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氯地平联合螺内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5例

2012-08-15张志坚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7期
关键词:醛固酮内酯氨氯地平

张志坚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早发现并有效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意义十分重要。我院用氨氯地平联合螺内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5例,疗效确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130例,符合200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照组6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38~78岁;治疗组6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37~81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于研究前1周停用其他降压药物及对血压产生影响药物,嘱其低盐饮食,戒烟、限酒。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2.5 mg,qd,晨起服用,1周后改为5 mg,q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螺内酯20 mg,Bid。观察8周,判定疗效。治疗期间,每日上午固定时间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血压3次,取平均值。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血糖、血电解质及心电图,观察症状、心率变化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虽不到10 mm Hg,但已达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10~19 mm Hg或收缩下降≥30 mm Hg,但未达正常范围;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比较 对照组:显效40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1.5%;观察组:显效47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2例口干,1例恶心;观察组1例口干,2例恶心,均症状轻微,可以耐受。两组治疗后复查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均无明显改变,原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者均有改善。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虽无根治方法,但有效降压能减少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据研究,收缩压下降10~2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5~6 mm Hg,5年内脑卒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与冠心病事件分别下降38%、20%与16%,心力衰竭减少50%以上,因此,降压达标至关重要[1]。

氨氯地平是第3代钙通道阻滞剂,为一线抗高血压药,作用时间长且效果强。其抗高血压作用机制是阻滞钙离子跨膜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同时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内儿茶酚胺浓度下降,起到降压作用[2]。氨氯地平口服吸收良好,且不受摄入食物的影响,给药后6~12 h血药浓度达高峰,终末消除半衰期约35~50 h,1次/d,连续用药7 d后血药浓度达稳态。

螺内酯为常用降压药,作用肯定。是一种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醛固酮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可与醛固酮竞争醛固酮受体,阻止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在肾脏阻止Na+-K+交换,起到利尿和保钾排钠的作用[3]。螺内酯还可以阻止Ⅱ、Ⅲ型胶原生成,预防外周血管重塑。并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NO的合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螺内酯降压较平稳、缓慢,持续时间较长,服药2~3周后作用达高峰。长期用此药,需注意血钾的监测。

抗高血压治疗中,联合用药有利于血压在较短的时期内达到目标值,也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尤其是2级高血压(≥160/100 mm Hg)以上者,主张开始就采用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本资料显示氨氯地平联合螺内脂降压效果优于单用氨氯地平者,全部患者对治疗均可耐受,且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在治疗后无明显影响,说明两药联合降压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262.

[2] 王静,李树仙,胡军.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55例.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97.

[3] 周自永,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第2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282-283.

猜你喜欢

醛固酮内酯氨氯地平
高醛固酮血症与代谢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穿心莲内酯滴丸
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蒙药如达七味散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
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梗患者脑利钠肽、醛固酮水平和近期预后的影响
HPLC同时测定羌药川木香顺气丸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探讨氨氯地平应用于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