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2012-08-15原锁社1冯耀明2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温饱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原锁社1,冯耀明2

(1.中共阳城县委党校,山西阳城048100;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努力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原锁社1,冯耀明2

(1.中共阳城县委党校,山西阳城048100;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部分干部群众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扶贫机构、人员素质与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要想使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取得实效,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拓宽扶贫资金投资渠道,着力实施对扶持对象的动态管理,大力加强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扶贫开发;艰巨性;长期性;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到2000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在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协同行动,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不懈努力。

一、我国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解决的难度很大。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他们的温饱还不稳定,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奋斗过程。至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缩小地区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来看,扶贫开发的作用绝不仅仅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存,更重要的是要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任务的艰巨性

目前,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只是明显缓解,并没有完全消除。从扶贫开发对象看,规模依然很大,贫困程度依然较深。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按照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从2688万人增加到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3.4%。以山西省为例,按以往对155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持政策,全省还有农村低收入人口276万人,而执行新的国家扶贫标准2300元后,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将增加到452万人,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这些贫困群众中的绝大多数居住在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滞后、产业基础较差、自然灾害频发、公共服务欠缺等生产条件恶劣的地区,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的人员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才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实现明显致富。

(二)工作的复杂性

目前,我国农村低收入以下的贫困人口中,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还很不稳定的占到八成以上。这些困难群众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经不起就学就医的压力,经不起市场波动的风险,返贫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由于贫困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率相当于一般地区的数倍以上,成为群众返贫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市场风险等因素对贫困地区居民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近年来,全国总是有不少地方遭受恶劣天气造成的干旱、冻雨、暴雪、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传统因素和新增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

(三)过程的长期性

中央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只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必将是一个需长期奋斗的过程。以山西省为例,目前全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拉大。2001年至2009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76∶1逐步扩大到3.3∶1,全省57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绝对差距由818元逐步扩大到了1531元。2009年,山西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4%,全国平均水平的52.6%。其中3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5.6%、全国平均水平的45.8%。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平均数之下掩盖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尤为突出。由此可见,扶贫开发所承担的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经长期奋斗才能得以完成。

二、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更是我国现阶段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决定了消灭贫困是党和政府责无旁贷的重大任务。虽然我国近年来在扶贫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去解决。

(一)部分干部群众对扶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领导干部没有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政绩观发生偏差,只愿做锦上添花的事,而不愿下工夫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片面地认为当前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已经明显缓解,国家又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大规模地搞扶贫开发已没有必要;在部分干部眼中,扶贫工作有专门机构搞就行了,搞好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没必要全社会都来参与;还有部分贫困群众正处于脱贫实践中,特别是遭受挫折后,失去信心和希望,怨自己命运不好,情愿苦熬,不愿苦干。不解决这些错误认识,就难于形成全社会关注的扶贫合力。

(二)扶贫开发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国力在不断增强,国家和地方财政用于扶贫的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与扶贫开发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显不足。相关资料显示,尽管从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中央政府的扶贫财政投入从127.5亿元增加到349.3亿元,年均增长11.9%,10年累计投入2043.8亿元,但由于我国贫困人口众多,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可支配的扶贫财政资金却非常有限。有一些贫困县虽然近年来财政收入非常可观,但本级财政用于扶贫的投入并不多,不少地方仍然是一味地依靠上级财政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

(三)扶贫机构及专业人员素质与新承担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扶贫开发是一项繁杂浩大的社会工程,其工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和方面,要做好这项工作,扶贫机构必须有相当权威来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而从目前各级扶贫机构、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属于独立的事业单位,还有一部分仅仅是农业部门中的一个内设机构,很难做好协调工作。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需要一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也需要一定数量的有组织能力的人员。而目前扶贫工作人员的素质与上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急需通过培训等措施,提高其工作技能,以适应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

(四)扶贫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

多年来,扶贫开发管理中一直实行“只进不出”的管理体制,即国家在实施某一阶段的扶贫计划时,只是以前二年或三年的统计数据划定扶持范围,而在计划执行中,不能及时地将已经达到该计划目标的扶持对象从中剔除,从而形成了“只进不出”的极不合理的管理格局。究其原因,一是戴上“贫困帽”,就能享受扶贫的许多优惠政策,如上级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可以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等;二是贫困县市的领导干部,其职务晋升与戴不戴贫困帽子关系不大,没有摘帽压力;三是实行严格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会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如县级扶贫机构,要完成年度所有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统计,从而确定下年度扶贫对象,其工作量之繁可想而知。

三、做好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使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取得实效,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进一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努力构建全社会“大扶贫”格局,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全党全社会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执政为民的基点上,以对党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将扶贫开发工作这一事关贫困人群、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摆上位置,提上议程,抓在手上。其次,要通过典型引导和正面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水平,唤起社会各界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关爱,汇聚起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的强大力量。再次,要通过舆论宣传,使作为扶贫对象的贫困群众树立与贫困抗争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他们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主动性和热情,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赖,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开发的伟大进程中来。

(二)不断拓宽扶贫资金投资渠道

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对扶贫开发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积极拓宽扶贫资金的投资渠道,加快扶贫开发的整体进程。这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国家按照扶贫工作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并将扶贫资金足额到位。二是积极动员企业力量投入到扶贫开发中来。要积极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民营、私营企业,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在这一方面曾经有过不少成功的范例。例如陕西省榆林市所辖的府谷县,企业家就曾投资12亿元,兴办了1400个扶贫项目,被国务院扶贫办称为“府谷现象”。三是要强化市、县两级财政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各市县财政用于扶贫开发投入的增长比例,不能低于当地财政增长幅度。同时,要从制度上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严防扶贫资金跑、冒、滴、漏。

(三)着力实施对扶持对象的动态管理

要汲取以往扶贫开发工作中“只进不出”的教训,着力实施对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形成扶持对象“有进有出”的良性态势。首先,对县、乡、村三级实行动态管理。如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可根据扶贫开发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只要投资到位,计划项目实施完毕,即退出扶持范围。对于以县、乡、村为单位的扶持对象,可以考虑以近三年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人均纯收入等统计指标进行考核,达到一定标准的即以县、以乡、以村为单位退出。其次,对贫困个体实行动态管理。这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但又必须认真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在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保证工作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在贫困家庭甄别、家庭收入核准、享受扶贫资金数额、家庭生产能力认定等细节问题上,必须做到程序严密、监督到位、公正合理,可采取领导联系、干部挂钩、群众参与、张榜公布、严格监督等办法,确保其公道、公正,坚决克服农村群众固有的平均主义倾向,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的特惠性。各地在实践中可按照村党支部行使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村民委员会行使执行权、村民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的民主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的智慧把党和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四)大力加强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

扶贫机构是各级政府设立的专门负责组织指导当地扶贫工作的办事机构,其政策性强、工作繁重、责任重大。要扭转目前绝大多数地方扶贫机构办事不力、人员短缺、办公条件差的困难局面,大力加强扶贫机构、扶贫队伍建设。在机构性质上,各地应将其定为行政机关,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人员配备上,要选拔在当地有资历、有能力、年富力强的同志来担任扶贫机构的主要领导,可结合当地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情况,选调一批专业对口、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同志从事扶贫开发工作,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讲奉献的扶贫开发干部队伍。对那些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要及时给予表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扶贫机构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政治行为、道德品质、勤政廉洁、工作作风等方面成为榜样。同时,要以提高机关行政效能为重点,切实加强扶贫干部队伍依法行政素质和作风建设,使其敢抓敢管,树正气,刹歪风,不断提高领导力、执行力和工作效力。

F 124

A

1009-1203(2012)06-0051-03

2012-10-25

原锁社(1965-),男,山西阳城人,中共阳城县委党校讲师。冯耀明(1965-),男,山西翼城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资料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 日月

猜你喜欢

温饱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蜘蛛(外一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数说70年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