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地条件下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以吉首大学为例

2012-08-15秦位强彭兴富李景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吉首沟通交流见面

秦位强,彭兴富,李景军

(吉首大学,湖南张家界427000)

异地条件下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以吉首大学为例

秦位强,彭兴富,李景军

(吉首大学,湖南张家界427000)

导师和研究生处于异地状态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在异地条件下,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导师和研究生要利用有限的见面机会进行沟通交流;二是要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在学术研究和指导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三是要运用现代通讯工具保持日常联系,特别是要学会使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沟通交流;四是办学单位要为异地师生的交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条件,并在研究生教学和学术活动安排上充分考虑师生异地因素。

异地;导师;研究生;和谐关系;不利影响;策略

长期以来,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方面的研究忽略了这样一种事实:空间距离会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导师和研究生生活在同一城市,相互见面和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多,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也比较便利,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自然就会比较密切。相反,如果导师与研究生不在同一城市生活,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可能会因空间距离远、见面机会少而变得比较疏远。在多年异地指导研究生的工作过程中,笔者对于如何构建异地条件下导师与研究生的和谐关系进行了一些思考,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与同行探讨。

一、正视师生异地对建立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产生的不利影响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很多高校都可能遇到导师和研究生不在同一城市的情况,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导师出国或者去外地学习、进修,但仍然承担着指导研究生的任务;办学单位聘请异地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学者担任导师;研究生不能脱离工作岗位到校参加全日制学习;学校由分属于不同城市的多个校区组成,而导师与研究生不在同一城市、同一校区。上述最后一种情形是笔者近年来从事研究生指导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导师和研究生身处异地,必然给研究生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互之间性格、脾气方面了解不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秉性,说话、办事都有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师生身处异地,见面次数不多,相互之间了解对方性格、脾气的机会也就少一些。研究生不了解导师的性格特点,如果说话欠考虑,与导师打交道时就可能“碰钉子”,甚至彼此之间会产生心理隔阂。反之亦然,导师如果不了解研究生的性格特点,就难以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做到因势利导。二是对相互之间的学习、工作情况了解不够。研究生不了解或者不太了解导师的情况,在没有导师及时指导的情况下,就只能凭自己的感觉或者兴趣制订学习计划。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研究生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出现很大的偏差,从而使导师的指导工作难度增大,无法顺利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因此,导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基础、研究兴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三是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有时滞后。通常来说,研究生导师往往都承担着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而有的导师还必须处理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如果在异地学习的研究生不主动联系导师,不向导师及时汇报学习情况或者请教,导师往往会以为研究生在学习上没有遇到什么难题,正在按照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导师的要求进行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但一段时间过后,导师可能会发现一些研究生并没有按计划、按要求做好。笔者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如要求研究生做的调研任务,其并没做或者没认真做;要求他们在某一时间段完成论文初稿或者修改任务,其没能及时完成。研究生如果不能顺利完成导师交代的学习、研究任务,导师就可能会对研究生产生意见,批评其不按要求做好该做的事。而研究生往往也觉得很委屈,觉得与导师不在同一城市,向其请教时存在实际困难。当师生都对对方有看法时,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也就不那么和谐了。

当然,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即使师生在同一校区也可能出现,但师生处于异地状态时则更普遍、更严重一些。因此,研究生办学单位和相关教师要正视这些问题,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二、努力构建异地条件下导师和研究生的和谐关系

(一)利用有限的见面机会进行沟通交流

导师和研究生处于异地,与导师和研究生居住在同一城市、同一校区相比,其最大差别就是见面的时间、次数上的差别,即处于异地的师生见面的机会较少。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提供或者增加导师和研究生见面的机会,并在有限的见面机会中加强彼此间的交流沟通。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由吉首校区和张家界校区组成,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是在吉首校区进行的。笔者平时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张家界校区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而按照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学院给我们每人每年至少安排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加上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中期检查、学术交流、论文开题和答辩等工作,我们每年实际去吉首校区的次数都在十次以上。实践中,充分把握这些有限的见面机会,与研究生进行交流沟通,是身处异地的导师和研究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最佳时机。如笔者每次去吉首校区后,都会根据实际情况,把研究生单独或者集体召集过来,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近期表现,听取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布置阅读或者调研任务,为他们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利用有限的见面机会进行沟通交流,往往能使师生之间拉近距离,但对于个别性格内向或者缺乏自信心的研究生来说,或许一两次师生见面还不能打消他们心中的顾虑,往往会在导师面前缺乏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多,这些学生会逐渐放下思想包袱,变得畅所欲言。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导师的态度、行为方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就是说,在与研究生沟通交流时,导师不能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让研究生感觉到导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真心关心他们的老师。对于研究生来说,也要珍惜每一次与导师见面的机会,要在导师面前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也要正确看待导师善意的提醒或者批评。

从我们的实践经验看,只要时间安排合理,即使导师和研究生平常不在同一城市,实际见面的次数也往往并不比师生同在一个城市、一个校区的少。每一次师生见面,都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大好时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逐渐变得和谐、融洽。

(二)在学术研究和指导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

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并使其取得一定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导师的分内工作,而接受导师的指导则是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加强师生交流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研究生培养工作要想顺利开展,研究生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行的学习目标和研究方向。实践证明,如果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去甚远,或者研究生研究的问题是导师不熟悉、不感兴趣的领域,导师就可能无法给研究生提供十分有效的帮助,即使这个导师的责任心很强,其指导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化、程序化、简单化的层面上。如果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或者比较接近,导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这也意味着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共同的话题更多,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如此,导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研究与自己研究方向一致或者相近的问题,如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的研究。由于研究生研究的一些问题本身就属于导师相关课题组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而导师对相关问题又具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和观点,指导起来自然会更加得心应手。当研究生成为导师的课题组成员时,即便他们身处异地,导师也会主动与他们保持联络,督促其按时完成研究任务。从研究生方面看,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可以在资料准备、研究经费等诸多方面得到导师的支持,比自己“单打独斗”拥有更多的便利条件,因而更容易完成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研究任务。实践中,社会科学研究不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必须具备严格的实验条件,因而导师和研究生即使不在同一城市,仍然可以完成共同的研究工作。总之,研究生与导师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也是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导师在动员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时,一定要尊重研究生自己的意愿,不能强求其参与其中。当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以后,导师不仅要对研究生进行悉心指导,还要尊重研究生的劳动和创造,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应保留研究生的署名,相关研究成果出版或者发表时,导师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并对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和奖励。导师做到了这些,自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从研究生方面看,要把跟随导师做课题作为提升自己研究能力的重要舞台,而不是当作负担,如工作上要积极主动,虚心请教,不怕苦,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研究生做到了这些,自然就会得到导师的肯定。

(三)使用现代通讯手段保持日常联系

在导师和研究生处于异地的情况下,保持适当的通讯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导师来说,与研究生保持联系可以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和研究进展,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对于研究生来说,主动保持与导师的通讯联系,可以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少走弯路。近些年来,笔者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和研究生进行异地联系的:一是电话联系。一方面通过与吉首校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分管领导、研究生课程任课老师、研究生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电话联系,了解自己所带研究生的近期表现。另一方面是直接与研究生进行电话联系。手机已经是当今时代最常用、最普遍的通讯工具,因而其也成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最便捷的联系手段。导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与研究生保持电话联系,但在通话之前最好先发一个短信,约定具体的通话时间,以免影响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学习,研究生在给导师打电话时更要注意这一点。二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系。导师和研究生利用电话进行联系虽然便捷,但通话次数多了、通话时间长了自然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在互联网已经十分发达、普及的今天,导师应当学会利用相关网络平台与研究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方面,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与研究生进行沟通交流。电子邮件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至少可以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信件交流,即导师和研究生相互传递自己要说的话;资料传送,即导师和研究生向对方传递电子书籍、论文、表格等资料;论文指导,即研究生把需要导师过目、指导的论文发送给导师,导师提出意见以后再反馈给研究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即时聊天工具实现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用Q Q之类的即时聊天工具进行沟通交流,是当今时代人与人之间最常用的交流手段之一。Q Q集文字交流、文件发送、语音视频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一种非常实用、便捷的交流平台。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Q Q之类的聊天工具只能依附于电脑网络发挥其作用,但近年来许多品牌的手机也都配置了Q Q软件,只要人们随身携带手机,就随时可以用它进行沟通交流。另外,导师要对异地的研究生进行即时指导,就应当尝试使用Q Q这类即时聊天工具,因为它能迅速地将导师和研究生各自需要传递的信息传递给对方,从而实现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

(四)办学单位应为异地师生沟通交流创造条件

存在导师和研究生处于异地情况的办学单位,应尽可能为导师和研究生沟通交流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从这些年笔者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来看,相关单位应努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校相关部门要为导师和研究生见面交流提供必要条件。从我们学校的实际看,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解决好导师往返于两个校区的差旅费。在吉首大学,多数学院的办学地点都在同一个校区,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办学地点却在两个校区。张家界校区研究生导师须根据学院安排或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常往返于两个校区。从2007年开始,笔者因研究生工作往返于张家界和吉首两地,占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有限的差旅费,而差旅费的预算并没有考虑到我们这种“两头跑”的特殊情况。笔者认为,学校在年度经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异地办学因素,给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有类似情况的办学单位增加差旅费,从而为导师和研究生的见面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另外,如果导师为异地其他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人员,学校也应主动考虑这些导师的往返差旅费问题。二是提供研究生前往导师所在校区接受指导期间的暂住条件。研究生在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有较多的课程学习任务,如来我们工作的张家界校区接受指导是不太现实的。但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的几个学期,研究生到我们工作的校区学习一段时间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最后一学年,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的阶段,研究生如能来到张家界校区学习,可以得到导师更加具体、更加细致的指导。因此,张家界校区相关部门要尽力解决研究生的暂住问题,以使研究生得到导师具体细致的指导。

第二,研究生办学单位要在教学和学术活动安排上充分考虑异地办学因素,为导师和研究生见面交流多提供一些机会。在教学工作的安排上,在不同校区两头跑的研究生导师,本科教学任务可以适当减少一些,这样导师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往于不同的校区。从研究生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应努力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给异地工作的导师每年至少安排一门研究生课程。对于研究生来说,有没有和导师见面交流的机会,见面交流机会多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有无完成研究生学业的自信心。如果一个研究生和导师从来没有机会谋面,或者见面的机会很少,很难想象这个研究生会有足够的信心完成学业。因此,我们每年至少要给研究生上一门专业课,虽然是利用周末对其进行集中授课和指导,但还是很受他们欢迎的。二是给异地工作的导师每年安排一两次学术讲座或者其他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活动可以增加导师与研究生见面交流的机会,不仅可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还能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特别是在聘请别的高校或者其他研究机构专家担任导师的情况下,高校每年都必须组织这些专家前往办学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哪怕只有一两次,都是师生见面交流的好机会。与我们分属两个城市但同属一所学校的师生相比,聘请的外单位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见面的机会更少,相互之间心理距离可能更大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办学单位要对相关导师提出学术活动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其无论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是顺利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How to Maintain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Postgraduates and Their——Take Jishou University for Example

QIN Wei-qiang,PENG Xing-fu,LI Jing-jun
(Jishou University,Zhangjiajie,427000,China)

In order to maintain harmonious relations with their tutor who lives and works in other part of thecountry, postgraduate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seize limited opportunities of meeting with their tutor to communicatewith him,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tudy of the tutor’s questions, promoting sentiments towards each other, anduse moder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o keep in contact with the tutor. And the authority running the schoolshould provide necessary financial suppor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other place of the country;tutor;postgraduate;harmonious relations;unfavourable influence;tactics

G 643

A

1009-1203(2012)06-0114-04

2012-10-16

2009年吉首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 G 200907)。

秦位强(1964-),男,湖南桑植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彭兴富(1965-),男,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李景军(1970-),男,湖南慈利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邓小平理论。

责任编辑 芳晔

猜你喜欢

吉首沟通交流见面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作品精选
行业党建工作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与党外人士沟通交流的研究
吃遍吉首
吉首美术馆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秀逗蘑菇村
加强沟通交流 强化互动联动
不能见面
“她”架起人大工作沟通交流的桥梁
你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