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2012-04-02马楠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斯密同情心旁观者

马楠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 210093)

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马楠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 210093)

同情心是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一书的出发点。以同情心为起点,通过阐述同情与合宜性的概念、同情情感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从而导出道德品质的确立。在抛弃亚当·斯密主观主义色彩和历史局限性的前提下审视其同情理论,对遏制我国目前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现象,改善道德状况,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亚当·斯密;同情;合宜性;美德;道德建设

亚当·斯密的伦理学思想是以同情为基础的。斯密认为,同情心是人们的天赋本性。同情,简单地说,是指我们对任何一种情感的同感,不仅仅是对悲伤等令人不愉快情感的同感,也包括对高兴等令人愉快情感的同感。因情感一致而表示同情,同情意味着情感和行为的合宜,合宜则意味着道德品质的确立。斯密的同情理论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发挥我们的同情心,尽量换位考虑别人的处境和感受,不仅能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而且能培养高尚的美德,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概述

斯密认为,同情是指旁观者(一方)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激发当事人(另一方)情感的处境,产生与当事人一致的情感,从而赞同当事人的情感,体谅当事人的感受。同情心,顾名思义,是同情的心理体现与心理基础。不仅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具有同情心,而且德行败坏的人同样具有同情心。同情心是人类的本性。他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它的原始情感一样,决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1]5因此,“同情的情感,就像人性的其他原始情感一样是遍布于全人类的,那些德性仁厚的君子只是在此类情感上更加发达,更加敏感而已。”[2]44在日常生活和情感领域中,同情心是普遍存在的,当人们面对某种处境时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同情的情绪。

合宜性是斯密在同情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旁观者通过设身处地想象当事人的处境达到与其情感的一致性。这表明当事人的情感和行为是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合宜性的标准在于旁观者是否因当事人的情感与激起的原因或对象相称而同情对方。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合宜性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因为人们容易同情,可称作一般合宜性,是指对于那些与原因或对象相称的情感,一般人容易表示同情,不用付出巨大的努力,这是社会中普通人几乎都能做到的。第二种情况因人们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同情,可称作特殊合宜性,是指对于那些与原因或对象不相称的情感,要想得到旁观者的同情,当事人必须克服困难,付出超出常人的巨大努力,降低情感的激烈程度,达到与旁观者的情感和谐一致,这是社会中少数人能够做到的。一般合宜性是简单的合宜性,旁观者通过普通程度的努力就可对当事人产生同情,表明当事人具备了一般的道德品质,他的情感和行为符合社会的一般道德要求。特殊合宜性则是一般合宜性的提升,远远高于一般合宜性的要求,通过人们付出巨大努力产生同情,表明当事人和旁观者具备了不同寻常的高尚道德品质,他们的情感和行为符合社会高尚的道德要求,引领社会道德的前进方向。

二、同情理论对构建人类美德的作用

斯密的同情是指我们对任何一种情感的同感。不论是对适度情感的同情,还是对不相称情感的同情,同情总是会带来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维持人们之间情感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在同情的努力中,确立了两种高尚的美德。

(一)增加快乐,减轻痛苦

首先,同情能增加高兴等令人愉快的情感所带来的快乐。旁观者面对当事人令人愉快的情感,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产生同样的快乐,从而达到情感的一致。此时,当事人的快乐会因旁观者的同情而增加,变得更加快乐。因此,诸如高兴、仁慈、友好、宽容、善良等令人愉快的情感,正是因为旁观者的同情,不仅自身获得了快乐,也增加了当事人的快乐。

其次,同情能减轻令人不愉快的情感所带来的痛苦。旁观者面对当事人令人不愉快的情感,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产生了同情的情绪,旁观者尽管也会变得同样不愉快,但这是出自内心的自愿的同情,如果他不能同情对方的悲伤和痛苦,不能为对方分忧,他会为此感到难过,而不会因免于这种同情的痛苦感到丝毫高兴。正是因为旁观者的同情,不仅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也使当事人感到一种被关心和被理解的温暖,从中得到安慰,痛苦因此而缓解。

无论怎样,当事人会因旁观者的同情感到高兴,而因得不到同情感到伤心;旁观者在能够同情当事人时感到内心的满足和高兴,而在不能同情时感到难过。因此,同情既增加快乐、又减轻痛苦,维持着人们之间的情感和谐。它通过旁观者提供给当事人另外一种使人愉快的源泉来增加快乐,旁观者因此感到快乐;通过暗示当事人当时产生的是唯一可被接受的合宜情感来减轻痛苦,旁观者因此感到内心的满足。

(二)培养两种高尚的美德

基于同情理论,就一般合宜性而言,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合宜,能够得到旁观者的赞同,表明人们具有一般的道德品质;然而就特殊合宜性而言,在那些一般人难以自我控制情感的情况中,少数人能够凭借坚强的意志,付出巨大的努力把情感降低到旁观者能够同情的程度,相比于一般品质,他们则具有令人叹服和钦佩的高尚道德品质。在这样的情况中,旁观者会努力把自己放置到当事人的处境中,尽可能考虑导致当事人产生其情感的全部细节。然而尽管旁观者作出了这样的努力,但他的想象是短暂的,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真实地处于当事人的处境,会阻碍其同情心的充分发挥,即使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类似的情感,它的强烈程度也难以与当事人的情感完全一致。可以说,短暂的想象妨碍了旁观者产生接近于当事人的情感,他们的情感强烈程度仍有差距。当事人意识到这一点,为了获得充分的同情,会像旁观者那样努力把自己放置到旁观者的处境中,用旁观者的眼光观察自己,从而把情感降低到旁观者能够同情的程度。最终在旁观者努力体谅和当事人努力自我控制情感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达到了和谐一致,当事人得到了旁观者的同情,同时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

首先,可以确立仁爱的美德。旁观者为了使自己能够同情当事人的情感,会设身处地地想象对方的处境,并努力用对方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处境,采取换位思考,以同情对方。这种努力来自他本能的同情心,来自多同情别人的意识,久而久之,因乐于同情别人,他就具备了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最终扩大至仁爱美德的确立。仁爱是一种高尚的、优雅的、美好的品德,远远高于普通的、一般的品质,它“存在于一定程度的情感之中,它以其高雅、出乎意料的敏感和亲切而令人吃惊”[1]26。具备这种美德的人无论何时都能自愿地较多考虑和体会对方的处境与情感。如对于那些处于轻度的高兴或沉重的悲伤中的人,通常能够得到人们的同情,但具备仁爱美德的人会带着与众不同的仁爱之心,更深刻地同情他们的情感,从而给当事人带来更多的安慰。他也会因此而感到内心的极大满足与高兴。对那些处于过度高兴或脆弱悲伤中的人,一般得不到人们的大量同情,但具备仁爱美德的人却能够较多地考虑他们的情感,关心和理解导致那些情感产生的原因,从而因同情而带给对方安慰。仁爱的美德因此表现得与众不同。

其次,可以确立宽宏大量的美德。正如旁观者一样,当事人也会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努力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处境,从而把自己的情感降低到旁观者能够同情的程度。这种努力来自他对情感的自我控制,来自少同情自己的意识,久而久之,他就具备了宽宏大量之心,宽宏大量之心也最终扩大至宽宏大量美德的确立。宽宏大量的美德,是令人敬畏和惊叹的,它“存在于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之中,它以其使人惊异地优越于人类天性中最难抑制的激情而令人吃惊”[1]26。具备这种美德的人能够主动地控制在常人看来不得不暴发的强烈情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当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他不会表现出过分的高兴。他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待自己,努力控制情感,做到谦虚、有礼,把情感降低至旁观者能够同情的的程度;他从不会因日常生活中不愉快的小事而烦恼、气愤,也从不会因那些不太重要的原因导致自己受到某种小的伤害而暴跳如雷、愤恨至极;即使遇到那些极其重大的伤害和危险,他那少同情自己、为得到人们尊重的意识,会使他努力控制自己的情感,他呈现给人们的是极其坚强、勇敢的品质,悲伤、痛苦甚至愤恨之情难以在他身上发现。因此,宽宏大量的美德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上,通过人们自我控制的努力确立的。正是由于宽宏大量美德的形成依赖于人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它是高尚的、伟大的、令人敬畏的美德。

三、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斯密理解的同情,是指我们对任何一种情感的同感,它有着积极的作用。对适度情感的同情,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和谐;对不相称情感的同情,则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即人们在同情的巨大努力中,能够培养两种高尚的美德。同时,同情理论对我国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情心是人们普遍的心理因素。斯密从人们的同情心出发,阐述了同情理论及其导出的结果,即在同情心的基础上,人们通过一般的努力能够形成符合社会合宜要求的一般道德品质,通过巨大的努力能够形成超出社会合宜要求的高尚道德品质。因此,斯密的同情理论,不仅有助于个人乃至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与持久。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有助于个人培养良好甚至高尚的道德品质,进而推动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关乎社会、国家、民族整体的道德素质。斯密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出发,发现了人人都具有同情心这种自然情感,并以此为起点阐述道德品质的形成机制。显然,他把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同情理论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道德建设的有效性,提高个人乃至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就应该从个人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培养一种道德习惯,使个人的同情心发挥出它应有的社会道德价值。

第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出现了道德的堕落与滑坡。市场经济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已经严重阻碍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破坏整个社会的良好道德氛围。斯密的同情理论始终以同情心为起点和线索,阐述道德品质的形成。这启示我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当合理地追求自身利益,不能不择手段,利欲熏心。当遇到矛盾冲突时,要保持住那份同情心,换位想象对方的处境,考虑对方感受,提升同情之心,培养道德品质,使之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人人都努力这样做,道德与经济利益的矛盾才能有效缓解,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和持久。

第三,有助于道德建设中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是,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关于合宜性的分类正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一般合宜性表明人们具备一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道德的广泛性要求;而特殊合宜性是一般合宜性的提升,表明人们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它们统一在同情的基础上,是道德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统一的侧面反映。因此,我们应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挖掘和提升自身的同情心,既要培养基本道德品质,又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培养更高层次的道德品质,使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普遍的同情心出发循序渐进地实践道德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要求。

第四,有助于自律型道德体系的构建。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一直以来所受的是一种他律型的道德教育,自律意识薄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导致社会中出现大量道德失范现象,道德滑坡明显。斯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现人们具有自然的同情心,能够通过努力同情对方,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这启示我们,只要人们发挥自身的同情心,就能够逐渐具备道德主体意识,确立道德主体地位,“从而做出自愿的而非强迫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道德上的自律”。[3]396因此,斯密的同情理论对我国道德体系由他律型转向自律型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观等因素的巨大充斥下,我国目前道德滑坡严重,道德状况和道德前景令人忧虑,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重视斯密的同情理论,并通过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以遏制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现象,改善目前的道德状况,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这是道德建设值得深思和关注的一个问题。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罗卫东.情感·秩序·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刘丹,马亮.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现代启示[J].中国商界,2010(9).

Adam Smith’s Theory of Sympathy and Its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Morality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MA Nan
(School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Sympathy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by Adam Smith.Starting with sympa⁃thy,Smith defines moral qualities through elaborating on the concepts of sympathy and conformance as well as the causes for and the process how sympathy produces.With its subjectivity and historical limitations abandoned,Smith’s theory of sympathy is still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contain immorality in our present society and improve the moral level of the whole society.

Adam Smith;sympathy;conformance;virtues;morality development

D648

A

1008-2794(2012)01-0031-04

(责任编辑:曹阳)

2011-05-11

马楠(1988—),女,湖北十堰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斯密同情心旁观者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滥施同情心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李斯特对亚当·斯密的批判——兼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及对中国经济学的启示
旁观者,未必清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