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课堂问题化教学操作方略

2012-04-02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215411

地理教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气球情景创设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215411) 凌 锋

地理课堂问题化教学,要求教师创设具有地理学科特征的学习情景,精心设计类型丰富、令人深思的有效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实现问题的解决和方法的体验。为此,地理课堂问题化教学可以构建“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有效问题→组织学生活动”的基本模式。

一、创设问题情景

1.联系社会生活热点,创设问题情景

利用学生熟悉的、关心的社会生活热点话题,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楼间距”时,引入“购房”热点话题:去年6月,小明的父母在“阳光新村”购买了一套位于一楼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都被前排的楼房挡住了。小明的父母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请同学们帮小明的父母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些具体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景,启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增强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教师提出问题:寒暑假,太仓市昼夜长短有何不同?正午时影子长短又有何不同?由于学生亲身经历过寒暑假,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暑假,太仓市日出早、日落晚,白昼较长、黑夜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正午时影子较短,寒假正好相反。接着,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春秋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这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是因为自己联系日常生活分析归纳得出了地理规律。

3.利用图片影视资料,创设问题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影视等资料,创设问题情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有效而现实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印度”时,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将印度旱涝灾害的录像资料展示给学生。一方面,让学生看到了印度洪水泛滥,工厂、农田、道路和房屋被毁,工农业生产陷入瘫痪,灾民流离失所的景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又看到了印度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河流断流,农田颗粒无收,连饮水都有困难。录像资料直接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印度处于什么位置?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4.利用实验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景

地理实验操作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是实现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抓手。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利用充气气球、半盆热水和酒精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动手操作。第一步,将充气气球放在半盆热水中,取出后发现充气气球体积增大,放手后,可以看到膨胀的充气气球会向上漂起;第二步,将酒精涂擦于膨胀的充气气球上,过会儿发现充气气球体积缩小,放手后,可以看到萎缩的充气气球下沉。接着,创设实验操作问题情景:受热充气气球的空气没有增加,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受冷充气气球的空气没有减少,气球为什么会下沉?

5.利用古代诗词名句,创设问题情景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类史上的瑰宝,古诗词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利用古代诗词名句,创设问题情景,揭开古诗词神秘的面纱,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考。例如,利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创设“海拔与气温关系”的问题情景;利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创设“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的问题情景;利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创设“海陆间水循环”的问题情景。

二、提出有效问题

1.适“时”——提问时机的选择

上课开始时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过程时提问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话、互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开阔学生的思路;上课结束时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总结,甚至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让学生通过交流或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时,上课开始时提问:假设上,地球不自转且表面是一个物质均一的球面,全球性大气环流会怎样运动呢?上课过程时提问:实际上,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上课结束时提问:实际上,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且表面有海陆之分,它又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2.适“度”——提问难度的把握

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动脑筋就能随口回答,呈现的“热闹”是表面化的,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低级水平,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问题过于复杂,学生不敢答或不能答,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换句话说,教师浅显随意的提问,无法反映学生思维的深度;而超前、偏怪、深奥的提问,又会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因此,教师要尽量做到所提的问题都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体会到智力活动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时,可以结合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链:比较同一深度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大小差异;随着深度的变化地震波的波速也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什么;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在哪些深度发生突然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如何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

3.适“速”——提问节奏的控制

目前,课堂教学提问的“失控”状态非常普遍,如教师刚把问题公布出来,就立即叫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刚进入状态,教师便宣布讨论完毕,急着让学生汇报成果;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教师已匆忙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很显然,这种节奏的提问把学生鲜活的思想、灵动的个性和生动的体验全然压缩掉了,是为了教师的教学而提问,不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提问。如果要改变提问“超速”的困局,方法有四:一是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重复问题和催促学生回答,要有一定的停顿;二是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不要急于给出答案,经过其他同学补充后,进一步思考和完善自己的答案;三是讨论了稍难的问题后,应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转入后续的问题;四是在讨论重难点、疑点问题时,教师要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在需要情况下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适“量”——提问数量的设计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 如果提问过多,则呈现“满堂问”,易造成学生的疲劳、怯场或厌学;如果提问过少,则呈现“满堂灌”,易造成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或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某个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3个问题时,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的闪出10个问题时,相信学生当时就晕了。其实,评价提问成功与否,不是看提问的数量,而是看提问是否能唤起学生的思维,是否能让学生基于问题寻根索源。

三、组织学生活动

1.课堂辩论——发扬个性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将辩论引入课堂,让全体学生始终围绕辩题,自主运用相关知识来说明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形成正反两方,并通过正反两方内部讨论、交流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从而加深每个学生对辩题所含知识的理解。在辩论中,为了说服别人就需要运用事实和理论依据,必然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地去搜集资料,并加以分析、选择和整理,真正成为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学习“人口的空间变化”时,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为核心问题设计辩题:正方辩题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带来诸多积极的影响,应大力鼓励提倡”,反方辩题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应给予限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分别从正方和反方各选四位辩手,承担辩论的主要职责,将非辩手根据所持观点分为正反两方的“观众队”参加辩论。“观众”则可以通过“递纸条出主意”的形式为本方辩手提供帮助,也可以找出对方的错误,并向对方提问。教师则担任辩论赛的主持人,掌握辩论时间和节奏,组织辩论双方的发言。

2.探究学习——主动参与

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实验操作与观察、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从而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等高线”时,可以在实验室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制作模型并归纳使用的材料及方法。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始终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整理制作材料及方法如下:①山体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山体按照100米至500米的高程切割成六层,每层穿两个固定用的小孔。②木框——用木条制作成五个木框,呈长方形,每框内安上绷紧的透明塑料薄膜,每个塑料薄膜上绘不同高程的等高线。③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个立柱且标高程,在底板上开两个安置木柱的圆孔。④固定山体模型的木柱——两根,为圆柱体,长度略低于山体模型的高度。⑤安装——将山体模型的各层和薄膜木框,由下至上依次安置在底板上的相应位置。

3.角色扮演——体验学习

角色扮演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师组织下,要求学生按照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景分别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使学生能设身处地的去体验、去理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主题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期望自己的扮演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在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采用角色扮演来进行体验学习。活动分为三部分,活动一:如果你是太仓市环保局局长,怎样才能让太仓的天更蓝;活动二:如果你是太仓市交通局局长,怎样才能让太仓的交通更通畅;活动三:如果你是太仓市园林局局长,怎样才能让太仓成为园林城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分析了太仓在环保、交通和绿化方面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一些对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部分对策摘录如下:西气东输的管道经过太仓,应大量使用天然气,减少煤炭的使用量;小汽车增速太快,公共交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公交车辆和公交线路太少;道路容量严重不足,很多道路过于狭窄,急需拓宽)。

4.小组合作——团队配合

在组织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中,要善于引入小组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学习营造了活跃宽松的氛围,为学生语言情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小组学习中,每个参与者的智慧都被集体所共享,协同工作的价值得到体验,团队作风得到发扬,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协同意识与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能否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缺水问题”时,将班级学生分成八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两个合作学习小组选择相同的课题,每个课题组有2个题目可供自由选择。如“可行组”题目:研究沙特缺水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研究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缺水的有利条件。“技术组”题目:研究南极冰山的选择和冰山运输中的水体损耗;研究推动冰山运行的动力和运输设备。“运输组”题目:研究如何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制最佳运输路线和运输的最佳时间;研究沙特沿海海岸等深线图,确定到达的最佳港口,并阐述理由。“质询组”题目:研究解决方案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和产生的不良后果;研究评估三个课题组发言人的结论正确性。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一方面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合作学习小组间有了竞争,能激发合作小组成员间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最大化的获得合作学习成果。

总之,地理课堂通过问题化教学方式,不仅能促成学生学好地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气球情景创设
情景交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找气球
楼梯间 要小心
把美留在心里
气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