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2-08-15崔建周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成果中华民族

崔建周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6)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崔建周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运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支撑、制度支撑和主体支撑。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实践,产生了对科学理论的巨大需求,要求不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丰厚的土壤。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紧密围绕实践展开,高度关注理论武装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开创性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如今,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全党、全国人民保持理论上的成熟和思想上的统一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支撑。正确的思想引领是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前提。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了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境地:满清政府闭关锁国,民生凋敝,国力衰落,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经济压榨,武力入侵。落后的儒家文明和封建制度再也不能支撑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再也不能抵御列强的武力入侵、资本掠夺。为此,洋务派、维新派、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但无论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还是“君主立宪”、“三民主义”,都不能正确而有效地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支撑,并指引着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历经多年的浴血奋战和近30年的艰苦探索,使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把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支撑。追寻一个适合中国国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人民自由全面充分发展的美好社会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实现了社会稳定。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科学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制度成果。从制度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体和民主集中制的政体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构想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则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雏形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当代中国的国体与政体确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则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元素如党的地位、多党合作等则来源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设计无疑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确立并逐步完善的。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以及以之为基础的具体体制机制等,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的制度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大众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主体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有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自身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自觉担负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组织力量、推动力量。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大众化塑造出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政党,是在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政党,是在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中国具体问题而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政党。因此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就不可能有强大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壮大与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是一个互促互动的过程。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断使之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还致力于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走向普通民众,用科学的理论荡涤着传统文化中的污泥浊水,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广大民众的头脑,用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激发中华儿女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须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践发展的需求。恩格斯说过,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一个民族要走在世界的前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需要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既有的理论只能是思维的起点,而不是思维的终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并没有为真理的发展画上句号,而是为我们开辟了探求真理的道路。我们不能期望一百多年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为所有问题都提供圆满的答案,也不能期望在某一阶段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能够解决未来发展将要面临的各种挑战。任何人类创造的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与客观实际之间都有一个从适合到不适合再到适合的过程。到建党10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建国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十分艰巨,要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危机和挑战,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没有可资利用的现成答案,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这样艰巨的任务只能通过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以之来指导和引领伟大实践来实现。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发展的需求。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基本原理和科学内核的稳定性与具体结论的可变性的有机统一体。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实践丰富理论,理论从实践中汲取养分,并在与实践的交错互动中充实、完善、发展,是理论进步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就是由于其总是能在不断观照实践、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完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在基本原理科学正确的同时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从对现实问题的回答来看,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完全预见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遇到的新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没有完整回答无产阶级政党如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问题,更没有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运作的问题,没有回答无产阶级政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执好政、掌好权的问题;从对理论问题的拓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法治以及存在论、认识论、美学、人学等方面也都存在欠缺和不足,需要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而走向丰富完善的过程。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理论创新不能脱离实践孤立进行,只有在适宜的土壤中才会萌发相应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发展依托、开辟了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的是时代的发展要求,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发展进步。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经济政治形势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政治形势是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在世界经济政治又处于新一轮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在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可以明确认为,当代中国已经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最为适合的土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巨大需求,也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全面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的难题,有效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的挑战,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具体就是指要分辨清楚马克思主义到底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虚假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应该坚持和固守的、什么是应该扬弃和发展的。从历史上看,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一直直接影响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现实看,这些问题的争论仍然存在于不同的层面,并有更加激烈的趋势,有进一步澄清明辨的必要。马克思主义是必须坚持的科学真理,但不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进行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必须固守,但一些具体、个别的结论则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化而扬弃。我们既要坚决抵制否定马克思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言论和行动,也要坚决反对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和行动,还要坚决反对抱着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不放的教条主义倾向。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围绕现实的实践展开。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目标和检验标准。正确的思维总是要从具体感性实践中提炼并在接受实践的检验之后再次加工而成为理性的具体。列宁曾指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理论本身如果没有经过实践这样一个中心环节,那么它本身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强烈的实践指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密关注并及时回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简单的概念移植,不是抽象的空洞说教,不是单纯的理论演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案,并把这些思路和方案交由实践去检验,再把检验的成果上升为一般理论,用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创新马克思主义。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跟进理论武装。所谓理论武装,就是让人民群众了解理论、掌握理论、践行理论,用理论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及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做好理论武装工作要把党员领导干部作为理论武装的重点,由党员领导干部带动人民群众。必须坚决避免理论宣传一阵风、理论论证假大空、典型塑造高大全等错误做法,充分利用一切传统和现代传播手段,实现理论武装工作的常态化、科学化、全覆盖。要坚持和风细雨、以道理服人、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方式,争取做到宣传理论理直气壮,接受理论心悦诚服,执行理论主动积极。

A 81

A

109-1203(2012)06-013-03

2012-09-27

崔建周(1978-),男,山西盂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207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中国化成果中华民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验收成果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工大成果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