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华严寺造像的审美心理机制探析

2012-04-12胡婷婷

关键词:佛教情感心理

胡婷婷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大同华严寺造像的审美心理机制探析

胡婷婷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审美心理是人们产生美感和体验美感中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来研究审美的心理机制,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同华严寺造像享誉海内外,堪称我国辽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典范。本文依托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理念和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思想,对华严寺造像进行审美心理机制分析,探讨华严寺造像艺术对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华严寺造像;审美心理;心理机制

佛教造像是历史的产物,是历代工匠们依据佛教经典创作的艺术品,其形式和内容就本质而言,无疑是宣传和弘扬佛教。佛像作为佛教艺术的形式之一,以其神秘的色彩和“神灵人化”、“天人合一”的形象表达了深刻的寓意和审美内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它承载着宗教教化的任务,另一方面其特有的形象的存在形式促使大众将自身精神寄托于此,以得到心理的安慰和心灵的净化。同时,造像所呈现出的价值是历史与文化、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如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中所言:“正是由于宗教价值有审美根源,所以宗教需要艺术,需要自身的审美潜力的艺术展示。”可以说,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中最基本层面的物质形态和审美意象的表现形式,佛教造像艺术是佛教文化的积淀,呈现了深厚的审美情感和心理意识。大同华严寺现存的薄伽教藏殿和大雄宝殿两座著名辽金建筑,其中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塑有31尊辽代佛菩萨,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内有32尊明代塑像。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又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较高的美学价值,其中薄伽教藏殿的辽代造像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雕塑精品。当人们驻足于精美的造像前,虔诚地膜拜它们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活动了。华严寺造像之美,在于其蕴涵的艺术之美,在于其传播的佛教道义,在于其带给受众的心灵震撼。当大众面对精美的造像时,造像与人形成一种审美互动,即造像的艺术内涵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活动,同时大众在审美的过程中促进造像艺术和佛教文化的传播。所以,研究在此互动中个体的审美心理过程,对于佛教文化和造像艺术的传承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华严寺造像审美之“知其美”

华严寺造像之美在于造像本身的色彩美、造型美及其呈现出的和谐美。在薄伽教藏殿中央宽9m、长17m、高0.7m的佛坛上,塑有辽代造像31尊。全部造像分为3组,弟子、菩萨、供养童子配列于主佛两侧,坐立相间,井然有序。中央的释迦摩尼佛神情庄严,面容慈善,施说法印,端坐于莲座之上。莲瓣四层,上有沥粉贴金佛像,构图秀逸。四大菩萨结跏趺坐于升灵座之上,神态娴静端庄,其余各像亦皆彩饰富丽,姿态自然。四角立护法金刚一尊,气宇轩昂,威武雄壮。31尊造像呈讲经说法之形象,这一精彩场面和一堂经卷、四壁经柜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一体的宗教环境。[1]

受客观因素和天气、光线等影响,同一尊佛教造像给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而且由于个体心理差异,观者对造像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正所谓“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个“发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既包括个体的先天禀赋的不同,也存在个体心理特征和心理评价的差异,即审美主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此,对于造像的审美,首先遵循的是审美者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统一。从个体审美心理过程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第一步即为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也是个体对感觉信号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这里的认知,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感知,也就是感觉和知觉的总和。感觉是一切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客观事物的各种特征和属性通过刺激人的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反应,而感觉的综合就形成了人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及评价。

佛教造像作为审美对象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用眼来观察它的色彩、造型、服饰、表情、神态等,大脑生成该造像的个别属性,然后再通过对周围大环境和其它时空线索的比对和组织,形成整体知觉。审美心理过程依赖于审美对象视觉系统中对反应光线的明度、亮度、颜色以及空间对比属性的敏感度,也受制于个体的审美经验,依赖于审美者的审美期待。对于绝大部分俗世生活中的人来说,佛教、佛教殿堂和佛教造像总会伴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在踏入佛门境地之前,便会存有一种心理期待。正如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中,神秘之物会更加引起人们的期待,这种期待是对真佛金身的信仰和对极乐净土的崇拜。当对造像的膜拜和审美接受过程中,原先的审美期待和审美经验变成了全新的奇妙的审美认知。以大雄宝殿造像为例,大雄宝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443.5m2,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佛殿之一。大殿正中佛坛上端坐着5尊金身佛像,佛像高为3.1m,莲花座高2.9m,佛身金装彩绘,衣着华丽,佛像造型面相丰圆,上额饱满,螺髻顶上有桃状宝珠。佛像背光装饰拔俗,纹络细腻繁缛,饰火焰纹,中间佛顶设金翅鸟(伽楼罗),这5尊佛像按照华严体系及僧人禅观需要而设,称作五方佛。整个大殿空间敞阔,佛像体型高健,场面华丽繁杂,带给审美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气势恢弘的心灵震撼。如果审美者有对其它佛殿及造像的审美经验的话,那么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5尊造像之华美所在。这些造像凝聚了创作者的高超技艺,从细节到整体,既有色彩和线条的流转,也有复杂的手势坐式。这时审美者的感知能力就决定了其对造像的理解水平,也许有的人走马观花,什么细节都没有注意到,也许有的人驻足停留看了又看不愿离开。因此,审美作为人的一种人们审辨美丑的精神活动,它受制于我们的大脑指挥,依赖于我们的感官能力和审美对象的特征,受制于我们的审美经验。在与审美对象的互动过程中,知其美成为进行下一步审美的必要条件。

二、华严寺造像审美之“爱其美”

人的一般心理活动通常包含着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审美心理也是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是人们审辨美丑的精神活动,也是人为了实现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作的自我调节活动。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过程更加活跃,更加强烈,并且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包容于其中。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类高于其它动物的重要部分。正因为这样,人类的生活才愈加丰富多彩,才能体验到人间百味。所谓审美情感,是指“审美主体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过去的体验进行了沉思、玩味、梳理和加工,从而净化和升华了的‘第二度情感’,它是一种既获得了鲜明形象的直观,又超越了私人功利的,纯净了的可供心灵享受的情愫。”[2]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以薄迦教藏殿合掌露齿菩萨为例,因为她空间上距离审美者较近,这种空间的接近感可以吸引我们的目光在其身上停留,同时我们感受到她与其它造像不同之处在于她一抹浅笑中微微露出的唇齿,这与之前看到所有的造像是完全不同的。这一显著的特征被感觉器官——眼睛捕获后,引起我们继续欣赏的兴趣。再仔细观察,她眉若弯月,鼻梁高挺,面形丰满,神态生动传神,体态秀美,曲线优美饱满,衣服线条流畅飘逸,着色沉稳和谐,手指纤细圆润,合掌微笑,婉丽动人。再回到她与众不同的面部表情,好像她在听经的过程中领略到了佛经的美妙而露出会心一笑,让观者也不由得身临其境,进入一种心物交融、情景相生的状态。置身于这样一个庄严的讲经说法的情境之中,合掌露齿菩萨那浅浅一笑,将审美者的视线和思索引入一个形而上的、超越的和审美感知的艺术思索之中,让人不禁对佛家的包容之心和谐之美的境界产生敬畏之情。工匠们正是以纤细的手法注入了细腻的个人情感,出自于这种细腻情感的润化,造像在不经意间呈现出某种圆润感,同时又获得了相当的情景感和实在感,使审美者在审美的过程中产生喜爱之情。发现其艺术意蕴并将自己的情感意绪融入,使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物象产生“共情”,形成“化景物为情思”,达到人与物的对应共感,共生共续。佛教造像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其本身所要表达的慈悲为怀、一心向善的审美意趣,唤起了对人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的思考。“只有用心灵和情感与佛教艺术的对象交流、感应和碰撞,才能真正令五和冥想艺术现象中的虚幻、怪诞与神奇妙处,才能阵中用自己的双手起开庄严隆重的佛教艺术大门,走进未来世界‘天人合一’、‘梵我如一’、‘万物同归于一’——一个真正自由自在的新境界”。[3]

三、华严寺造像审美之“品其美”

随着审美心理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审美者产生审美经验的积聚和沉淀,对审美情境的寻索和玩味,对审美理想的充实和提升,即人将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行为,以便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事物的价值特性。这个过程就是审美心理中的意志过程,其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正如我们欣赏了合掌露齿菩萨所营造出来的双手合十、静静聆听、露齿微笑这样一种亦动亦静的美态之后所产生的愉悦之情,我们不禁还会希望继续欣赏和品味其它造像的艺术之美,从而带给自己更多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因此,审美意志针对事物的品质特性以及每一品质特性对于人的价值进行开展。它虽然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尾声,但却直接关系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素养的优化。审美经验的积累和沉淀不仅丰富了固有的经验,也从新鲜的审美中获得了新鲜的体验,从而有助于此后的审美。对审美情境的寻索和玩味,则是对其中的深沉意蕴的反复思考,深入领悟,直至获得其关于社会人生的真谛而得到心灵的解放和情感的升华,进而充实和提高审美理想,同时也充实和提升人生理想。[4]审美者经过了对审美对象的认知和情感的升华,进而产生对同类艺术品甚至是其它相关艺术品爱美、追求美的内驱力,渗透于个人的其它心理形式中,启发灵智,养润德性,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也就提升了个人的品味。当我们再次驻足于华严寺造像前,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它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佛教文化内涵。

可以说,无论是华严寺佛教造像还是佛教雕塑艺术,它们的贡献显然也是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它们的弥漫效应而形成崇高健康的审美理想,其意义是深远的。在此审美实践中,审美者个体的体验、感知的能力、情感的灵动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等等,都会使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在身心和谐中获得愉悦,在因情悟理中实现包容乃大,众缘和合的佛家境界。

[1]张丽.大同华严寺辽代彩色泥塑赏析[J].文物世界,2009(4):64-69.

[2]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3]王建舜.云冈石窟艺术审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曾耀农.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3):5-8.

〔责任编辑 赵立人〕

Sculpture of Huayan Temple of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Mechanism

HU Ting-ting
(Research Center of Yungang Culture,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combined with specific artworks to study the aesthetic psychologicalmechanism and to reveal the work of art,has the importantmeaning for artistic creation and art appreciation.Sculpture of Huayan temple enjoys repu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y are the apotheosis of the art of the Liao dynasty in our country.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regression and Psychology to serve the society in the modern society,sculpture of Huayan temple for aesthetic psychologicalmechanism of analysis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nd nature problem of art aesthetic psychological.In other words,what kind of art works can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human progress with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sculpture of Huayan temple;aesthetic psychology;psychologicalmechanism

K879

A

2012-06-13

山西大同大学科研项目(2011K10)

胡婷婷(1984-),女,山西大同人,助教,研究方向:文化心理学。

·文学批评·

1674-0882(2012)04-0040-06

猜你喜欢

佛教情感心理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佛教艺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佛教艺术
心理感受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