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干群关系和谐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2012-08-15邵沁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信任群众政府

邵沁妍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影响干群关系和谐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邵沁妍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人的社会行为是受社会心理支配的。积极的社会心理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而消极的社会心理则可能导致干群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在利益多元化的现阶段,焦躁的社会心理、不公平感增强、部分群众对政府和干部的信任弱化,对干群关系起着负面的催化作用。因此,应通过提高群众心理素质,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建立健全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机制,不断提高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干群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干群关系;影响因素;调节机制

社会心理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文化特质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直接的、未经理论加工的非系统化的日常意识的总和,是社会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表现为人民的要求、愿望、情感、情绪、习惯、情趣等〔1〕。社会心理有消极效应和积极效应两种形式,积极的社会心理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而消极的社会心理则可能导致干群冲突,阻碍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如果我们能及时把握社会心理动向,制定符合民心民意的政策,及时化解影响干群关系和谐的消极社会心理因素,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影响干群关系和谐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国民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社会心理。诸如对社会改革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大大增强,社会心理的主导方面对于改革的反应日益走向成熟和理智,朝着积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推进我国社会日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演进。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国社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改革的深入带来了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的深刻调整,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不仅群众的生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心理需求也由改革初期集中体现在解决温饱和提高生活水平这一层面开始变得更加纷繁复杂,由此出现了一些较为消极的社会心理,给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带来了隐性的危机与压力。

(一)焦躁的社会心理对干群关系起着负面的催化作用

焦躁心理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所特有的一种心态,这种情绪类似于焦虑,但又不同于焦虑,是人们为了摆脱内心的不安、赶上时代而在行为上表现出的一种缺乏理智的急躁盲目冲动。进入社会转型期以后,中国社会原有的以高尚精神追求为自我实现目标的价值观念体系受到市场化机制和功利主义的冲击,逐渐失去了在现实世界中的外在吸引力。同时,新的符合社会现实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导致一些人的精神世界空虚,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利益冲动,但却没有一整套相应的可以遵循的规则体系。同时,社会群体的利益结构和社会位置正处于一个大规模重新洗牌的过程,一些人的经济位置往往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一种此起彼伏、沉浮不定的状况,从而产生各种反差明显的示范效应。于是,有相当多一部分人对自己的未来前景具有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唯恐一步赶不上就步步赶不上,心里不踏实,进而使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和浮躁的社会氛围,使社会焦虑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2〕。转型期的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躁”的社会心理相结合,必然导致众多的社会矛盾,不仅在社会经济领域会引发群众大量的越轨行为,还会在社会心理层面上放大部分群众对某种社会问题的感受,加剧对政府或官员的不满。一旦遇到诱发因素就可能演变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部分群众对政府和干部的信任弱化导致干群矛盾增加

社会要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基础。社会公信度越高,社会和谐的基础就越牢固。政府的公信力是社会公信的支柱。现阶段的政府公信力,一方面来源于政府管理国家和公共事务的绩效,另一方面来源于对群众的尊重、诚信和廉洁行政。当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工作作风侵蚀了群众对政府、干部的信任。二是腐败现象、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损害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三是一些部门利益化直接危害了群众对政府本身合法性的信任。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政府部门将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政策化甚至法律化,这种政府部门利益化的形成,正在成为瓦解部分地方政府公正性的主要力量,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加剧了干群矛盾。

(三)群众的不公平感增强是当前干群关系问题突出的直接动因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一部分群众的不公平感逐步增强,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度怀有不满的情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相对均等化的社会,贫富差距是在改革后的较短时期内迅速扩大的。尽管中央一再强调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但由于先富阶层中为数不少的成员的致富途径和手段并不为广大群众所认同,使得部分群众在心理上承受这种贫富差距的能力很脆弱。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别拉大、奢靡之风盛行、“三农”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存在,致使在生活条件普遍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的情况下,仍然有部分群众对改革开放存在着严重的不满情绪。如果群众产生了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感受,那么伴之而生的将是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和心理失落感,当这种感觉增大到一定程度,不同利益群体在心理上的对立就会演变成抵触社会、仇官仇富、对政府不满等对抗行为,这些最终都会在干群关系问题中表现出来。

二、健全社会心理调节机制,努力促进干群关系和谐

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社会心理可以通过主观适应和客观调节过程逐渐实现。现阶段,通过加强社会心理调节,提高群众心理承受能力,根据群众心理发展态势有的放矢地开展社会心理调节工作,可以有效地化解影响当前干群关系和谐的消极社会心理因素,避免社会心理失衡,从而为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一)提高群众心理素质,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心理氛围

提高群众心理素质是优化社会心理的关键。提高群众心理素质,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对群众中客观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进行正确引导和耐心教育,让群众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变化,取得对新的社会结构的认同。二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心理问题预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推进各项机制的有效衔接,不断增强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因个体间情绪的互相感染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安定因素。三要注重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实行心理疏导的方法,耐心做好咨询服务、解疑释惑和教育感化工作。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提高群众心理素质,除做好以上三方面工作之外,还应从着眼长效出发,加强心理干预的组织机构、疏导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政策支持到位、投入保障到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推进格局。

(二)建立健全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机制

干群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干群互信,表现在政府与群众之间,就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社会信任关系到一个政权的尊严性、权威性、合法性,是社会政治体制的法理基础。建立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社会信任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与舆论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社会宣传是一项通过舆论引导进而形成群众特殊态度、意见的重要工作。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现阶段,社会传媒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宣传功能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一方面,对于改革将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在宣传上要适度,避免在群众中造成一种每一项改革必然会给其带来巨大实际利益、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错觉。另一方面,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要真实报道,使群众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提高群众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暂时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还要加强舆论监督,积极向上、富有建设性、实事求是的舆论监督,实质上是利用疏导的方法密切干群关系,群众蒙受冤屈或对某些社会问题心中有气,舆论监督批评了,权力机关处理了,群众就能心平气顺。

二是约束政府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一方面,政府应注重自身形象建设,尤其要加强廉政建设。应严格约束和惩戒部分干部破坏政府信誉的行为,严厉打击部分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寻租设租、行贿受贿等不法行为,严格规范干部的具体权力范围,建立稳定、透明的政策框架,以廉洁的执政形象消除群众对腐败的痛恨和不满,成为信用的示范者和维护者。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作为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应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从而使制度体系发挥好维护良好的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威信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信任环境。

三是把握好舆论开放与控制的动态平衡。正式的信息渠道具有引导舆论和安定人心的作用,是社会秩序化的功能性手段。各级政府要通过正式渠道对社会进行管理,及时地实行信息公开。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形象与威望,增强政府在群众中的凝聚度和信誉度,而且能让群众远离谣言,克服恐惧心理,减少不安定因素。

(三)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多元化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使部分社会群体产生了焦虑、不满、愤恨、被剥夺感、无助、空虚等消极社会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情绪不断积累,最终会形成危害干群关系和谐发展的巨大力量。因此,应建立多层次的心理疏导机制,使群众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宣泄、化解和释放。首先,应建立专业的医疗和心理咨询机构,鼓励患有心理障碍的群众大胆、主动地向心理专家求助,使群众学会发泄、倾诉自己的感情,使平时因遭受挫折而蓄积内心已久的敌意和不满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从而使群众改变认识,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目的。其次,在全社会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让群众意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让群众学会对情绪实施自我调节,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自我人格。第三,应建立多渠道的社情民意表达机制,使群众可以通过合法渠道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情绪,以缓和内心冲突。第四,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政府可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研究机构等渠道,加强对群众满意度、信心指数、价值观变化、行为取向的监测和研究,及时把握群众的心态,采取适当措施对群众的消极社会心理进行调节,有效地处理各种社会问题,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1〕吴克昌.社会心理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6.

〔2〕吴忠民.社会的急剧转型与社会焦虑〔J〕.科学中国人,2002(4).

Enterprises’Investments Abroad:Problems and Solutions

SHAO Qin-yan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aiyuan 030024,China)

In the past decade,our enterprises’investments abroad have increased by a wide margin.At the sametime,there are such problems with the investments as lack of the clear and explicit strategic intention,capability for integration abroad and sufficient supports from the government,and investment protectionism gaining ground.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enterprises’awareness of the strategy formulating the strategic plan,improve their capabilityfor trans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provide more supports from the government,and deal with theinvestment protectionism in a rational way.

China;enterprises’investments abroad;pres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solution

D 26

A

1009-1203(2012)06-0030-03

2012-11-05

邵沁妍(1974-),女,山西晋城人,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 冯耀明

猜你喜欢

信任群众政府
多让群众咧嘴笑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信任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