysaccharides in sugarcane leaf contain natural clarifying agents,Sevage method,TCA and TCA-Sevage method,and that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learance rate of protein and the polysaccharide retention as indexes,and the technology was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Results:TypeⅡZTC1+1 natural clarifying agents could effectively purify sugarcane leaf polysaccharides,and the optimum condition of deproteinization with typeⅡZTC1+1 natural clarifying agents were as follows:the adding amount of natural clarifying agents(i.e B and A) were 6%and 3%respectively,the clarifying temperature was 30℃,concentr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was 3%(m/v),the clarifying time(i.e B and A) were 1h and 1h respectively.Conclusion:TypeⅡZTC1+1 natural clarifying agents could effectively remove protein of sugarcane leaf polysaccharides,which was relatived to the amount of clarifying agents and temprature.

Key words:sugarcane leaf;natural clarifying agents;polysaccharides;deproteinization

甘蔗叶是禾本科植物甘蔗Saccharum sinensis Roxb.的叶。甘蔗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种植甘蔗,中国蔗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等地。甘蔗叶作为甘蔗丰收后的副产品,每年产量颇高,却未得到充分利用,除少部分作为动物饲料外,大部分被蔗农就地焚烧,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另外,中药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这样既有药用价值同时又是农作物的资源进行研究,发现其新用途,对于资源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据报道,甘蔗叶含有大量叶绿素、氨基酸、多糖和黄酮等物质,其嫩叶和蔗梢含过氧化物酶等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糖、抗肿瘤[1-6]等药理作用。甘蔗叶多糖为甘蔗叶的有效成分,但世界范围内对其研究极少,仅见一般提取工艺研究的报道[2]。目前多糖的提取多采用水提醇沉法,水提液经醇沉处理时,沉淀中除含有多糖类物质,同时还含蛋白质等杂质,影响多糖的纯度,因此有待进一步纯化,除去多糖中蛋白质等杂质。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是从食品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物质,是替代聚丙烯酰胺、聚合铝等人工合成絮凝剂的理想品种。它主要用于除去鞣质、蛋白质、树胶、蜡质等胶体不稳定成分,而中药有效成分如黄酮、生物碱、皂苷类、苷类、萜类、多糖、氨基酸、多肽、矿物质等小分子物质不受影响[7]。本实验以多糖保留率和蛋白质清除率为指标,比较研究天然澄清剂法、Sevage法、三氯乙酸法(TCA法)、三氯乙酸-Sevage法等4种不同除蛋白方法,并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除蛋白的工艺,期望制备出高纯度的甘蔗叶多糖,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甘蔗叶(新台糖22号) 采集于广西甘蔗研究所,经该所许树宁高级农艺师鉴定为禾本科甘蔗属植物甘蔗(Saccharum sinensis Roxb.)的叶;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 由A剂和B剂组成,从食品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天津振天成科技有限公司;D-无水葡萄糖标准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833-200503;牛血清白蛋白标准品 Sigma;考马斯亮蓝G-250 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苯酚、浓硫酸、三氯乙酸(TCA)、氯仿、正丁醇 均为国产分析纯。

UV-160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公司;SartoriusBP211D电子天平 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HHS4数显恒温水浴锅 金坛市医疗仪器厂;LDZ4-1.2离心机 北京医用离心机厂;B3500SMT超声波清洗器 必能信超声上海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甘蔗叶多糖的制备 取甘蔗叶粗粉335kg,置于1t提取罐中,加30倍量纯水于100℃浸提3次,每次2h,过滤,合并滤液,并浓缩至饱和状态,加无水乙醇至浓度达到80%,静置12h,离心,沉淀依次用无水乙醇、丙酮、乙醚反复洗涤数次,抽滤,真空干燥后得甘蔗叶粗多糖粉末。

1.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备 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葡萄糖标准品25.30mg,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溶解、稀释至刻度,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12mg/mL的母液。精密吸取母液5.0mL置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作为贮备液,吸取贮备液2.0mL,苯酚-硫酸法[8]显色,在400~8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光谱,确定λmax。然后精密吸取贮备液1.0、1.2、1.4、1.6、1.8、2.0mL分别置于具塞试管中,加蒸馏水补至2.0mL,苯酚-硫酸法显色,另以蒸馏水2.0mL同上操作作为空白对照,于λmax处测定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求出回归方程。

1.2.3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备 称取干燥至恒重的牛血清白蛋白标准品12.44mg,置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溶解,稀释至刻度,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24.4μg/mL的贮备液。吸取贮备液1.0mL,根据考马斯亮蓝G-250法[9](考马斯亮蓝试剂配制参照李如亮[10]的方法),在400~8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光谱,确定λmax。然后吸取0.2、0.4、0.6、0.8、1.0mL贮备液,加蒸馏水补至1.0mL,加入考马斯亮蓝G-250试剂5mL,摇匀,以蒸馏水为空白,10min后于λmax处测定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求出回归方程。

1.2.4 色素表征吸收[11]取甘蔗叶多糖配成适宜浓度的溶液,在400~800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确定色素表征吸收。

1.2.5 除蛋白方法比较

1.2.5.1 多糖溶液的配制 称取甘蔗叶粗多糖10g,加入200mL蒸馏水超声溶解,离心,配制质量浓度为5%的甘蔗叶多糖溶液,备用。

1.2.5.2 澄清剂的配制 根据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说明书所示,配制方法如下:

A组分:称取澄清剂A组分1g,用10mL蒸馏水溶解,并搅拌成糊状,再加入剩余90mL蒸馏水,不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溶胀24h,配成1%黏胶液(用前摇匀)100mL,即得。

B组分:先配制1%醋酸(v/v),称取澄清剂B组分1g,用10mL 1%醋酸溶解,并搅拌成糊状,加入余下的90mL 1%醋酸,充分搅拌使其溶解,溶胀24h,配成1%黏胶液(用前摇匀)100mL,即得。

1.2.5.3 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法 取5%甘蔗叶多糖溶液,按澄清剂用量(B/A)为8%/4%,在60℃下,保温2h/1h(每隔半小时搅匀一次),过滤,定容,分别测定多糖、蛋白质含量。

1.2.5.4 TCA法 取5%甘蔗叶多糖溶液,按体积比为1∶1的比例,加入10%三氯乙酸溶液,充分振摇,置于4℃冰箱,静置2h,离心,上清液用5%NaOH中和,定容,分别测定多糖、蛋白质含量。

1.2.5.5 Sevage法 取5%甘蔗叶多糖溶液,按照多糖溶液∶氯仿∶正丁醇=25∶5∶1(v∶v∶v)的比例,先后加入氯仿、正丁醇,剧烈振摇15min,待其静置分层,得上层水层,同上操作,重复6次实验,离心,取上清液定容,分别测定多糖、蛋白质含量。

1.2.5.6 TCA Sevage法 取5%甘蔗叶多糖溶液,先按照体积比为1∶1的比例,加入10%三氯乙酸溶液,充分振摇,置于4℃冰箱,静置2h,离心,上清液用5%NaOH中和,然后按多糖溶液∶氯仿∶正丁醇=25∶5∶1(v∶v∶v)的比例,先后加入氯仿、正丁醇,剧烈振摇15min,离心,取上清液定容,分别测定多糖、蛋白质含量。

1.2.6 单因素实验

1.2.6.1 澄清剂用量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 固定多糖溶液浓度为5%,温度为60℃,时间2/1(B/A,h/h),分别加入澄清剂,用量(B/A)为4%/2%、6%/3%、8%/4%、10%/5%,进行澄清处理。

1.2.6.2 温度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 固定多糖溶液浓度为5%,澄清剂用量(B/A)为6%/3%,时间2/1(B/A,h/h),分别在温度为20、40、60、80℃条件下进行澄清处理。

1.2.6.3 多糖浓度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 固定温度为40℃,澄清剂用量(B/A)为6%/3%,时间2/1(B/A,h/h),分别取浓度为2%、4%、6%、8%、10%的甘蔗叶多糖溶液进行澄清处理。

1.2.6.4 时间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 固定多糖浓度为2%,澄清剂用量(B/A)为6%/3%,温度为40℃,在保温时间分别为0.5/0.5、0.5/1、1/1、2/1、2/2(B/A,h/h)的条件下进行澄清处理。

1.2.7 样品溶液测定 精密吸取除蛋白前后的多糖溶液,根据标准工作曲线下方法分别测定多糖、蛋白质含量和色素A400。

1.2.8 指标的确定 以多糖保留率、蛋白质清除率和脱色率为考察指标,兼顾多糖保留率(权值为0.4)、蛋白质清除率(权值为0.5)和脱色率(权值为0.1),采用加权法进行综合评分。多糖保留率(%)=M2/M1×100;蛋白质清除率(%)=(N1-N2)/N1×100;脱色率(%)=(A1-A2)/A1×100;综合评分=0.1×脱色率+0.4×多糖保留率+0.5×蛋白质清除率(式中,M1、M2分别为处理前后的多糖含量;N1、N2分别为处理前后的蛋白质的含量;A1、A2分别为处理前后色素A400)。

1.2.9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选择澄清剂用量、温度、多糖浓度、时间四个因素,按L9(34)安排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见表1。

表1 因素水平表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table

1.3 验证实验

为考察工艺的稳定性,配制质量浓度为3%的多糖溶液三份,根据最佳工艺条件处理后,分别测定的多糖、蛋白质含量和色素表征吸收,计算出多糖保留率、蛋白质清除率、脱色率及RSD。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吸取葡萄糖贮备液,显色后进行光谱扫描,如图1所示,确定λmax为487nm。以葡萄糖浓度C(μg/mL)为横坐标,吸光度A487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487=0.0133C+0.0136,r=0.9956,表明葡萄糖浓度在25.30~50.6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见图2)。

图1 葡萄糖扫描光谱图Fig.1 Glucose by visible wavelength

图2 葡萄糖标准曲线Fig.2 The standard curve of glucose

2.2 蛋白质标准曲线

吸取牛血清白蛋白贮备液,显色后进行光谱扫描,如图3所示,确定λmax为593nm。以牛血清白蛋白浓度C(μg/mL)为横坐标,吸光度A593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0.0055C+0.0396,r=0.9992,表明牛血清白蛋白浓度在24.88~124.4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见图4)。

图3 蛋白质扫描光谱图Fig.3 Protein by visible wavelength

图4 蛋白质标准曲线Fig.4 The standard curve of protein

2.3 色素表征吸收

将多糖溶液在400~800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如图5所示,由此选择400nm处吸光值(A400)表征色素含量。

图5 多糖溶液扫描光谱图Fig.5 Polysaccharides solution by visible wavelength

2.4 除蛋白效果比较

如表2所示,甘蔗叶多糖采用Sevage法除蛋白,反复处理6次后多糖损失相对较少,蛋白质的清除率较高,该法条件温和,在避免多糖降解方面有较好效果,但该法效率低,且需消耗大量有毒有机试剂,易残留;三氯乙酸法除蛋白效果明显,与Sevage法相比,多糖损失相差不大,但由于其酸性较强,容易导致多糖的降解;天然澄清剂在除蛋白过程中优势明显,多糖损失少,蛋白质清除率相对较高,且经过澄清处理后的多糖溶液具有颜色浅、易过滤、无残留的特点。故本实验选用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用于去除甘蔗叶多糖中蛋白质,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其除蛋白工艺。

表2 除蛋白效果比较(±s,n=3)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deproteinization effec(t±s,n=3)

表2 除蛋白效果比较(±s,n=3)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deproteinization effec(t±s,n=3)

指标 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法 TCA法 Sevage法 TCA-Sevage法除蛋白次数 1 1 6 1多糖保留率(%) 95.77±0.11 71.80±0.05 77.27±0.15 92.06±0.14蛋白质清除率(%) 56.92±0.15 59.01±0.11 43.06±0.11 17.67±0.12

2.5 除蛋白单因素实验结果

2.5.1 澄清剂用量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 如图6所示,随着澄清剂用量的增加,除蛋白效果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说明澄清剂用量并非越大越好,可能是澄清剂体系内高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已经达到饱和,剩余澄清剂产生的絮凝物吸附作用使多糖损失增加。

图6 澄清剂用量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Fig.6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clarifying agents on deproteinization effect

2.5.2 温度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 如图7所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澄清剂除蛋白效果趋势先升后降,可能是因为温度低,澄清剂体系内粒子热运动不剧烈,絮凝作用不充分,效果差;温度过高,澄清剂体系内高分子活性受限制,影响絮凝作用。

图7 温度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Fig.7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deproteinization effect

2.5.3 多糖浓度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 从图8可以看出,随着多糖浓度增加,澄清剂除蛋白效果呈现下降的趋势,可能是由于多糖浓度过大,使得澄清剂在药液中分散不均匀,且浓的药液在澄清时所产生的大量絮凝物可能会夹杂目标成分,从而影响有效成分含量。

2.5.4 时间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 从图9可以得知,随着澄清时间延长,综合评分并没有显著上升,且基本保持在75%以上,待2h后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澄清剂产生的絮凝物长时间吸附作用,影响澄清效果。根据澄清剂说明书所示,加入澄清剂后保温1~2h即可。

图8 多糖浓度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Fig.8 Effect of polysaccharides concentration on deproteinization effect

图9 时间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Fig.9 Effect of time on deproteinization effect

2.6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由表3可知,各因素对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顺序为:B>A>C>D;对蛋白质清除率的影响顺序为:B>C>A>D。

由表4可知,以多糖保留率为指标,温度对多糖保留率有显著影响,澄清剂用量有一定影响,其他因素几乎没有影响;以脱色率和蛋白质清除率为指标,温度对溶液澄清度和蛋白质清除率都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几乎没有影响。温度是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故选择反应温度为30℃;澄清剂用量是有一定影响的因素,根据直观分析结果,结合本实验研究目的,选择澄清剂用量为6%/3%;多糖浓度和时间是几乎没有影响的因素,以综合评分为指标,根据极差分析结果,选择多糖浓度为3%;从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选择处理时间为1/1(h/h);故筛选出最佳工艺:配制质量浓度为3%的多糖溶液,在温度为30℃、澄清剂用量为6%/3%的条件下,加入B组分加热1h,然后加入A组分加热1h。

2.7 验证实验结果

验证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在该工艺条件下,各指标RSD均小于3%,说明该工艺稳定、可行。

3 结论

比较几种脱蛋白方法可知,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清除蛋白效果最佳,且多糖损失少、色泽浅,蛋白质清除率较高,且经过处理后的多糖溶液清澈透亮、色泽浅、易过滤、无异味。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除蛋白工艺为澄清剂用量为6%/3%(B/A),温度为30℃,多糖溶液浓度为3%,时间为1/1(h/h)。在该工艺条件下,多糖保留率平均为88.38%,蛋白质清除率平均为71.21%,脱色率平均为58.30%,综合评分平均为76.79%,RSD均小于3%,说明该工艺稳定、可行。可见,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能有效纯化甘蔗叶多糖。

表3 L(934)正交试验结果(±s,n=3)Table 3Results of L(934)orthogonal test(±s,n=3)

表3 L(934)正交试验结果(±s,n=3)Table 3Results of L(934)orthogonal test(±s,n=3)

实验号 A B C D 脱色率(%) 多糖保留率(%) 蛋白质清除率(%) 综合评分(%)1 1 1 1 1 51.33±0.02 90.77±0.18 61.52±0.09 72.20±0.09 2 1 2 2 2 53.01±0.04 84.88±0.15 66.91±0.19 72.71±0.04 3 1 3 3 3 49.34±0.02 89.29±0.12 59.82±0.03 70.56±0.06 4 3 57.34±0.02 89.11±0.13 68.81±0.04 75.78±0.04 5 2 2 3 1 54.98±0.02 84.53±0.14 65.86±0.06 72.24±0.09 2 1 2 6 2 59.34±0.08 88.12±0.15 69.45±0.08 75.91±0.09 7 3 1 3 2 53.30±0.02 83.63±0.13 62.56±0.17 70.06±0.05 8 3 2 1 3 65.54±0.07 82.65±0.12 66.98±0.10 73.10±0.05 2 3 1 9 3 3 2 1 61.75±0.02 81.41±0.16 70.92±0.15 74.20±0.09 K1 153.68 284.88 176.21 168.06 K2 171.66 173.53 172.10 165.65 K3 180.59 170.43 157.62 172.22 R 26.91 114.45 18.59 6.57 K′1 264.94 441.42 261.54 256.71 K′2 261.76 252.06 255.40 256.63 K′3 247.69 258.82 257.45 261.05 R′ 17.25 189.36 6.14 4.42 K″1 188.25 328.28 197.95 198.30 K″2 204.12 199.75 206.64 198.92 K″3 200.46 200.19 188.24 195.61 R″ 15.87 128.53 18.40 3.31 K‴1 215.47 369.19 221.21 218.64 K‴2 223.93 218.05 222.69 218.68 K‴3 217.36 220.67 212.86 219.44 R‴ 8.46 151.14 9.83 0.80

表4 方差分析Table 4 Analysis of variance

在纯化工艺中,温度对澄清剂有显著影响,可能是温度对体系内粒子热运动、高分子生物活性有影响[12],从而影响其絮凝作用。澄清剂用量对除杂效果有一定影响,一定范围内澄清剂用量越大,溶液越澄清,蛋白质含量越低,但是多糖也会相应减少,故需要合理选择澄清剂的用量。有关多指标优选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用于甘蔗叶多糖纯化工艺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对絮凝技术应用于甘蔗叶多糖的纯化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为制备高纯度甘蔗叶多糖提供技术支持。

表5 验证实验结果Table 5 Results of process verification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1.

[2]刘昔辉,杨荣仲,区惠平,等.甘蔗叶多糖的提取与含量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035.

[3]吴建中,欧仕益,汪勇.甘蔗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9(2):165-167.

[4]侯小涛,邓家刚,马建凤,等.甘蔗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0,25(2):161-163.

[5]侯小涛,邓家刚,李爱媛,等.甘蔗叶不同提取物对3种糖尿病模型的降血糖作用[J].华西药学杂志,2011,26(5):451-453.

[6]邓家刚,郭宏伟,侯小涛,等.甘蔗叶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1-3.

[7]李朝兴.新一代纯天然澄清剂(ZTC系列天然澄清剂)[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4,10(6):565-568.

[8]侯小涛,郭振旺,马丽娜,等.甘蔗叶不同生长期多糖含量的动态累积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5):888-891.

[9]曲春香,沈颂东,王雪峰,等.用考马斯亮蓝测定植物粗提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方法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2):82-85.

[10]李如亮.生物化学实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1]龚桂珍,张学俊.杜仲叶多糖脱色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3):42-45.

[12]孟祥海,朱骤海,张琳,等.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在虎杖多糖纯化中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2140-2142.

Study on deproteinization-technology of polysaccharides in sugarcane leaf

HOU Xiao-tao1,2,3,ZHAO Chao-chao2,DENG Jia-gang1,2,3,*
(1.School of Pharmacy,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21,China;2.School of Pharmacy,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China;3.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Pharmacodynamic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China)

TS201.1

B

1002-0306(2012)20-0240-06

2012-04-24 *通讯联系人

侯小涛(1969-),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及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专项(GZKZ09-9);广西科技厅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桂科攻10124008-11)。

猜你喜欢

甘蔗清除率多糖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清明甘蔗“毒过蛇”
昆明市女性宫颈高危型HPV清除率相关因素分析
甘蔗的问题
米胚多糖的组成及抗氧化性研究
爱咬甘蔗的百岁爷爷
熟三七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血液透析滤过中前稀释和后稀释的选择
早期血乳酸清除率与重度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