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始终不渝地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2-08-15李福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建设

李福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始终不渝地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李福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必须在新的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新发展。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不仅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又提出了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这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全党必须“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发展中,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经过接力探索,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经历九十多年奋斗,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多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变成了独立自主、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巨大影响力的大国,国家经济总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700亿元人民币,达到改革开放前夕的3645亿,再到2011年的47万亿,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应当说,这样的成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曾经梦寐以求的结果。这些难于计数的仁人志士,都有过对国家走什么道路进行的艰辛探索,在谋求中国社会实现历史性巨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也不断地面对和进行着各种社会思潮、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比较和选择。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改良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潮,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两个中国命运面临着的历史性选择,再到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出现的民族主义、苏联东欧模式、福利国家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第三条道路”、新自由主义思潮,以及诸如议会制、多党制等政治制度,都试图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但是又都一一或者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或者使中国的发展遭受了巨大的损害。就是在经过这样充分的比较与检验之后,历史才得出自己最为深刻也最反映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结论,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明确的:“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群众进行伟大实践取得的成就的坚定信念。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中,都走过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坎坷,其中还包括付出过不少十分沉重的代价。经历各种各样艰难困苦之后的反复实践证明,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中国社会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选择;在几乎没有什么现成经验与模式照着去做的前提下,谋求十多亿人的现代化和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社会除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没有别的选择。正是由于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放眼当代中国社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越来越大。这是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来没有过的景象,是我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依据。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层面的内容所构成的,它们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根本保障。这样三位一体的发展选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也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同于以高度集中为特点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模式,既是被实践一次次证明了的最适合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也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举的旗帜。高举这面旗帜,就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有明确的方向引领,有不断完善的制度做保障。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在新的发展与新的实践中,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这就是说,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据的清醒认识,离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布局的科学遵循,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任务的全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句空话。鉴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协调发展,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从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的最基本的国情和实际上,对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目标要求上,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思路,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基本遵循。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在新的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是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鲜明中国特色。因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特色,不断推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而理论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依据是实践,发展结果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发展中,必须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任何固守教条、漠视时代变化、超越或落后于实践发展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放诸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新的实践中切实贯彻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诉我们,在新的发展与新的实践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的更为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面对这样的任务,一方面,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是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取得的,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然会面对新的形势与新的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对可能应对的挑战有充分的认识。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贯彻这八项基本要求,要深刻分析发展变化的形势对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情况与问题的条件下进行的。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增加了多重性矛盾与问题的复杂性,加大了各种难于预料的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多重性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对所存在的问题绝不可以掉以轻心。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产生着新的期待和愿景。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必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按照十八大关于“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要求,深刻分析发展变化的形势对新的实践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与挑战有足够的预警,对可能面对的矛盾与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增强抗击风险、战胜困难的能力。

贯彻这八项基本要求,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依据这样的认识,明确作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科学定位,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重大关系工作,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建共享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贯彻这八项基本要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通过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水平。当前,特别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由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获得更多的满足,做到了这一点,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D 616

A

1009-1203(2012)06-0003-03

2012-11-18

李福明(1959-),男,山西长治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高级政工师。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建设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