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毓祺抗清事迹疏证
——兼论“柳如是犒师”说

2012-04-02方良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钱谦益江阴

方良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黄毓祺抗清事迹疏证
——兼论“柳如是犒师”说

方良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通过梳理,理清楚忠贞人士黄毓祺的抗清行迹,澄清其初次起义地、再次起义时间、被捕原因、策动钱谦益抗清等抗清事迹史实。

黄毓祺;抗清;再次起义;钱谦益;柳如是

黄毓祺(1589-1649①牧云《嬾斋别集》记载:黄毓祺卒于己丑岁春莫[17]230;《光绪江阴县志》卷十六“人物忠义”记载:“时年六十有一。”[4]467),字介子,明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人,忠贞义士,抗清事败身俘,捐躯殉节,其事迹为后世广泛流传。只是各种清史材料记录不尽一致,要传播其真实事迹,尚需甄别,选其可信内容,弃其可疑内容。

一、初次起义地

写作于清初的《鹿樵纪闻》云:“贡生黄毓祺者,好学有盛名,尤精释氏学,与门人徐趋举兵行塘,与城中相应。”[1]592附录于黄毓祺《大愚集》的《寰镜庐野乘》亦云:“明黄毓祺,字介兹,江阴人,贡生,与弟毓礽好学有威名,其门人徐趋,字佩玉,亦以气节著闻。江阴城守,乃共起兵行塘以应。”[2]661“举兵行塘”说,分别为《南疆逸史》、《明史》、《小腆纪年附考》、《爝火录》等多种清史材料所采纳。在江阴地名中找不到“行塘”。此“行塘”或许与“行堂”(即居士宅所)谐音,而误作“行塘”。

黄毓祺本是江阴城内富人家。据《江上孤忠录》引述《甲乙事实》:黄毓祺家居江阴东城内,“今万佛林,是黄所建。其园故址也”。[3]389《光绪江阴县志》云:“萃涣园,在花园巷。明黄道所构。道承父銮志,慷慨好义。孙毓祺、毓礽俱以文艺名。所居引水凿池,亭馆错列,以延四方名士。……鼎革后,园废,基存。毓祺舍为万佛林。今入火神庙。”[4]630该志描述萃涣园的所在位置是:“(县城)大街之东有高巷、花园巷等。高巷之东曰火神庙巷。”[4]92黄毓祺与其门人徐趋、客邓大林等举兵“行堂”,呼应城内各股义师,十分顺当。其聚义地,后舍为佛寺,传者将“行堂”讹作“行塘”,很有可能。

另一部写作于清初的《雪交亭正气录》云:“(黃毓祺)欲倡义起兵,或危之;公慨然曰:‘吾不忍世界子女受此惨祸;虽毒及家门,不恤也。’遂同徐公趋聚义于竹堂。”[5]84“聚义竹堂”,可备一说。此“竹堂”,可能与“行堂”形近而误传。

还有一种推测。《光绪江阴县志》记:古地名“筑塘”市,与现有“祝塘镇”,是一地异名。此“竹堂”,可能与“筑塘”(即“祝塘”)谐音而写错。“行塘”为“竹堂”之讹,“竹堂”又为“筑塘”(即“祝塘”)之讹,未免拐弯多了。再考虑到祝塘镇在“县东南五十里”[4]94,黄毓祺仅是乡绅,要到祝塘去发动起义,势力难以到达。因而怀疑此推测可能性不大。《明季南略》记载:江阴城起义于乙酉岁闰六月初一日,“旧典史阎应元善捕盗,见林令(之骥)归,挈家出城,寓祝塘。(闰)六月十五日,典史陈明遇遣邑人迎入城为主,……祝塘少年六百送应元入城”。[6]245由此可判断,黄毓祺于祝塘首义可能性极小。

二、逃出江阴城

对于黄毓祺逃出江阴围城,各种材料记载一致;但对黄毓祺出逃方式的表述则不同。有的记载黄毓祺乘乱逃出,如《江上孤忠录》云:“贡生黄毓祺于八月廿一,溷于逃人内,出城。”[3]389有的只记结果,不及过程,如《鹿樵纪闻》:“及城破,两人逸去。”[1]592(按:此两人指黄毓祺与其门人徐趋。)

《忠义录》则记黄毓祺在城破之前,承担求援使命,夜缒出城,所谓“清师日至,毓祺夜缒下请救,镇南伯勿听。会城陷,清帅名捕毓祺。久之,乃解”。[7]583此说不可信。此时“镇南伯”应指明总兵黄蜚。据《南疆绎史》记载,黄蜚于乙酉岁四月,因率兵阻挡左良玉部东进,受封“镇南伯”。[8]385当江阴城守之际,黄蜚与另一位明将吴之葵率部游弋于苏松地区(先是吴江,后在泖河)。黄蜚有可能成为围城义师的求援对象。问题是求援者是谁?

据其他材料记载,出城求援的不是黄毓祺,而另有他人。据《甲乙事案》,求援者是程璧。“闰六月初一日,(江阴起义)……以徽商邵康公娴武事,共推毂为将,邵亦招兵自卫。……徽商程璧入城,尽倾所有与(陈)明遇充饷,而自往黄蜚、吴志葵处求援。黄、吴不应,程遂祝发为僧。”[9]567《江上孤忠录》亦云:“上舍程璧于劝输时,捐三万五千金为倡。外作招降书射城,许璧知县事。璧作不降书拒之。且请自往,借援于田仰,及总兵吴志葵。”[3]376又云:“(城破多死难者,)程璧先以请兵出为僧。”[3]389

又据《甲乙事案》记载,吴志葵、黄蜚兵聚松江泖河。当年七月十一日,清兵“袭吴志葵、黄蜚于泖河,俱擒以归”。[9]566《忠义录》云“清师日至”之时,黄毓祺去向“镇南伯”求援,恐怕此时吴、黄俩人已经被俘。所以,《忠义录》记载只是采自传闻,并不确切,存疑。

三、再次起义时间

黄毓祺、徐趋在江阴城破之后,又一次组织发动起义,多种材料有记载,但时间表述不尽一致。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如今的中学生大都有着较差的独立性,因此不管是在个人卫生方面还是在学习中的集体卫生方面都做得不到位,这样的坏习惯也为传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其次现阶段的中学生有较强的懒惰性,不注重身体的锻炼,也使得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很容易被疾病感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加强学生对于疾病的防范意识。

有的记作“丙戌冬”(1646年冬)。《鹿樵纪闻》云:“丙戌冬,侦江阴无备,率壮土十四人袭之,不克,(徐)趋死;(黄)毓祺遁避江北,其子大湛、大洪被收。”[1]592《南忠纪》云:“黄毓祺,字介子,江阴人。……于丙戌冬十一月集兵,期一夕袭取江阴、武进、无锡三城。不克。”[10]131《南疆逸史》云:“江阴破,毓祺亡命淮南,趋与其党栖山中。明年冬,率王春等十四人袭江阴。十四人俱死。趋被获,……丁亥正月八日,杀之。”[8]257此数则材料一致记载再次起义的时间在“丙戌冬”。

有的记作“丙戌秋”。《忠义录》载:“毓祺浮湛江海,专结客,图起兵恢复。……诸假号慕其名,请受约束,期以丙戌九月,三吴并起内外。事泄,毓祺门人徐趋,遂率众攻江阴,败。”[7]584《江上孤忠录》重订者引《甲乙事实》云:“后,(黄)介子欲恢复江阴,约众八月十五半夜杀入兵备道署。因黄昏放铳太早。兵备道陈服远赏月未卧,纠兵杀出。”[3]389《爝火录》云:“(八月)十八日庚寅。黄毓祺、徐趋侦江阴无备,率壮士十四人袭之。不克,趋被执,毓祺复逸去,避江北。”[11]707此数则所说“丙戌秋”再次起义,是有问题的。

根据清政府档案材料记载,黄、徐于丙戌岁十一月发动第二次起义。《江南招抚洪承畴题本》云:“(顺治)叁年十一月十一日夜,贼众隐迹梯城入内。比时,巡守职分皆该杨宇。因而杨宇亲自血战,贼即奔溃。当获为首徐佩玉等。库狱居民安然无恙。随该前任知县刘景绰与都司杨宇等备由申报。”[12]128可证《鹿樵纪闻》与《南忠纪》记录可靠。《忠义录》虽属清早期材料,却未必样样写实,所记事项可商榷。

四、被捕地点、罪名与被告发诱因

多种材料记载黄毓祺被捕地点在淮南江北(有云:通州;或为泰州)。《明季南略》云:“事败,变姓名逋于淮南,为人首发,捕至金陵戮死。”[6]251《南忠纪》云:“毓祺往扬州,设绛帐于诸富商家。戊子被执于泰州。”[10]131官方缉捕黄毓祺后,将此案定性为“敕印”案(即秘密设立南明官署问题)。《鹿樵纪闻》云:“毓祺遁避江北,其子大湛、大洪被收;兄弟方争死,而毓祺以‘敕印’事发,逮系江宁狱。”[1]592《清史列传钱谦益传》云:“五年四月,凤阳巡抚陈之龙擒江阴黄毓祺于通州法宝寺,搜出伪总督印及悖逆诗词。”[13]6557

黄毓祺被人告发而被捕,告发诱因与金钱有关。《寰镜庐野乘》云:“毓祺伪为卜者,与常熟武举许彦远游通州,……将起义,遣江阴徐摩书晓(钱)谦益提银五千,用巡抚印钤之。谦益心知事不密,必败,遂却之。特空箱返。摩之友人徽州洪淳一谓摩返必挟重赀,奇之,可得厚利。遂诣营告变。毓祺遂与牵连□□□就江宁狱。”[2]661《明季南略》采纳通州王园夫口述:“毓祺将起义,遣徐摩往常熟钱谦益处提银五千,用巡抚印。摩又与徽州江某善,江嗜贿而食利,素与清兵往还,窥知毓祺事,谓徐摩返必挟重赀,发之可得厚利。及摩至常熟,钱谦益心知事不密,必败,遂却之。摩持空函还。江某诣营告变,遂执毓祺及薛生一门,解于南京部院,悉杀之。”[6]251告发人洪某(或江某)谋财害人,交待清楚,情节可信。

另有一些材料,涉及被人告发的其他原因。《南疆逸史》记:“戊子,毓祺在泰州,寄书其所善江纯一者,用故时官印识之,而为纯一之客所得。纯一惧祸,遂告变。毓祺见执入江宁狱。”[8]258此言“江纯一”因“惧祸”告发。《忠义录》记:“毓祺亡命,变姓名,着道士冠,历名山,托言求仙;或衣敝补为不洁,乞食市路,所在輒阴结客。如皋薛继周慕其名,遣子以信迎,舍养之。以信亦学生。毓祺客素怨继周,告言清帅,捕致按察使夏一鹗,极刑治。”[7]584此言告发者因积怨报复而告发。这些记载各有传闻渠道,可置疑信之间。

五、策动钱谦益反清

黄毓祺被捕前之行迹,有一点值得注意,即策动钱谦益参与反清活动。有的记载,黄毓祺策动钱谦益反清,遭到钱谦益巧妙应对,如前述《寰镜庐野乘》与《明季南略》。《雪交亭正气录》云:“公间行之淮安,淮人薛继周留之。千三者,博徒也;素与公交。……公素与钱谦益厚,谦益虽降清家居,公知其心尚可与言,欲乞以饷,为书往。三往至,谦益谬为恭敬,延之密室,厚款三;私作书,言三不可信状。次日,谬为答书,许以期至;实乘间易以诈书矣。三归,公览毕,即火其书;及期,而饷不至。三频询公,公屡卻以他辞;三乃以公背己,遂首之清。”[5]85此数则材料皆称黄毓祺用南明巡抚印,派人到常熟向钱谦益要求资助,遭到回绝;但钱谦益并没有告发这种反政府行为,构成包庇罪,即《清史稿》云“谦益坐与交通”。[14]10125

《清史列传钱谦益传》云:“(凤阳巡抚陈之龙)以谦益曾留黄毓祺宿其家,且许助资招兵入奏。”[13]6557陈之龙奏折与《甲乙史》、《寰镜庐野乘》记载相比,钱谦益多出“曾留宿”与“许助资”的行为,构成直接参与抵抗活动的罪名。陈之龙未查实情节就上报邀功领赏可能性较大。

首先,分析钱谦益当时心理状态。他与清政府消极合作心思有余,而参与武装抵抗清政府活动愿望不足。清军下江南之际,王铎、钱谦益等人率十余万部众投降清军,表明其缺乏抵抗清政府勇气。降清后,他在北京短暂任职,主动告病辞职归里,表明其缺乏服务清政府之热情。随后,他有过一次短暂被捕(时间是丁亥岁3月底),被押往北京刑部审查。审查结果是(当年5月)无罪释放,仍然保留在籍朝廷大臣的身份。清总督马国柱上疏北京语:“谦益以内院大臣归老山林。”[13]6557表明其能够享有清政府某些利益,缺乏与清政府决裂的动力。《清史列传钱谦益传》云:“谦益至江宁诉辩,前此供职内院,邀沐恩荣,图报不遑”[13]6557;或《寰镜庐野乘》云“钱谦益以答书左袒□□(疑是‘胡虏’两字)得免”,[2]661皆可信。

其次,分析当时江南局势。政坛老手钱谦益明了江南武装抵抗活动的结局,只能为此做出有限的同情姿态,但不可能为此付出重大代价。

清初苏南地区的反清武装,除江阴城守之役具备相当的抵抗能力,其他地方武装抵抗活动几同儿戏,骤起骤灭。如黄毓祺在苏南武装抗清活动已经沉寂的情况下,无视寡不敌众的军事形势,再次举帜起义,斗志固坚,行事固勇,其效甚微。钱谦益工于心计,“心知事不密,必败,遂却之”,顺理成章。“许助资,”并无实据,“曾留宿”,即使有,也可解释成旧友相待之礼。本来,钱、黄结识于明季,年龄相仿,同好佛经翻译与宣传;但因社会地位有天壤之别,所以在讲究身份的晚明,两人关系并不密切。

钱谦益自记: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天童密云禅师殁后,黄毓祺“裁书介天童上座某属余为塔铭”。但是,钱谦益没有响应,直到清顺治戊戌岁(1658年),应天童传人木陈和尚的恳请,才写出密云禅师塔铭。[16]1260钱谦益所说“天童上座某”,隐去其名,从密云禅师逝世之后黄毓祺与天童僧人交往情况看,这个“天童上座某”很可能是僧通门(即牧云禅师)。牧云《懒斋别集》有《寄石幢禅师》,云:“未几扶坛(从天台)归天童,诸事纷纷,接与南兄翰,知驻锡江上,与黄介老为法喜游。慰慰。闻介老欲与老人作行状,乃山中所望也。”[17]153可知黄毓祺乐意参与悼念密云禅师。牧云在崇祯晚期与黄毓祺有多次直接交往,留存多篇来往书信与赠答诗作。黄毓祺殉难前,“手书一扇,嘱门人邓生者相寄至(牧云)”。牧云作《悼黄介老》八首纪念之[17]230,可见两人亲密关系。牧云与钱谦益同邑,关系良好,充当钱谦益与黄毓祺中介,恰当。

再者,分析钱谦益利益诉求。他还在向清政府努力寻求新的利益源,看不出他有反抗清政府的必要性。钱谦益归里当年,江南秋闱一试,常熟一邑有八人中举,其中有钱谦益嗣子钱孙爱(又名孺饴)、族孙钱裔僖、族曾孙钱召。[18]256常熟八名新举人,尤其是钱氏三子弟得益于钱谦益不谓不多。

据上,陈之龙所言“留宿”、“许资”事,可疑不可信。清江南总督马国柱断案语云:“谦益以内院大臣归老山林。子侄三人新列科目,必不丧心负恩。”[13]6557

六、联络舟山海师

黄毓祺被捕前之行迹,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联络舟山海师。《忠义录》记载:“(再次起义)败。毓祺乞兵舟山,入江,飓风作,舟覆,溺水者甚多。毓祺坠水,勇士石政负毓祺乱流五里,始及岸。”[7]584此记黄毓祺有过“乞兵舟山”举动。“入江”的解释有歧义。一种可能是在江面上,未及海面就遭致飓风,舟覆,人溺。此解说明“乞兵舟山”并未成功;另一种可能是在返程路上,由海入江,遭飓风。此解说明“乞兵舟山”固然没有成功,但黄毓祺有过领引“海师”进发长江的事情。

此事无旁证,仅于《山阳录》得到一点呼应。“(黄毓祺)杜康桥下,岂无痛饮之人。黄歇冢前,时有悲秋之客。盖故园流浪者又十余年。北走淮,南走海。流离琐尾而卒以死。”[19]616只是此“南走海”,未必可以佐证黄毓祺联络海上义师。

《明季南略》引通州王园夫口述:“(黄毓祺避居江北,)凡游击参将自海上来见者,外虽满服,及入谒,俱青衣垂手。”[6]253仅记载黄毓祺是在淮南江北与海上义师沟通、对方来谒者多人次的情况,并没有说“兵发舟山”的情况。大量的清初浙江地区的抗清材料,也找不到黄毓祺发兵舟山的记录。僧通门《嬾斋别集》有《与黄介子居士》书信,写于丙戌岁盛夏,内中云:“自禾过吴,道路难行。苦未得澄江一泛。适体白从雪窦归探母,草数字附候统□详示,以慰驰想。”[17]157此透露当时黄毓祺尚逗留江阴(别称澄江)。又有《悼黄介老》诗八首,写于己丑岁(1649年)初秋,有诗句:“百劫肝肠藏碧血,三年流寓隔沧波。”[17]230其中“三年流寓”,只说流离颠沛,并不能产生乞兵舟山的联想。所以《忠义录》所说的“乞兵舟山”事,当作未遂事件,比较合适。

祝纯嘏所纂《孤忠后录》增补《忠义录》,问题更大。其云:“守城之役,(黄毓祺)与友人参将张宿、上舍程璧等,歃血固盟,协力拒守。至八月城破,毓祺潜渡海,谋请兵于镇南伯。有僧浪仙,泄其事于武弁王珑,珑以邑人杀其家口,衔恨刺骨。嗾官兵火搜。毓祺赖先出,得免。”[20]393此将“潜渡海”时间放在再次起义之前,与诸家记载不同,可疑不可信;其云“乞兵”对象是“镇南伯”,可能性微乎其微。清初,被南明诸王封作“镇南伯”的有郑斌与黄蜚两人。从时间看,假如黄毓祺“潜渡海”在江阴城破(乙酉岁八月)之时,郑斌(闽帅郑彩之弟)受封为镇南伯至少在一年之后。[21]96黄蜚受封虽早,但于江阴城破之前已经被清军俘虏,也不可能成为“乞兵”对象。

《孤忠后录》又云:“(顺治四年丁亥)正月,毓祺纠合师徒,自舟山进发。常熟钱谦益,命其妻艳妓柳如是,至海上犒师。适飓风大作,海艘多飘没。毓祺溺于海,赖勇士石负之,始得登岸。”[20]394其中三个细节存在问题:

一是“纠合师徒”,与上述多种材料记载黄毓祺“再次起义”失败后孤身潜逃的情况不合。

二是更改《忠义录》“溺于江”为“溺于海”,“舟覆”增写成“海艘多飘没”。

三是“常熟钱谦益,命其妻艳妓柳如是,至海上犒师”更有问题。据《侯岐曾日记》,“柳如是海上犒师说”更可疑。该《日记》从丁亥岁元月十四日到同年二月十七日,有五次记载与常熟方面人士往来,没有记录海师入江之事。[15]593-637但“丁亥岁四月廿九日”条记载:“我舟师阁浅福山,五百人俱被获,尽歼之跨塘桥,陈尸数亩。天果醉耶梦耶?”[15]637此记沈廷扬水师进入长江之事,另可见清初多种材料。《南疆逸史》云:“丁亥四月,沈廷扬(崇明人)率总兵蔡聪等六百余人,从舟山抵常熟福山。十四日抵荒苑,夜分飓风发,舟胶于沙,遂见执。……皆死之。无一降者。”[8]101疑祝纯嘏将沈廷扬所做事安放在黄毓祺身上。该《日记》于丙戌岁十一月十一日、十四日、丁亥岁四月初四日三处记载中,皆指出钱谦益居住在苏州的行踪。[15]593-637

其他材料亦有呼应。钱谦益《答邑友》简云:“不佞犬羊贱质,狗马余生。项领计穷,不免谋生于稻雁;首丘心切,敢云托兴于蓴鲈。即次吴门,类贾胡之留滞;僦居皋庑,忽岁籥之洊更。”[22]385“首丘心切”,透露本简写于钱氏从清京南归之时;“即次吴门”,表明住所。曹溶《跋绛云楼书目》记:“丁亥,予携家寓阊门。宗伯先在拙政园。”[23]710时间地点交待清楚。严熊《和冯定远吊马湘兰墓四绝句》诗,题记:“墓在虎山桥,或云在金陵。”自注:“丁叟继之丁亥(1647年)春,曾同牧公访(马)湘兰墓。”[24]60回顾当年丁继之与钱牧斋访苏州虎山桥马墓事(有诗句“虎山桥畔青青冢”)。这些关于钱谦益(柳如是随从)居住苏州的记录,有助于理解“柳如是海上犒师说”的不可靠性。

前述《忠义录》“乞兵舟山”成行与否,都是问题;《孤忠后录》,增写三个有问题的细节,更不可信。《孤忠后录》作者生年不详,《光绪江阴县志》记:“祝纯嘏字岵斯,诸生,父早卒,孝事其母,性好编纂,江邑掌故尤多所订正,尝蒐辑鼎革时殉义姓氏事实,录为一编。……既殁,逾年,学使朱方增为文表其墓。”[4]526该志记朱方增于嘉庆八年任学使。[4]72故可推断祝纯嘏卒于嘉庆初年。祝纯嘏卒年距“鼎革时殉义姓氏”百余年,所纂《孤忠后录》不录所引前人著述名称,所增细节更不知依据何在?虽不能断定《孤忠后录》作者捕风捉影,编造历史,贻误后人,但将此类材料当作“足以征信”的铁证,非学人读书应取之慎重态度。清初文秉著《甲乙事案小叙》云:“窃闻讹以传讹,误当年之见闻者小,而淆千古之是非者大。”[9]426当为史鉴。

[1]吴伟业.鹿樵纪闻[M].成都:巴蜀书社,1999.

[2]黄毓祺.大愚老人遗集二卷补一卷[M]//四库未收书辑刊陆辑第2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3]赵曦明.江上孤忠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4]卢思诚.光绪江阴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5]高宇泰.雪交亭正气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6]计六奇.明季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朱溶.忠义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8]温睿临.南疆逸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文秉.甲乙事案[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0]钱肃润.南忠纪[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11]李天根.爝火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12]商务印书馆.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3]王仲翰.清史列传[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赵尔巽.清史稿[M].简体字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15]侯岐曾.侯岐曾日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6]钱谦益.有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7]僧通门.嬾斋别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1.

[18]钱陆灿.康熙常熟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9]陈贞慧.山阳录[M].上海:上海书店,1994.

[20]祝纯嘏.孤忠后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1]江日升.台湾外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2]钱谦益.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3]曹溶.题词绛云楼书目[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4]严熊.严白云诗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Comments on Huang Yuqi’s Uprising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 A Discussion of Liu Rushi Rewarding the Army

FANG L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Through studies and investigation,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place and the time of Huang Yuqi’s up⁃rising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and also the reason for his arrest.Some historical facts have also been clarified that Huang Yuqi instigated Qian Qianyi to revolt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

Huang Yuqi;fight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uprising;Qian Qianyi;Liu Rushi

K249.1

A

1008-2794(2012)01-0120-05

(责任编辑:顾劲松)

2011-09-28

2010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常熟藏书文化研究”(10LSC010)

方良(1953—),男,浙江江山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苏南文化史。

猜你喜欢

钱谦益江阴
魅力江阴
《登江阴黄山要塞》
江阴特产——马蹄酥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浅析钱谦益与杜甫诗学的关系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当前民意表达形式的局限与拓展
钱谦益墓志铭初探
『两朝领袖』钱谦益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