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012-08-15杨小勇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译文高职

杨小勇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射阳 224300)

目前,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英语人才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尝试对提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1 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讲解轻实践

在我国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强调知识的认知,以传授翻译知识为导向,轻视翻译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割裂了翻译知识的传授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妨碍了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研究意识的提高。

1.2 侧重文学翻译而非应用翻译

长期以来,不论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翻译教材的编写,甚至于翻译课堂的教学,都过分依赖于以文学翻译风格为背景的理论学习材料。依据李长栓的研究,即便是在早期的翻译实践材料中,占主体地位的也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更别说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背景下,翻译的主流都不是文学翻译。据相关方面的粗略统计,文学翻译在整个翻译中所占比重不超过5%[1]。而在当前的翻译教材中,选择的翻译例子大部分是文学题材,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学翻译的基本技能和评价标准,一旦步入社会,面对繁杂的实用文体翻译时,他们就会发现文学翻译的经验对于实用文体的翻译竟然毫无用武之地[2]。

1.3 注重结果而非过程

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之上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是以结果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注重学生翻译的最终结果——译文[3]。这种培养模式下,教师首先借助几个例句或者比较几个不同的译文,进行翻译技能理论的讲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练习,教师不辞劳苦地进行逐个批阅,主要是纠错,给学生做“修复”工作;然后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讲评;最后再给出标准答案,让学生进行对照修改,评出一两篇好的译文,至此,整个翻译教学过程便画上了句号。这种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只注重对学生译文结果的评价,却不太重视学生的翻译过程,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方面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4 缺乏长期有针对性的训练

许多高职院校不重视翻译教学,翻译教学的课时数占英语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很小,有的学校只开设1学期的翻译课程,每周只有4学时。课时不足,再加上翻译实践耗时费力、翻译实践机会少等原因,未能对学生进行长期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翻译动手能力较弱。

1.5 强调语言(语法)知识学习,忽视文化背景理解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翻译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许多教师用几个简单的句子来讲解翻译方法和技巧,学生练习也是以句子翻译为主,教师批改和讲解练习主要是指出学生翻译中的语言或语法方面的错误,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很少涉及到语篇、文体、文化等方面的分析,造成了学生文化意识的缺失。文化意识是译者保持原文与读者之间平衡的重要武器,不仅反映了译文对原文谋篇立意的一般理解,更是译文对原文作者意图的完美再现。

2 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举措

2.1 引进“翻译工作坊”教学方法

所谓“翻译工作坊”[4]实际是一个研讨会。先将进行翻译活动的人聚在一起,然后就某个具体的翻译任务展开热烈而广泛地讨论,通过不断磋商,最终确定所有成员都同意或接受的译文的一种活动。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是采用所承接的翻译项目材料作为学生翻译的原始材料,在教学中融入翻译市场相关因素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翻译任务,确定小组经过共同讨论和协商之后的最终译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批改的最终译文中存在的典型的、普遍的翻译问题,有意识地指定某一小组到讲台上将这些问题展现出来,并组织全班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翻译工作坊”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自始至终都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协作,努力营造一种学习氛围,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积极参与翻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以提问、同桌互改、组内讨论、组际交流、师生探讨等课堂形式创造出一种师生、学生交互协作的环境,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探讨、发现、运用双语转换的规律,逐渐帮助学生培养自觉运用规律的习惯。在每个交流环节,给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重点,并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强化,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翻译思维习惯,培养翻译技能。

教师在翻译教学活动中集组织者、引导者、顾问、机会创造者、监督者于一身,起主导作用,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理解、表达和修改的全过程,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协作;而学生在此过程中是学习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处于主体地位。

作为一种教学培养模式,“翻译工作坊”的本质是要促进学生“从做中学”,为他们提供一个翻译的实训平台,使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学习翻译、在激烈讨论中学习翻译、在团结协作中学习翻译,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这种方法符合“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营造一种交互学习的氛围,帮助学生感悟、理解和掌握翻译的真谛,为他们将来独立从事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

2.2 培养职业型师资队伍

翻译教学的成功,关键取决于教师。纵观国内外,翻译师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聘用具有实务经验的职业译者进行教学,二是原来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转行执教[6]。我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外语教师仍然是翻译师资的主力军,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本身就缺乏翻译的经验。无翻译经验的外语教师从事翻译教学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一是这些教师没有职场翻译经验,因此无法给学生提供专业和职业性的指导;二是这些教师对翻译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语言方面,常常把翻译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转换,而不是社会交际活动,因此对翻译质量的评估往往着眼于两种语言的对等和对应,而不考虑具体交际状况下偏离语言准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种翻译教学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三是这些教师对翻译的认知过程不太了解,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一定能够作出切中要害的指导。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职业型师资队伍来满足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需要:

1)在职进修和专门机构的培养。鼓励翻译专业教师报考该专业或方向的在职硕士和博士,建构合理的翻译教学师资队伍体系,使他们通过系统的教育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培养独立进行翻译教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对高校(传统)翻译师资的集中培训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

2)校内、校际教师的互聘。这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聘请校内、校际商学院的管理学教师给学生授课以提高他们的基本管理能力。除此之外,文献编辑知识、信息检索知识、专业领域知识等都可以通过聘请校内、校际专业教师前来授课。

3)校外专家的引进。为了加强校内师资队伍,高校可聘请著名翻译理论家担任学术顾问,聘请知名教授和笔译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

4)资深职业翻译人员的兼职。也可以根据院系的实际情况选用部分译者作为兼职教师或开设讲座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比如外事部门、对外文化交流部门、新闻及出版部门,以及经济、科技、体育和社会各领域的职业翻译队伍,大多具有丰富的外事经验、翻译经验和很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邀请翻译公司的总经理、译审、培训总监、项目经理、市场经理以及出版社的编审等来兼职或开设讲座,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了解翻译行业动态、翻译市场需求、翻译业务流程等知识的机会,也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2.3 充分利用翻译实训平台

除了利用真实的翻译项目和翻译材料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让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训练。如国内的一些公司相继推出了高校翻译实训平台产品。这些实训平台的设计依据“任务驱动模式”,以情景模拟和项目实践为特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但可以选择、设计多种不同的翻译训练项目让学生进行操练,也可以设计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进行组合,使他们在模拟实战的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翻译工作流程中不同岗位必备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7]。某些系统还内嵌CAT工具,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陆网络展开实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自我训练的要求。

2.4 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辅助翻译教学

当今社会,翻译的数量大、时间紧、质量要求高,翻译服务呈现出工具化、职业化、行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等特点,过去单纯从纸质到纸质的笔头翻译,已不能适应市场和形势的需要。各种翻译工具、翻译软件层出不穷,使用这些翻译软件与翻译网站,就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翻译效率[8]。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在翻译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上要重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应当在翻译实践中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特别是有关文档处理、排版的知识,学会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和网站,做到与时俱进。

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内容鱼龙混杂,它既可以给翻译带来极大便利,也可以对翻译产生误导,从而造成非常可笑的翻译问题。因此一定要培养和训练学生正确利用、善于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实践使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彻底转变观念,努力改革我国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解决翻译教学中内容陈旧、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单一以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一系列问题。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翻译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尽快提高我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培养大批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高职英语专业人才。

[1]张晓歌.关于中译外人才匮乏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8(6):129.

[2]王银泉,王菊芳.改革我国高校翻译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4-78.

[3]戴建春.“以过程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建构[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17(5):82 -84.

[4]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翻译,2009(6):34 -41,92 -93.

[5]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 -36,95.

[6]鲍川运.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J].中国翻译,2009(2):45-47.

[7]王传英.本地化行业发展与MTI课程体系创新[J].外语教学,2010,31(4):110 -113.

[8]赵现标.新时期的翻译所面对的挑战与应对: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J].科技信息,2009(20):122.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译文高职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弟子规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