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2-08-15白淑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客体马克思主义

白淑珍

(太原大学,山西太原030009)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白淑珍

(太原大学,山西太原030009)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主体性、人与外界的关系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应强调主体性作用,促使受教育者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角色的互动关系;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实践观;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内涵;主体性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当中。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我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内涵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揭示人的本质,就必须把人作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去理解。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人的活动具有对象性。人的主体性体现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能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意识到自己可以在社会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到自己不仅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而且可以改造客观世界,使自我价值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实现。〔1〕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外界的关系,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统一关系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进一步说明了人与外界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关系表明,主体是作为社会的、有意识的人,客体是通过人类生产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这二者的统一,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同时,主体也改造着自身,从而实现双向构建和共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他们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1888年12月28日《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恩格斯结合美国工人运动的实际,对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要获得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2〕。这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美国的工人运动应当从具体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才能从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总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内涵的理解,主要是从实践主体性、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进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以其指导我们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思想领域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调主体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这个主体具有能动性作用。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是具有能动性,突出表现是人具有创造性,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创设条件,促使受教育者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体特质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为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具体地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第一,发挥主体地位优势,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倡导文明、高尚的优良品质和作风,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第二,突出主体性,立足于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开拓创新。第三,精心设计和开展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促使受教育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真正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4〕第四,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抵制各种不良倾向,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实现主体的主导性作用。

(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角色的互动关系。马克思认为,只有实践的、能动的人才是真正存在着的人,并明确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诉求,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从主客体的角色上明确二者的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客体离不开教育主体,如果失去教育主体也就失去了设计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也就失去了客体的引领者。同时,教育主体离开了客体也就失去了教育对象,教育的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表现为传授与被传授、教育与被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的人,而不是纯粹被动地接受客体。当教育者授课时,被教育者要对教育内容进行分析,经过反复比较,有选择地接受,而不是盲目地接受。〔5〕此时,受教育者是一个实践主体,教育内容是实践活动的客体。这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这一实践活动,那么,再好的教育内容也不会被内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来看待,这样才能为主客体进行互动交流提供前提,从而实现主体教育过程与客体接受过程的统一。

(三)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的,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实践,反之,错误的理论会导致错误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强调,要用实践来指导理论并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从而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理论必须与时代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思想禁锢,排除来自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建立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工作,把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更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环节,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把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当中,立足现实,服务社会,从而形成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同时,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并使之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相结合,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落到实处。

〔1〕周新城.如何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学习论坛,2012(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9.

〔3〕陈杨.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现实反思〔J〕.理论研究,2011(2).

〔4〕刘晓哲.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文学素养〔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1).

〔5〕邢海晶.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探索,2011(4).

D 641

A

1009-1203(2012)06-0016-02

2012-09-15

白淑珍(1971-),女,山西兴县人,太原大学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客体马克思主义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