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

2012-08-15鲁宽民姚鑫宇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文化

鲁宽民,姚鑫宇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网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

鲁宽民,姚鑫宇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网客”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积极推动作用,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网客”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通过创新提高有效性:要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网客”文化带来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变化;要完善“网客”文化规制建设;要加强“网客”文化技术平台建设;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形成“网客”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合力。

“网客”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特点;影响;创新

互联网深度发展使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尤其是基于网络平台的“网客”文化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孕育了新的网络文化形态。

一、“网客”文化的内容与特点

“网客”是基于互联网的有着同样需要、目标、爱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享受更自主、更多元化、更优化、更丰富的生活而共同建设起来的网络生活圈。根据不同的特点,有的学者将规模庞大的“网客”群体分为娱乐类、知识类和生活类三大类,也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技术追求型、信息共享型、利益交换型、批判现实型、休闲娱乐型和生活体验型等六大类。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不同的文化类型,众多“网客”群体在互动过程中,由于相互交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网客”文化。“网客”文化是以“网客”群体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种网络文化,是一种网络“客”文化,是依不同需要或目的而自发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类型的“网客”所组成的群体在互动与交流中所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网客”文化由于衍生的“土壤”区别于现实文化根基,从而表现出自发性、多样性、互动性、市场性等特点。

一是自发性。自发性指这些“网客”群体是在某一目的或需要的共同吸引下而自发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其是自发成立、自主运作、自由发展的非正式组织,是自组织的一种形态,具有自由性的特征。

二是多样性。多样性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开始出现各种类型的“网客”,如刚开始具有技术性特点的“闪客”、“黑客”,到后来的“博客”、“播客”、“威客”、“秀客”、“拍客”、“拼客”、“换客”等,“网客”文化随着“网客”的多样性而同时具有了多样、多元的特点,并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三是互动性。互动性指“网客”文化是在诸多“网客”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尽管“网客”通过虚拟化的途径实现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这种虚拟性掩盖不了在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性。通过网上交流,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网客”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稳定而良好的关系。

四是市场性。市场性指“网客”文化的发展是市场导向的结果。凡是未经涉足的领域都充满商机,网络之中也毫不例外地充满商机。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下,出现了影响众多网民生活的网站,如淘宝网等,这些网站成为众多“淘客”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寻找到自己心仪的物品。

二、“网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网客”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客”文化的快速发展为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育人环境、新的教育平台和载体;另一方面,“网客”文化的负面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和挑战。

(一)“网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

“网客”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平等价值观念,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新平台,是一种创新的文化形态,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有积极作用。

第一,“网客”文化的发展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网客”文化建立在信息网络化基础之上,信息网络化使知识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方式更加便捷,同时所能获取的知识量更加庞大,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信息量,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便捷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无形之中会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提供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可能途径。

第二,“网客”文化的发展使平等互动的思想教育方式易于落实。“网客”文化是基于互联网这一网络平台而出现并发展的,“网客”之间的互动性是“网客”文化发展的直接因素。“网客”文化的互动性,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双向或多向的讨论交流。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在场”,这就使得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可以按照他们自身的意愿进行,更容易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平等性,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在现实中更易于实现。

第三,“网客”文化的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者易于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网络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网客”文化的发展使这一平台的互动性更加突出,不同“网客”会在虚拟网络中提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也有部分“网客”会向其他“网客”征询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使高校德育工作者通过网络快速、有效获取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成为可能。这种可能性由于现实条件的便利很容易转变为现实。也就是说,“网客”文化的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条及时、有效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途径,这条便捷途径的存在,使高校德育工作者能够在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他们所面临问题的前提下,对这些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处理。

第四,“网客”文化的发展使高校有了一个新的及时快捷的信息发布平台。互联网的推广与普遍使用是“网客”文化发展的前提。“网客”文化通过互联网这一信息发布平台能有效实现时空的统一和转换,使处于不同地域空间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网客”文化的发展为高校增添了一种新型的信息发布平台,而非单单上传下达式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新型的依靠网络的信息发布方式,使大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站及时、便捷地获得学校的相关信息,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良性开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网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负面影响

“网客”文化的显著特征表现为“网客”主体身份的隐蔽性,网络草根文化的不受限制,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淡漠,价值取向的多元,个性的肆意张扬,影响着网络受众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网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客”文化的自发性使大学生“网客”较易脱离社会组织。“网客”是基于一定的需要或目的而自发结合在一起的群体,具有自发性特征,“网客”群体具有自组织的特性。在这种自组织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产生自由化倾向,而这种自由化倾向无疑会使其容易脱离社会组织,同时离开学校团组织和党组织的有效规范又会直接加速大学生的自由化倾向。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振兴祖国的神圣使命,对其进行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网客”文化的自发性所引发的大学生“网客”组织性的缺失,无疑将加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任务,并影响其效果的实现。

第二,“网客”文化的自由性易弱化大学生自律意识与责任意识。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大学生“网客”人数渐增,面对多种多样的“网客”文化,以及伴随“网客”文化自发性而来的“网客”文化自由性,一部分大学生“网客”可能会在其强大的吸引力下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极易弱化自律意识。自律就是通过自我约束,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由于年龄及思想上的不完全成熟,大学生“网客”缺乏责任感,这会使其本来就不太强的自律意识在“网客”文化的自由性倾向的影响下继续弱化。自律意识弱化的直接后果是其责任意识的淡化,这种淡化会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难以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将增加其毕业后的生存难度。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网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第三,“网客”文化良莠不齐易淡化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网客”文化的多样性使得“网客”文化良莠不齐,也正如前文所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我们如何选择、如何利用。如果大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网客”文化中坚持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能够成功抵制“网客”文化对其的不良影响。现在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许多大学生在良莠不齐的“网客”文化面前不知该如何取舍,淡化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对其的作用和影响,也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网客”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构建和运行机制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信念执著强调的就是社会主义价值、信念,反映在“网客”文化中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客”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要注意把握网络变化的新特点,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一)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对待“网客”文化发展,适应“网客”文化带来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变化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网客”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对网络伦理等新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不能单纯依靠严格管理的手段,要与时俱进,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利用网络互动平台等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既宽松又不失严格的环境和氛围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重视“网客”文化内容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客文化的发展方向。“网客”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网客”文化的内容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因此,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应重视“网客”文化内容的更新,把握其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保证大学生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中把握自己,远离不良信息的误导,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做思想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第三,重视“网客”文化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建立“网客”文化的发展干预机制。“网客”文化产生于虚拟的网络,但其自身并不是完全虚拟的,而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认清“网客”文化的本质,把握其现实性,为保证其在发展中不至于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网客”文化的发展干预机制。

(二)完善“网客”文化规制建设

第一,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为了更好地引导“网客”文化带领大学生思想教育向良性方向发展,必须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为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法律基础,而网络法律法规建设需要借助国家行政手段,要求政府不仅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制定网络法律法规,同时还要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只有彻底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才能将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保证国家行政手段的有效性。

第二,加强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建设。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是保证良好网络环境的基础性措施,但仅仅依靠法律法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设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并不断加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这种预警机制不能是一个大概的形态,而必须包含实际的界定,要对危害网络安全和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络行为进行界定,并将其列入安全预警机制的预警范围内。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就政府而言,在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建设中应该发挥指导性作用,在提供政策性支持的同时,要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全民参与式的全方位、多方面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只有全社会的参与,才能保证网络安全预警机制的有效运作。

(三)加强“网客”文化技术平台建设

第一,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网客”平台支撑力。“网客”文化的发展,不仅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信息发布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为了保证这一网络平台的良性存在与发展,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依靠优势网络人才资源,提升技术支持力,这就需要各高校联合起来,集中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潜力,从技术层面保证“网客”文化技术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网络监控,从技术上防范“网客”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网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仅仅依靠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网络监控,从技术上防范“网客”不安全事件的发生,要及时、有效地将一切不安全因素消除在初期,将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四)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形成“网客”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合力

第一,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大学生正确理解“网客”文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合称国民教育的三大支柱,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不仅是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内部规律的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在思想水平、道德素质、身心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家庭有责任为子女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不懈的努力。在“网客”文化的影响下,必须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自我控制力和独立性,使其在面对“网客”文化时不致迷失方向,进而作出正确的理解和有效区分,使自身的思想不断走向成熟。

第二,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网客”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导性作用。高校应加大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力度,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如何使“网客”文化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服务,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并积极实施。同时应创新方法,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另外,应发挥教师的关键性作用,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引导大学生思想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第三,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创造良好的“网客”文化发展环境。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对于“网客”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来说,整体社会网络环境是其外在条件,社会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败,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网络伦理的监管力度,尤其是要严查发布不良信息的网站,加大对其的打击力度,按照社会主义文化与价值观的要求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同时,通过其他社会力量,形成一个自发的网络伦理监管机制,通过全民参与,监督“网客”文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一个稳定而有效的监管形式,消除虚拟化下的不良、不稳定因素。在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指导下,形成健康积极的“网客”文化,引导大学生做有理性的“网客”。

第四,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发展积极的“网客”文化。“网客”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和自发性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通过鼓励、宣传等措施,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使其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有效抵制各种不良“网客”文化的影响,敢于承担,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

〔1〕徐群祥.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对策刍议〔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董戈.网络环境下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3〕叶明,张珊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8).

〔4〕武超群.网客·客文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2).

〔5〕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潘勇.论网络背景下和谐德育模式的建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6).

“Netizen”Culture and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U Kuan-min,YAO Xin-yu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Xi’an 710054,China)

Like a rapier, “netizen”culture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n the “netizen”time, we should try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of students through innovation- renewal of concept brought about by “netizen”culture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build a cultural and technical platform for the culture, and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pool efforts toconduct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them.

“netizen”culture;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feature of content;influence;innovation

G 641

A

1009-1203(2012)06-0099-04

2012-10-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 B K S 075);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 H 054)

鲁宽民(1964-),男,陕西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主任,教授。姚鑫宇(1989-),男,河南信阳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