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汕地区流动儿童自尊与焦虑现状的关系研究*

2012-05-03付瑞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特质焦虑潮汕地区流动

付瑞娟 陈 洵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并转移到城市。大量的农村适龄儿童跟随父母一起漂泊到城市生活。这些适龄儿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通常被称为“外来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或“流动儿童”。综合相关资料,我们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18周岁、户籍在农村、随父母或监护人居住在城市的儿童青少年。根据《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目前中国至少有1981万多名流动儿童[1]。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农民工及其子女不仅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而且还受到本地人的歧视。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流动儿童这一群体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常住儿童[2-4]。

随着潮汕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也出现了大批的农民工,然而,现阶段对于潮汕地区流动儿童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考虑到目前大多数涉及流动儿童的研究将自尊作为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5]及“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这一说法,本研究拟探讨在潮汕地区这一特殊文化背景下的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以从侧面反映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自尊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呈高度负相关[6-8]。根据焦虑的易变性和稳定性,焦虑可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是一种暂时的情绪状态,它是由某一种情境而引起的焦虑,情境改变时,焦虑随之消失,具易变性的特点。特质焦虑是较为稳定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征,反映了个体把外界刺激环境知觉为危险的或有威胁的人格倾向,以及对这个威胁可能产生状态焦虑反应的倾向上的差异。纵观已有研究,对于流动儿童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本研究除自尊外还拟探查潮汕地区流动儿童状态-特质焦虑的现状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潮州、汕头2市的5所学校(包括3所民工子弟学校和2所公立学校)整班随机抽取的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90份,有效问卷851份。其中,男生483(56.8%),女生364(42.8%)。流动儿童509(59.8%),本地儿童312(36.7%)。五、六年级和初一年级的人数分别为227(26.7%)、319(37.5%)和305(35.8%),年龄分布在10~16周岁之间。

1.2 方法

1.2.1 自尊量表(SES) 本量表由Rosenberg编制,用于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量表共10道题目,4级评分,总分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水平越高。原量表正、反向计分各5个题目,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将第8题修改为:“我认为我自己得到的尊重不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后改为正向记分[9]。该量表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量表的信度、效度指标表明量表比较可靠、有效,适用于中国青少年自尊的调查。王平等人对该量表进行的研究表明,其分半信度为0.9593、重测信度为0.7816[10]。

1.2.2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 I) 该量表共40道题目,分为2个分量表:状态焦虑问卷(S-A I)和特质焦虑问卷(T-A I)。S-A I(第1~20项)中,主要用于评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T-A I(第21~40项)中,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STA I每项均为1~4级评分。S-A I总分(1~20项之和),反映受试者当前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T-A I总分(21~40项之和)反映受试者一贯的或平时的焦虑情况。分数越高,表示被试的焦虑水平越高。S-A I二次评分相关系数为0.16~0.62。T-A I的二次评分相关系数为0.73~0.86。同时具有较高的效度[10]。

1.2.3 研究程序 问卷采用团体施测法,先按指导语训练被试学习使用问卷后要求被试独立作答,完成后当场收回。最后送给每1位被试精美礼品一份,留作纪念。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6.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状态-特质焦虑与本地儿童的差异比较 见表1。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显著(P<0.001),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本地儿童;但两类儿童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表1 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状态-特质焦虑与本地儿童的差异比较

表1 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状态-特质焦虑与本地儿童的差异比较

注:*P<0.05,**P<0.01,***P<0.001,下同

?

2.2 流动儿童自尊发展水平、状态-特质焦虑性别差异比较见表 2。

表2 流动儿童自尊发展水平、状态-特质焦虑性别差异比较

表2 流动儿童自尊发展水平、状态-特质焦虑性别差异比较

?

表2显示,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和状态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特质焦虑上差异显著(P<0.05),男生的特质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2.3 流动儿童自尊发展水平、状态-特质焦虑年级差异比较见表3。

表3 流动儿童自尊发展水平、状态-特质焦虑年级差异比较

表3 流动儿童自尊发展水平、状态-特质焦虑年级差异比较

因 子 五年级① 六年级② 初一年级③ F P 事后比较自 尊 27.34±3.03 28.41±3.00 27.69±3.26 4.470 0.009** ②>①;②>③状态焦虑 43.22±6.85 43.21±7.05 43.44±6.60 0.063 0.939特质焦虑 45.37±5.43 44.69±5.50 45.50±5.95 0.986 0.374

由表3可见,不同年级流动儿童在自尊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事后比较发现六年级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五年级和初一年级。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五年级、六年级和初一年级3组流动儿童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2.4 流动儿童自尊与状态-特质焦虑的相关分析 见表4。

表4 流动儿童自尊水平与状态-特质焦虑的相关(r)

表4显示,流动儿童的自尊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都有显著的负相关(P<0.001)。

2.5 流动儿童自尊对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回归分析 以自尊为自变量,分别以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5和表6。

表5 自尊对状态焦虑的预测作用

表6 自尊对特质焦虑的预测作用

由表5和表6可知,自尊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自尊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7.5%和10.8%。

3 讨 论

3.1 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状态-特质焦虑与本地儿童的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潮汕地区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本地儿童。这与李小青、申继亮、曾守锤等的研究较为一致[4,11-12]。从自尊的形成过程看,自尊是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情感体验,而社会比较包括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上行比较往往获得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随之下降;下行比较则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随之上升。流动儿童生活在潮汕地区的城市中,所以容易与本地城市儿童产生一种上行比较从而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致使自尊水平下降。

本研究结果同时表明,不管是在状态焦虑还是特质焦虑上,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潮汕区域文化背景有关。潮汕地区自古地少人多,有不少家庭的祖辈漂洋过海打工谋生,对离乡背井的人有更多的理解,同时潮汕又是有名的礼仪之邦,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化生活方式一定时期内在潮汕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和地位,既体现潮汕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主体特征,又陪衬以闲适悠然的民间特色[13]。潮汕地区这种人际和谐、轻视竞争、悠然放松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接纳与包容,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流动儿童的焦虑情绪。

3.2 流动儿童自尊发展水平、状态-特质焦虑性别、年级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支持了李小青等人的研究[4],原因可能是男女两性在自尊结构上是相似的,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

流动儿童的状态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特质焦虑上差异显著,男生的特质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由于自尊和被评价意识作为独立的变量是影响特质焦虑的主要因素,其中,自尊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14]。虽然本研究中自尊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从平均数上看男生的自尊水平是低于女生的,因此更容易产生焦虑;以往有研究也提出了影响特质焦虑的3个潜变量:人格、学业压力、环境。人格和学校压力直接导致特质焦虑[15]。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通常将男孩看成是家庭的希望,对其要求可能会更高,所以男孩所承受的学业压力可能比女孩更大,因此更易导致特质焦虑的产生。

本研究还发现,六年级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流动儿童。不同年级流动儿童自尊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发展呈倒“V”字形趋势,这一结果与张林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6]。笔者认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和初中的转折点上,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马上就可以升入高一级学校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这种新生活即将到来的兴奋使他们更易获得积极的自我认知,因此,其自尊水平高于五年级的学生。但升入初中后,由于要适应初中生活的新要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再加上生理上的成熟而导致的变化,可能使得初中一年级流动儿童并不能获得期望中的新生活,因此可能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而致使其自尊水平低于六年级流动儿童。

3.3 流动儿童自尊水平与状态-特质焦虑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以自尊为自变量,状态、特质焦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这说明自尊和焦虑是息息相关的,低自尊是焦虑的重要表现和原因之一,这种相关不仅体现在状态焦虑上,也体现在特质焦虑上。自尊与状态焦虑之间的密切相关及其长期的积累导致自尊与特质情绪之间的高相关。这一结果符合“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这一论断,提示对流动儿童的自尊教育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1]曾守锤,李其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J].心理科学,2007,30(6):1426-1428

[2]蔺秀云,方晓义,刘扬,等.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41(10):967-979

[3]韩煊,吴汉荣.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64-65

[4]李小青,邹泓.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4):909-913

[5]许晶晶.初一年级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自尊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分析[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6]Whitley B E,Gridley B J.Sex-role orientation,self-esteem,and depression:A latent variables analysi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3,19:363-369

[7]Cheng H,Furnham A.Personality,self-esteem,and demographic predictions ofhappiness and depress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34(6):921-942

[8]孙志凤.高中生自尊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1

[9]韩向前,江波,汤家彦,等.自尊量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62-764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8-320,238-242

[11]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教育探究,2006,1(2):5-9

[12]曾守锤.流动儿童的自尊及其稳定性和保护作用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2):65-69

[13]李重芬.潮汕文化底蕴及经济价值[J].中国城市经济,2004,12(11):37-39

[14]李焰,李祚.特质焦虑与某些人格因素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107-109

[15]李焰、张世彤、王极盛.中学生特质焦虑与其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J].心理学报,2002,34(3):289-294

[16]张林.自尊:发展与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7-39

猜你喜欢

特质焦虑潮汕地区流动
特质焦虑在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潮汕地区『营老爷』:与神同乐的全民狂欢
流动的光
潮汕地区太极拳发展现状探析
大学生特质焦虑、自我同一性状态与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潮汕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教育
状态焦虑、刺激呈现时间、特质焦虑水平对注意偏向影响的实验研究*
特质焦虑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