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理解,概念隐喻理论还是范畴包容模型?

2012-04-02唐世民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喻体范畴隐喻

唐世民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隐喻理解是一种典型的语言理解过程,探讨隐喻理解有助于认识人类一般的语言理解机制。因此得到认知科学包括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

综观隐喻研究,当代认知科学有三大理论正从不同侧面接近隐喻问题。第一是源自亚里士多德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实质上是隐性比较,理解是搜索被比较两概念的共同特性,以Gentner[2]、Gentner和Wolff[3]、Bowdle和Gentner[4]等人的结构映射模型为代表。第二是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思维的机制是概念系统之间的对应,即概念映射,隐喻是概念映射的体现,以Lakoff和Johnson[5]、Lakoff[6]、Gibbs[7]等为代表。第三是范畴包容理论,认为隐喻是把本体归于一个以喻体命名的上级范畴,并从上级范畴继承特性的过程,以Glucksberg和Keysar[8]、Glucksberg、McGlone和Manfredi[9]等的范畴包容模型为代表。这个模型的思想可以说是源自哲学家Black[10]的相互作用思想。唐世民综述了最近几年范畴包容理论和比较理论的最新发展[11]。

本文旨在讨论概念隐喻理论与范畴包容模型在隐喻理解问题上的相互竞争,以使读者能够了解隐喻研究的现状、当前存在的问题、双方的论证等等,使自己的隐喻研究跟上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沿。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隐喻研究的文章还在应用一些传统的理论,如认为隐喻理解是先导出字面意义,当判断字面意义不符合语境时,再导出非字面意义的理论,或者认为隐喻理解与字面理解是两个不同的过程的观点。其实,当代心理语言学的实证研究早已证明上述两个观点是不正确的[9]。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假定与证据

Lakoff和Johnson注意到,语言中许多隐喻表达式其实有相同的概念基础。英语中许多关于“爱”的表述都表明,人们是用旅途概念来理解和谈论爱情概念如例(1)。他们假设,这些不同的隐喻都来自同一个基本的概念隐喻,即“爱是旅途”[5]。汉语的表达式也支持这一理论,如例(2)。

(1)Look how far we′ve come.

It′s been a long,bumpy road.

We′re at a crossroads.

We may have to go separate ways.

(2)我们走到今天的地步,到底是谁的责任?

我们一路走得很坎坷。

爱的路上只有我和你。

我们只好分道扬镳了。

Lakoff等研究发现,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因此他们提出,隐喻本质上是思维的特性。他们指出:“虽然人的情感、抽象的概念和思维活动大部分可以直接体验,但这些概念本身都不能被充分理解,必须用其他的概念和经验去理解它们。”Lakoff等把这种“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的概念对应叫做概念隐喻。这种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之间的对应被认为是概念本身的结构。例如,例(3)中的句子使Lakoff和Johnson等认为,英语中有一个概念隐喻“理论是建筑物”,理论的概念结构是按照如例(4)表示的建筑物的结构组织的[5]。Lakoff 的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了众多隐喻表达式的系统性,把传统上看做是不相关的隐喻看成是同一个概念隐喻的不同表达形式。

(3) She constructed a theory to explain the incident.

That theory is on shaky ground.

(4)理论概念 建筑物概念

理论家 建筑者

理论的形成 建筑过程

思想 材料

假定 基础

修改 翻新

虽然语言中有很多隐喻体现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但是如果仔细研究Lakoff的假定与他们的证据,可以发现,两者并不是一定有必然的联系,这些证据不能直接得出抽象概念是由隐喻构成这一结论。确实,语言中存在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对应,但是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说,至少有三种可能。第一,在有人指出爱和旅途之间的对应后,人们能够认出并理解这种对应,但这种概念对应不是存在于长时记忆中。第二,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系统对应如爱人—旅行者,生活目标—目的地等是存在于长时记忆中的,在某些场合如判断隐喻之间的相似基础时,这种对应能被激活,在另一些场合不被激活。第三,这些对应存在于记忆中,是一种思维结构,且在任何场合都被激活,概念隐喻是隐喻理解的基础。可见,概念隐喻理论只是三种可能中的一种,仅仅凭语言中存在相关的隐喻句如例(1)、例(2)、例(3),我们无法判断哪种可能性正确。

心理语言学对语言理解的研究总要考查概念表征和处理过程两个方面。那么,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理解的处理过程是如何回答的呢?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对此没有深入研究,但是他们的观点是明确的:“隐喻系统在理解中总是被自动使用,不需努力或意识。”[6]在心理语言学界,Gibbs把概念隐喻理论发展为一个隐喻理解模型,认为概念隐喻是隐喻表达式的基础,在隐喻的理解中被自动调用,不同隐喻的理解都是激活相关的概念对应[7][12]。

可见,概念隐喻被认为不仅是一种表征,而且是一种加工机制,概念对应在理解隐喻时起作用,“这种概念映射许可我们用源域的语言和推理方式去理解目标域的概念”[6]208。Gibbs,Nayak和Gibbs提出,我们对隐喻的理解是一个辨认过程,即我们通过认出隐喻背后的概念映射来理解隐喻。“同样的概念结构被调用来理解不同的隐喻,因而,各个不同的隐喻其实只是表达了稍微不同的蓄涵意义。”[12][13]例如,人们理解例(5)时,是通过认出它体现的概念隐喻“爱是旅途”来进行的。通过使用这个概念隐喻涉及的概念映射,如爱人—旅行者,关系—旅行工具,令人激动—过山车的高速,积极的情感—向上飞奔,负面的情感—向下运动等,读者能够得出这隐喻的意思是“这场婚姻是情感上不稳定的”。同样的概念映射也被调用来理解例(6)中的隐喻。

(5)Our love is a roller coaster ride.

(6)Our relationship has hit a dead end.

Our relationship is at a crossroads.

Love is a two-way street.

隐喻理解过程调用概念映射的证据主要有下文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Nayak和Gibbs[13]让被试判断隐喻性习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合适性。被试被呈现下文两个版本的短文,然后被要求判断a或b哪个习语更合适。

(7)版本1

Pat Turner is a man of action who always reaches his goal.He can really get the ball rolling when things get difficult.Just last week he began procedures to set a new bill in motion.He mobilized all the resources at his disposal.He got the government to move quickly on the issues he was raising.A decision was reached within 48 hours to pass the bill.As usual Pat has sailed on troubled waters and as always he …

a.has come through.

b.is on cloud nine.

(8)版本2

Pat Turner is a man who likes a challenge.He is ready to surmount the greatest difficulties.Just last week he began procedures to put up a new reso-lution.He had to climb his way over the opposition.He got the government to think highly of the issues he was raising.It was an uphill battle but finally the resolution was reached.As usual Pat has set his mind on high goals and now he …

a.has come through.

b.is on cloud nine.

Nayak和Gibbs认为,由于has come through 和is on cloud nine分别体现了英语中两个概念隐喻SUCCESS IS A COMPLETED JOURNEY和SUCCESS IS UP。在版本1情况下,被试应该判断a比b更合适,因为该版本体现的是第一个概念隐喻。在版本2情况下,被试应该判断b比a更合适,因为第二个版本体现的是第二个概念隐喻。实验结果符合这个预测。Nayak和Gibbs把这些实验结果解释为概念隐喻在隐喻理解中起作用[13]。

第二个实验。Gibbs让被试描述他们对例(9)产生的心理形象。结果发现,大部分人的描述是:夫妻坐或站在一个大冰箱里,他们很不幸福,又不能出来。Gibbs认为,这个隐喻在不同被试中产生一致的形象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概念隐喻“关系是容器”的限制[7]。这个概念映射也在理解例(10)时起作用。

(9)Some marriages are iceboxes.

(10)We′re trapped in our relationship.

We needed more space in our marriage.

I got out of that affair.

但是不同被试对例(11)的心理形象却很不一致。Gibbs认为,这是由于这句话不是由长时记忆中的概念隐喻产生的。Gibbs 的结论是,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使用了从长时记忆中调出的概念隐喻[7]。

(11)Some marriages lack affection.

但是仔细研究Gibbs的证据,我们发现,这些证据只是间接证据,并不能直接证明概念映射在隐喻理解中被调用。首先,让被试判断哪个习语在上下文中更合适,反映的不是在线理解过程,而是理解后的判断过程,因而不能据此认为,概念映射在理解的当时被调用了。

第二,这些证据甚至可能与概念映射没有关系。被试对隐喻合适性的判断可能是由于语义启动作用,而不是因为短文的概念隐喻和习语的概念隐喻一致。即使长时记忆中没有概念隐喻“成功是完成的旅途”,文中的词汇如set … in motion,mobilized,move quickly,sailed on waters 与come through之间的联系远超过与is on cloud nine的联系,所以,语义启动也能促使被试判断has come through更合适。

第三,问被试隐喻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不是在检测理解的过程,如果被试根本不理解这隐喻,就不会产生什么形象。只有在理解隐喻之后,人们才能产生一定的形象。所以,这些证据没有直接证明,概念隐喻在理解中确实被调用了,只是证明,被试在理解之后经过思考,能够意识到这些隐喻与概念隐喻之间的紧密关系。

二、范畴包容模型的假定与证据

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理解的解释与另一个重要的隐喻理解模型——范畴包容模型形成鲜明的对照。根据范畴包容模型,X is a Y形式的隐喻,如例(12)、例(13)是按句子表面形式理解的。隐喻是一个范畴归类断言,隐喻本体X被归于一个以喻体Y命名的临时上级范畴[8][9]。隐喻例(13)是把婚姻归于一个以过山车命名的上级范畴“令人激动,甚至可怕的状况”。这个上级范畴的特性就被赋予本体,隐喻释义为,“我们的婚姻既令人激动,又动荡得可怕”。

(12)My lawyer is a shark.

(13)Our marriage is a roller coaster ride.

Glucksberg等认为,这个上级范畴被称作过山车是因为它没有一个现成的词汇化的名称。在隐喻中,从喻体抽象出的特性构成一个临时上级范畴,由于没有名字,这个上级范畴就用它的典型成员(这里过山车是上级范畴“动荡、令人激动”的典型成员)的名字命名。喻体是这个上级范畴的典型成员,因而被用来命名该上级范畴。隐喻是一个归类的过程,本体被归于这个上级范畴[9]。在例(12)中,鲨鱼的本质特征如进攻性强、凶狠就形成一个上级范畴“进攻性强的生物”。隐喻把“我的律师”归于这个范畴,该范畴的特性就赋予本体“我的律师”,得出隐喻意义“我的律师是咄咄逼人的”。

范畴包含模型还认为,喻体概念是双重所指。鲨鱼可以指海洋中的动物,但在隐喻中鲨鱼可以指“凶猛、残忍”特性。同样,狐狸可以指一种动物,但在“这家伙是一只老狐狸”中是指“狡猾”。“我的律师”不能是海里鲨鱼这个范畴的成员,但可以是上级范畴“进攻性强的生物”的成员。“这家伙”不能是本义狐狸的成员,但可以是上级范畴“狡猾”的成员。

McGlone和Manfredi用启动实验来检验范畴包容模型的预测。根据范畴包容模型,喻体指抽象的上级范畴。所以,在理解隐喻之前,如果把听者的注意力引向喻体的字面意义,将阻止听者建立临时的抽象范畴,从而将阻碍理解。而根据Gibbs的概念隐喻理解模型,隐喻理解是从长时记忆中调出概念映射,本体和喻体都是指各自的字面所指。所以,如果把听者的注意力引向喻体的字面意义,不但不会阻碍理解,相反,会加速理解,因为这会提前提取喻体的特性。McGlone和Manfredi对这两个理论的不同预测进行了实验研究,被试阅读目标隐喻如My lawyer is a shark之前,被呈现三种启动类型:(一)控制句,如“Some tables are made of wood”;(二)本体不相关特性,如“Some lawyers are married”;(三)喻体不相关特性,如“Sharks can swim”。实验结果显示,当启动项是喻体不相关特性时,比启动项是本体不相关特性时,被试理解隐喻的时间会显著增加。可见,把被试的注意力引到喻体的字面所指,确实妨碍了隐喻的理解。实验结果支持范畴包容模型[14]。

由于启动实验是对隐喻理解过程本身的探测,证据与结论之间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所以,McGlone和Manfredi的实验结果是对范畴包容模型的有力支持。Glucksberg等人的其他实验结果也与范畴包容模型的预测一致[15],这使该模型正在成为心理语言学解释隐喻理解的主要模型。甚至最重要的比较模型——结构映射模型的倡导者Bowdle和Gentner也在向范畴包容模型靠拢,他们的实验表明,隐喻在使用一段时间成为习俗化隐喻后,是按照范畴包含模型的特性赋予机制被理解的[4]。Chiappe和Chiappe[16]的研究推进了范畴包容模型的发展。

三、结语

概念隐喻能够解释许多不同的隐喻表达式,McGlone和Manfredi[14]的启动实验却不支持它们在理解中起作用。那么,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中的作用又是怎样的?概念隐喻何时,又是怎样被调用的?从目前的实验证据来看,Gibbs[7]概念隐喻理解模型的证据是,被试对隐喻性习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合适性判断和对隐喻的心理形象,是间接证据。范畴包容模型的证据是,探测理解过程的启动实验和被试对隐喻的释义,是直接证据。实证研究表明,范畴包容模型更好地反映了隐喻理解的过程。

我们认为,这两个理论实际上反映了隐喻涉及的不同侧面。概念隐喻理论反映的是隐喻的解释方面。范畴包容模型反映的是隐喻的理解过程。

Nayak和Gibbs[13]实验表明,被试调用了概念隐喻来对隐喻表达式的合适性做出判断,这表明概念隐喻是在隐喻被理解之后才能被认出。就是说,概念隐喻是在隐喻被理解之后的推理过程中被调用的。人们能够认出概念隐喻与隐喻之间的相关性,并不代表概念隐喻是隐喻理解或隐喻释义的基础,因为两个因素相关,并不意味着存在因果关系。例如在研究犯罪现象时,我们会发现,大城市里警察数量很多,犯罪率也很高。小城镇里警察数量很少,犯罪率也低。所以,警察的数量与犯罪率的高低正相关。但是,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警察多导致了犯罪现象。同样,我们能认出概念隐喻与隐喻表达式之间的相关,并不意味着概念隐喻产生隐喻表达式的意义,或概念隐喻在隐喻理解中起作用。Gibbs的结论是建立在概念隐喻与隐喻的系统性之间的相关上面,因为这两者相关,就认为概念隐喻是隐喻理解的基础,这一结论的得出是没有保障的。

但是另一方面,概念隐喻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隐喻表达式围绕一个相关的主题,显示出系统性。概念隐喻理论因而是一个隐喻解释理论,不同隐喻之间相关的基础是概念隐喻。它能够解释为什么语言中存在系统性的隐喻。我们认为,概念隐喻如“爱是旅途”与隐喻表达式的关系类似于上下级范畴的关系,如鸟是企鹅的上级范畴,鸟能解释企鹅、麻雀等下级范畴的共同特性。但是,这种上下级关系,不意味着在理解下级范畴时一定需要激活上级范畴。例如,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理解企鹅时不需要通过激活鸟的范畴,即人们不是一定通过调用鸟的范畴来理解企鹅范畴。

Glucksberg等人的范畴包容模型是一个隐喻理解模型,它较好地反映了隐喻理解的过程,隐喻是一个范畴归类,是一种范畴化过程。隐喻理解是把喻体的抽象特性赋予本体的过程。所以,概念隐喻理论和范畴包容模型反映了隐喻涉及的知识和过程的不同方面。要达到对隐喻理解整个过程的统一解释,范畴包容模型还需要解释概念隐喻在隐喻理解中的具体作用。而概念隐喻理论则需要查明概念隐喻究竟在何种条件下、如何在隐喻理解涉及的过程中起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小虎,郑树堂.抑制机制与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7(4): 283-288.

[2]Gentner D.Structure-map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 [J].Cognitive Science,1983(7): 155-170.

[3]Gentner D, Wolff P.Alignment in the Processing of Metaphor [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7 (37): 331-355.

[4]Bowdle B F,Gentner D.The Career of Metaphor [J].Psychological Review,2005(112): 193-216.

[5]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M]//Ortony A.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02-251.

[7]Gibbs R W.Categorization and Metaphor Understanding [J].Psychological Review,1992 (99): 572-577.

[8]Glucksberg S,Keysar B.Understanding Metaphoric Comparisons: Beyond Similarity [J].Psychological Review,1990 (97): 3-18.

[9]Glucksberg S,McGlone M S,Manfredi D A.Property Attribution in Metaphor Comprehension [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7 (36): 50-67.

[10]Black M.Models and Metaphors [M].Ithaca,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25-47.

[11]唐世民.隐喻理解的特征赋予模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22 (9): 9-13.

[12]Gibbs R W.The Poetics of Mind: Figurative Thought,Language,and Understand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3]Nayak N P,Gibbs R W.Conceptual Knowledg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Idioms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90 (119): 315-330.

[14]McGlone M S,Manfredi D A.Topic-vehicle Interaction in Meta-phor Comprehension [J].Memory and Cognition,2001,29(8): 1209-1219.

[15]Glucksberg S,Haught G.Can Florida Become Like the Next Florida? When Metaphoric Comparisons Fail[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 (17):935-938.

[16]Chiappe D L,P Chiappe.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in Metaphor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 [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7(56): 172-188.

猜你喜欢

喻体范畴隐喻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