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2-08-15陈国湘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陈国湘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angelchenn@163.com)

大学生社团是在校学生基于共同爱好并为满足共同的兴趣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补充,是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标准的变化,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团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了繁荣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重要阵地。

1 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呈现的特点

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单一,医学教育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等突出特点。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社团呈现出与其他院校学生社团不同的特点。

1.1 科技类社团发展比较成熟,参与人数相对较多 医疗行业实行严格的执业准入制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和行业特点。医学教育强调实用性,导致医学生在价值选择方面趋于务实,功利色彩较浓厚。医学生在入校后,在参加社团活动方面也体现出对于科技类社团的热衷。比如近三年,我校的民族医药协会、手法医学协会等每年的会员人数都超过400人,甚至出现为了协会良性发展,限制招收的情况。这些协会与医学生专业联系较紧密,都会给会员一些相应的培训,能学习到更多实用的技能,在活动开展方面也以义诊、知识性竞赛为主,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上有一定的帮助。

1.2 社会公益型社团逐步扩大,稳步发展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从事公益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从事公益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新观念和新时尚。医学院校公益类社团存在的时间较长,并且能依托专业技能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管理和运行机制都较为完善,开展的活动相对固定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品牌,发展态势良好。例如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期得到上级团组织的关心和指导,一直与市级志愿者协会、其他高校志愿者协会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活动开展的平台、形式都非常丰富。近年来随着各个层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工作制度和激励制度的完善,协会的发展在参与人数、活动开展的次数方面都有明显增加。再如VPA活动中心,长期得到世界宣明会的支持与指导,活动开展都已经成系统化、规范化,现在逐步向纵深化发展等等。

1.3 学生对理论类社团呈现新的需求 医学生从踏上大学大门的那天开始,就庄严的宣誓要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在短短五年大学学习期间,大多都全身心的投入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无暇顾及其他课外知识。随着医学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学校日益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许多医学生也已经意识到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于个人的就业择业、为人处世、医德医风的培养方面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很多医学生除了搞好专业学习外,开始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接触更多的时事政治和政治知识。一些理论类社团也应运而生。比如我校在2004年成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每年都会依托学校社会科学部的支持有主题地开展理论研讨、社会调研、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这类社团也日益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1.4 兴趣爱好型社团定位不明晰、层次较低,发展空间不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技术新疗法的不断出现,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医学专业学生课业沉重是各专业之最。传统的观点都要求以学习为主,认为参加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甚至也不能增加综合测评成绩,对完成学业毫无益处。这使得大部分的医学生对于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兴趣不大,参与度低。另外作为兴趣爱好型社团来说,定位比较模糊,目标也都比较低,一般都是作为自娱自乐的俱乐部,协会规模很小,开展的活动也很少,开展活动随意性大,更多的是体现其娱乐功能,忽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2 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2.1 社团定位不够明晰,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符合学校的整体规划。不同类型的社团需要制定不同的战略,有近期的目标,也应有远期的愿景,对于社团的定位、宗旨都应该有明晰的考虑,旗帜鲜明地树立社团发展的目标。许多社团认为会员充足、活动多就是成功。盲目追求大而全,招新时夸大社团作用,拉人入会,造成部分学生虽然加入社团但并不真正了解其宗旨和活动方式,参加几次活动后就没了热情,甚至不再参加,造成个人金钱浪费和社团人力资源浪费。

2.2 社团活动的开展仍未改变功利性强的现状,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仍然存在 由于医学专业目的性、职业倾向性强,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将来职业上的成败,社会人才需求与评价机制导向作用导致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总体看来,许多社团对于活动的开展十分局限,大多停留在医学技能比拼上,因为这类活动的开展有课程依托,参与人数较多,好组织好操作。但是涉及医德、医疗观教育的活动开展较少,不能凸显社团的育人功能,也不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

2.3 社团管理不够规范,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从社团内部看,部分社团章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社团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等。许多社团忽视社团文化、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等的传承,搞活动靠热情,一时一样,没有形成自身的品牌。从社团外部管理看,学校对社团的建设和理论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在社团的发展类型、数量和规模等方面还没有合理引导、有效监督和适度控制。放任自流的情况比较普遍,还不能促进学生社团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4 活动层次低,缺乏创新,成效不够明显 医学院校学生课业繁重,学生课余时间非常有限。许多社团在组织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学术研究型社团数量偏少,质量偏低,人迹寥寥;兴趣型社团、娱乐型社团大多只注重娱乐功能;大部分社团活动都局限于校园这个小环境中,没有能与社会广泛的联系等等。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团发展规模日趋增大,活动也越来越多,但过于频繁的活动并不是同学们的热衷,同学们期望的是有实效的、高质量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内容应朝多层次、多渠道、高品位、全方位方向发展。

2.5 缺乏经费支持和相应的技术指导 一方面,社团要发展,依托的是活动,搞活动,经费是前提。社团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通过对社员收取的会费、社会赞助和部分学校学生活动经费的支持。学校经费有限,往往很难给每个社团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资金的不足促使大多数社团的活动大受限制,活动吸引力不大,会员的积极性逐步降低,社团的发展停滞或萎缩,最终影响了社团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团的指导老师大部分都是兼职对社团进行指导,时间上、精力上都不够充分。学校也没有相应的经费予以支持,很多老师都是抱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诚在做事,鼓励和奖励机制都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团的良性发展。

3 完善医学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

教育部和团中央在文件中已经明确了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1]。作为医学院校,我们也要按照发展要求,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和医学院校现状,使社团朝着规范化管理方向前进,打造社团品牌,传播先进文化,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3.1 统一管理,分类指导,规范社团宗旨和制度 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不仅仅依靠社团的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对社团的引导。作为直接指导社团发展的团组织和社团联合会,要积极争取使学校党政在学生社团重要性上达成共识,充分理解学生社团在医学院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以社团为重要载体进行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关心和扶持社团的发展。一是要从宏观上对于学生社团的成立、组织机构、制度规范、社团成员的权利义务、监督管理、奖惩制度等进行原则性的指导。二是对社团及其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确保管理社团的连续性发展。三是从资金、活动场地、社会资源、指导老师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解决阻碍社团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3.2 重视社团干部的培养,不断提高社团干部素质 社团干部是高校学生社团的核心人物,在重大问题的决策、分析、处理上都起着重要作用。社团干部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要不断强化学生干部的服务宗旨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和增强团队意识。要把他们培养成在政治上有高度、生活中有情趣、工作中有方法、人格上有魅力、道德上有原则的学生干部。团组织可以依托团校、青马工程培训班、专题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社团干部的素质;通过个别指导、优秀社团干部评选等机制,促进社团干部的成长。

3.3 打造符合医学教育特点的品牌活动,使社团成为医德养成的重要阵地 活动,是社团的生命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载体。医学院校支持社团活动的开展,要打造符合医学教育特点的品牌活动,把社团活动作为医学生医德养成的重要阵地。例如在开展义诊、疾病预防和宣传、医疗卫生状况调查等活动中,同学们不但能提高个人技能和素质,也能深切感受到国家医疗卫生基本情况,人民群众对于好医生的渴求。我们要大力倡导学生开展医学技能与医德养成相结合的活动,多看、多听、多感受。当社团活动的形式、内容、方式与参与者的心理产生共鸣,才能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内化活动内容所包含的医德理论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思想品格和思想意识。社团是与时俱进的,活动内容贴近时代特征,社团成员的每一次内化医德理论的过程都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也是对自身医德的优化过程[2]。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2] 张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医德养成与优化功能初探[J].山东省团委校报:青少年研究,2011(4): 20-22.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