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键职业能力培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2012-06-2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领域

周 永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推进,各示范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着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我们积极学习德国职业教育及兄弟院校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通过对本专业工作领域的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成长过程进行调研,经实践专家与课程专家的研讨,基于关键职业能力,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成行动领域,并配置转换到学习领域,确立了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重构的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重构的指导思想决定课程开发的方向和课程建设步骤。基于学院多年改革的基础,我们借鉴国内外课程开发方法,针对市场、面向就业,根据社会需要对专业课程重新定位,进而推进其他课程的改革,从全方位、全过程着手,依据社会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素养,构建既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又与教学实施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和合格的“职业人”,培养毕业就能上岗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形成了共识:从认识论上解决了高职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课程怎么设置;从方法论上解决了: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特点——课程怎么教学;在课程开发上解决了以产品、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行动能力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学习领域,确定教学情境、学习方法、考核评价标准,形成完整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

以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为依托,结合我院实际,初步制订一个符合区域发展、行业企业需求和职教规律的课程体系,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方法,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

三、课程体系重构的模式

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应统筹考虑相关因素,分析与课程改革相关的工作,选好切入点,设计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思路,确定工作步骤和具体工作内容。

我们从系统设计角度出发,采取“3343”模式,即3个阶段、3个步骤、4个工作环节和实现3个转变(见图1)。

图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3343”课程开发模式

1.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调研,即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这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来进行。调研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客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

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对以下事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专门化方向;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等。

第二阶段:确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企业需求就没有改革之源。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与所服务的企业和行业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阶段:课程体系开发(重构)阶段。在这个阶段实施前,需要对课程改革有一个清醒的工作思路,需要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研究,进而设计出工作计划与程序,处理好传承与扬弃、引进与借鉴的关系和任务间的逻辑关系,制订出周密的课改实施步骤。

2.三个步骤

先开发专业技术课,再根据专业技术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改革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进而拓展就业能力课和设计人文社科课,从而构建完整的新课程体系。

3.四个工作环节

四个工作环节指的是专业技术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四项前后紧密衔接的工作。一是由企业人员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开展“头脑风暴”的环节,开发出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二是由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组成的教学分析委员会进行分析开发的环节,开发典型工作,形成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三是由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研讨的环节,确认典型工作,形成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的内容;四是由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组成的教学分析委员会进行决策设计的环节,将典型工作以及形成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理论加工,转换为学校可以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

4.三个转换

通过此阶段的工作,实现由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的转换、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由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

四、重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本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群),从岗位分析入手确定知识素质、职业能力与岗位技能,归纳整理形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表述要明确具体,质量标准应涵盖知识、技能、素质与职业道德等内容,能突出体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的需要。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立足鄂东,面向“1+8”武汉城市圈,辐射全国,以服务建筑行业为主,以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够胜任建筑行业施工员岗位,或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建筑企业调研,确定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明确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以建筑施工现场一线生产及管理岗位中具有相近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岗位集合,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见图2)。

图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分析

3.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针对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本阶段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从而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难度范围、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等,形成工作任务汇总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表、典型工作任务汇总表、典型工作任务难度范围表等阶段性成果。

4.职业行动领域归纳

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本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归纳职业行动领域,形成的成果有行动领域归纳表、专业培养目标表等。

5.学习领域课程确定

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并按照一定的结构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本阶段的主要活动是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进行学习领域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的成果包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学习领域设计表、专业课程教学进度表等。

通过前述分析,我们构建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见附表1。

五、结束语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重大任务,设计出一种具有高度普适性的课程模式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需要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具有一种不破不立的开拓勇气、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在实践——认识——再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完善。

[1]蒋晓燕.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核心技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2008,(6).

[2]季荣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解析[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穆兰,刘良军.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4]吴秋懿,郝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表1 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表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领域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