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凤子艺术教育思想探究

2012-08-15夏淑芳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无涯无极美育

夏淑芳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江苏镇江 212003)

吕凤子的艺术教育理想与他的人生理想密切相关。1904年,面对中国内忧外患,青年吕凤子决心以身报国,考入苏州武备学堂。1907年,吕凤子受当时民主思想和美育思想的影响,“深感必需开发民智,灌输爱国思想,培养美的情操,才能群策群力,共挽危亡”[1]10,于是考入公立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从此走上了艺术教育救国之路。

1915年,吕凤子自创正则学校校歌:“惟生无尽兮爱无涯,璀璨如花兮都如霞,畴发其蒙兮茁其芽,鼓舞欢欣,生气充塞,正则正如秋月华,美呀!”[1]26意思是说:宇宙间一切事象都是生的表现、力的表现。生命无尽则爱无涯,爱无涯便美无极,最美的莫如璀璨的花、都丽的霞,学生犹如花的嫩芽,需要我们启蒙祛蔽,使他们茁壮成长,每个学生都能尽力发展自己时,自会感到生的趣味和幸福,学校就成为鼓舞欢欣、生气充塞的处所,正如秋月光华照耀人间,美呀。这就是吕凤子心中爱与美的世界,这歌词充分表明了他的艺术教育理想。

1 吕凤子艺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爱无涯,美无极”

1.1 “爱无涯,美无极”的思想内涵

“爱无涯,美无极”是吕凤子的人生理想和艺术教育理想,与他对真善美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吕凤子认为世界上之所以有战争,是人类无厌的欲望引起的,是各自谋取各自的幸福所引起的,人类应抑制无厌的欲望,去追求人类的完全幸福。“人类完全之幸福”就是“一切生都不相侵害”,都能“各尽其变,各竭其能”,处在“谐和的状态中”。他认为“真”是生的法则,容许一切个体自由发展的秩序[2]1。“美”是生的状态,“各尽其变,各竭其能”[2]1即是美的表现,美即是异,异即是美,“异无已”则“美无极也”[2]78。“善”是生的意志,是使事物按照理想的法则发展表现出理想状态的能力[2]1。所以吕凤子提出“万异并存,即美之所在,善之所在”的观点[2]71。

如何通过善而至于美是吕凤子苦苦追寻的。中国传统道德观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曾经学习佛学的吕凤子又从佛教理念中获得启示,觉得艺术之路应该是心灵修炼之路,艺术家应该像佛家一样无欲无念,用平常心对待世间万物,用一颗悲悯的心对待众生,于是他想强化人与人之间爱的力量。吕凤子认为义和利并不相抵触,利他才能利己,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谋取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把爱定义为“与己并存而导之成其异的一种作用”[2]81。吕凤子说“有了爱和美,才有善和真”[2]81,人有了爱,才会去做有利于他人、又有利于大众的事业,产生善的意志和行为;有了美的观照,人类才能发现社会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认识到人类的理想所在,进而总结出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吕凤子认为因好美、恶恶是人们天性,所以美育才有实施可能[2]2。如果祛除人性中的自私、狭隘,就可以使人不为功利的追求所异化,还原其本性,获得最大的本真自由,以一种更纯洁善良、代表人类终极追求的“大我”的面貌出现。他说:“爱生者爱美,教止乱而尽爱,是为美育”[2]69。私欲使得人仇视别人,仇视社会,以至于相互残害,造成社会毒素。人间的教育者,尤其是艺术教育者,就是要消除这人间的毒素,所以教育学生一定要从破“执”入手,“执”是指对某种事物的固执希求,即私欲。他提倡“观和,平执;观爱,止执;观执,绝执”[2]69,祛除人心中的私欲,最大量地释放每个人心中的爱,去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人民,做到“每一个活动尽为群谋”[2]71,在家以家为群,在校以校为群,在外以国家、人民为群,“谋安宁、谋幸福、谋快乐”[2]71,从而实现万异并存并成的美的社会,达到“爱无涯,美无极”的境界。

1.2 “爱无涯,美无极”的实践追求

1.2.1 构建科学的艺术教育体系

吕凤子倡导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美育。首先,他强调“美育始于无为,终于无为。为无为,善之至也。”[2]68即从事美育,要以无为的心、无求的心做事,用这种心神自然坦荡、内心全无挂碍的积极态度做事,才能有好的结果而至于善。其次,吕凤子强调美感教育需从儿童做起。教师从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帮助其确立美好人生的目标,厌恶一切丑恶的东西,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人才,才是尽了教育的职责。人们幼小时,思想单纯,易于接受美的事物,产生美感,且从小打下的良好基础能受用终身。于是增设正则小学部、幼稚园。在当时,开设幼稚园是非常具有超前意识的。第三,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反对惑于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成物的方法去成人,因此,建立了系统的艺术教育体系。正则学校从幼稚园到大专不论是小学、职校、中学、艺专、职业专科都是以艺术为手段,一以贯之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开创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按照他的美育思想办学,培育学生美的心灵和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1]46。1.2.2 构建爱与美的教育园地

爱与美是吕凤子一生为之奋斗不息的人生、艺术和教育的崇高目标。吕凤子认为美能激发人心中的感美和乐美之情,祛除人性中的自私和狭隘,因此,他一生都在努力营造爱与美的教育园地。他以一片真心、一片爱心善待每一个人,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把学校的教师视为兄妹,对陷入困难的朋友尽心尽力给予帮助,并把无穷的爱、无极的美、无尽的仁的理念传递给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善待和爱护,把爱的种子播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再通过学生把爱传播给更多的人,他努力让爱成为人们的共同语言。他认为“生无已,爱无穷也。”[2]2他事事讲“异”,在他眼里,异就是美,美就是异。三建正则,大至建房图纸,小至门窗设计,均由他精心规划。校园里“堆石成山,凿池养鱼,羽禽飞鸣,玉兔跳跃,桃李争艳,松柏溢青,一派生机。”[3]1一草一木、一石一花,无不具有艺术性。学生校服也讲究美观和艺术性,绘画作品更是随处可见,一进校门,如进艺术之宫。优美的环境陶冶了学生性情,振奋了学生的求学精神。

2 吕凤子艺术教育实践的理念是“尊异成异,穷异成异”

2.1 “尊异成异、穷异成异”的思想内涵

吕凤子吸收了西方自由平等思想、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和庄子的自由思想,结合实践提出“美在异,美在一切生的谐和幻变”[2]1,“美育是就异成异”[2]2的观点,旨在开启民智、推广平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吕凤子曾说,他主张万异并存、并成的原意是,任何人都应有机会受到平等的教育而各展其才、各成其业。有成异的人,才会促使异的事物产生,促进社会的繁盛。吕凤子将其艺术教育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尊异成异、穷异成异”得以实施。

“异”是指不同的思想、个性与才华,“尊异”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思想、个性、才能并加以发扬。“尊异成异、穷异成异”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应尽力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个性和潜力所在,充分发展他们的思想,依其个性与才华,因材施教、因材施学,挖掘出他们的潜力,导致其有所成就。二是鼓励、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地了解自己,能够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尽量丰富自己的思想,尽力发展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创造才能,各造其极。他认为美育的成异与美术制作的成异的根本区别在于“美术制作所成者是作者自己的异,美育所成者是一切被成者自己的异”[2]2。

“艺术制作即穷异成爱、穷爱成己、穷己成异的人生自己制作”凝聚了吕凤子“尊异成异、穷异成异”的思想精华[2]78。“每一个异或每一个己不能离开同时并存的一切个异或个己谋自成”[2]70。即每个人都不能脱离他人而存在,社会可以缺少某个人,但是每个人却不能离开社会,人必须在社会中才能成为自己。每个人不但要尊重自己,成就自己,也要尊重别人,成就别人,这样,每个人才能在谐和的状态中发展自己。一个人如果认识到不同异存在的必要性和异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不同的异就会有不同的忍耐和欢喜,心中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爱。人有了爱,就能祛除心中的欲望,充分展示天性,获得人的本真自由,获得独立的思想,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才华,才称得上成己。拥有个体特色后,还须深入研究探索自己,把潜力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自我风采,创造出异的美的事物,创造独特的自我和创造独特的事物是相辅相成,进而合二为一的。

吕凤子告诉学生,成“异”绝不是以个人的一技之长、功成名就作界定,而是“在自然的本质规定下,以顺应自然的物物不相侵害的原则,使人在培育高度道德心的同时变为高尚,从而开发巨大的才量、能量、心量、德量、智量以求得真我的实现”[4]。吕凤子眼里的“异”、心目中的理想学生是像屈原、辛弃疾一样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不屈不挠的“大爱”精神的人。

2.2 “尊异成异、就异成异”的实践追求

2.2.1 认识、包容每一种异

吕凤子经常说,如果有学生不理想,只能说是我们教育不到家。吕凤子要求教育者应鉴赏认识每一个个体并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包容差异。他在所办的学校努力建立容许一切个体自由发展的秩序,反对造就人上人,反对用成物的方法去成人,认为人才的培养不能违背人的天性,要在谐和、快乐的状态下充分发展人的个性[2]88,用最美的心灵去完成一个个“人生制作”。

2.2.2 发展、成就每一种异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吕凤子理想中的教师是能够使学生绝缘于一切私欲,能够以血泪、以爱荡涤净人间的一切罪恶。在他眼里,成才的关键在于成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他以诗人屈原名正则为校名,称屈子魂就是正则的校魂。他“一生爱写稼轩词”,认为绘画具有教育的功能和社会意义,绘画应“写神致用”。他的很多作品是人民血泪的写照,被苏联杂志誉为“人民艺术家”。他以实际行动告诉众人,做人要无私无欲。他教育学生要“尽其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爱一切美的事物,对美的向往是创造美的动力,只有真心喜欢美的事物,才能专心去研究事物,挖掘事物的理想所在,展现事物的异。他教育学生画画要走进生活,表现生活,乐于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社会,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多作贡献,为国家和人民造福。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吕凤子要求学生从事艺术创作要有个性特色,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努力在各种活动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开展学术活动,主张百家争鸣,进行艺术创作,要求百花齐放。他认为书法应人各有体,绘画应人各有面。因此,他所办的学校或他所任校长的学校往往思想活跃、学术气氛浓厚、作品风格众多。教师、学生多秉承他的创新精神,有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貌,著名画家吴冠中就是其中之一。吴冠中后来在油画中国化、中国画现代化上取得的成就与吕凤子对创新精神的倡导不无关系。

3 结束语

吕凤子的艺术教育思想是其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的综合体现,是其所有思想的核心,并贯穿其所有的实践活动中,他终生为着“生无已,爱无穷也。异无已,美无极也”的艺术教育理想而努力[2]78。反观当代教育则对艺术教育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吕凤子的艺术教育思想和为艺术教育理想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朱亮.吕凤子传[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2]吕去病.吕凤子文集[G].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钱凯,吴海祖.吕凤子纪念文集[G].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4]周永健.会当澡雪来,于焉证冲寂——《吕凤子文集》序[G]//吕去病.吕凤子文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4.

猜你喜欢

无涯无极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如意剑
无极归一
《学有恒艺无涯》
张山毅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刘野 《国际蓝》:童趣无涯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