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2012-09-08张鑫鑫汤晓冬李伟红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急性期

张鑫鑫,汤晓冬,李伟红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口僻”、“歪嘴风”、“口眼歪斜”。临床上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发病特点为突然发病,一般无先兆症状,单侧发生多见。发病后进展迅速,可于数小时内或1~2日内达到面瘫最大程度[1]。面瘫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没有及时治愈者更会影响到今后的生活,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困扰。笔者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采用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针刺治疗作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8例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病人,采用单盲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35例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19~81岁,平均(43.86±20.8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7天,平均(4.20±2.17)天;对照组33例中,男性14例,女性19例,年龄18~83岁,平均(44.09±17.1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7天,平均(3.79±1.98)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面瘫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2.2 面瘫严重程度标准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3],House-Brackman分级为 IV~Ⅵ级的患者。IV级:中重度功能异常:明显的面肌无力或面部变形;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额部无,闭眼不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V级:重度功能异常: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静止状态:面部不对称;运动:额部无,闭眼不完全,口角轻微运动。VI级:完全麻痹,无运动。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18~85岁之间;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③能坚持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符合以下任意一条:①面部皮肤破溃患者;②中枢性、感染性、外伤、肿瘤等所致的面瘫;③孕妇、心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糖尿病并发肝肾功能不全及依从性不好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主穴取双侧合谷及患侧:阳白、鱼腰、瞳子髎、四白、迎香、水沟、地仓透颊车、承浆、下关、翳风、风池。选用一次性针灸针,地仓透颊车选用0.3 mm×40 mm,其余穴位选用0.25 mm×25 mm,常规进针0.5~1.0寸,早期采用浅刺、轻刺法,中后期采用提插泻法,留针30 min。

2.2 治疗组

患者取平卧位,在对照组采用针刺基础上加用温和灸治疗,穴位取患侧翳风,选用苏州市东方艾绒厂生产的清艾条,点燃一端,约距皮肤2~3 cm左右进行灸疗,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灸15 min,至皮肤红晕为度。

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2天,3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临床疗效标准

参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组标准》[3]拟定。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描述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

3.3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1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88.6%,对照组治愈率为66.7%,两组疗效经卡方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13天,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21天,两组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治疗组平均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4 讨论

西医认为面瘫是由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神经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不明了,一般认为可能是营养局部神经的血管受风寒而痉挛,造成神经缺血水肿,被狭长的骨性神经管压迫而导致面神经功能障碍[5]。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劳累过度,机体正气亏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以致阳明、少阳二经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诸病源候论·偏风口㖞候》记载:“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人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紧急而不调,故今口㖞僻也。”《灵枢·经脉》篇云:“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

针灸疗法是目前面瘫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有研究报道,面瘫急性期为针灸治疗最佳介入时间,针刺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疗程越短[6]。面瘫初期,面神经缺血水肿明显,此时应重视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水肿的消退。早期针灸浅刺阳明、少阳腧穴,可以激发经络阳气,鼓舞气血运行。中后期手法施提插泻法,可以使郁在阳明的气血得以消散。最终使面神经功能恢复。

灸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7]。它具有疏通经络、温散寒邪、活血散结、补益气血、调和阴阳的功能。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也是手足少阳经交汇穴,位于乳突前下方,其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出,向前穿过腮腺达面部所在,为治疗面瘫的要穴。有研究表明,面神经受损程度与茎乳突孔内急性炎症水肿程度和损害成正相关[8]。在面瘫早期就开始对翳风穴行温和灸,能有效抗病毒,提高机体正气,及时有效的改善面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使炎性水肿迅速消除、吸收,从而减少面神经受压时间,使面神经得以快速恢复,大大缩短患者的病程。

综上所述,温和灸配合针刺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疗效可靠,有效减少治疗天数,缩短疗程,减少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俞光岩,顾晓明,蔡志刚.周围性面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House JW.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s[J].Laryngoscope,1983,93(8):1056-1069

[4] 周章玲,姜岳波,李高波,等.面神经炎急性期患者头面部的远红外热像特征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1):1221 -1225

[5] 张保华,蔡慧敏.牵正散穴位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42例[J].中国针灸,2006,26(1):64

[6] 沈特立,曹莲瑛,张伟,等.周围性面瘫针刺介入时机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9,29(5):357-360

[7] 张仁.灸法的历史与现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6):466-473

[8] 方善美,冯桂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J].中国针灸,2001,21(7):405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急性期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