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瞿氏铁琴铜剑楼:常熟派藏书的集大成者

2012-04-02曹培根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藏书家藏书楼藏书

曹培根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瞿氏铁琴铜剑楼:常熟派藏书的集大成者

曹培根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常熟古里瞿氏铁琴铜剑楼传承弘扬常熟派藏书传统,体现了开放、勤奋、精致、创新的人文精神。建设“书香古里”对弘扬铁琴铜剑楼藏书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常熟派藏书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意义。

藏书楼;藏书家;常熟;铁琴铜剑楼

明清以来,常熟成为中国私家藏书中心地,常熟藏书流派成为具有辐射和影响力的独特流派。瞿氏铁琴铜剑楼传承弘扬常熟派藏书传统,体现了开放、勤奋、精致、创新的人文精神。

一、甲天下的常熟派藏书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素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闻名于世,尤以私家藏书之名享誉海内外。常熟藏书历史长、影响大,常熟私家藏书甲天下。

常熟藏书远有端绪,代不乏人。中国私家藏书始于孔子,常熟先贤言偃为其弟子,是中国南方最早的藏书家和文化传播者。据《江苏刻书》、《江苏出版人物志》、《江苏艺文志》、《琴川书志》等统计,明代常熟藏书家有150多人,其中124人有刻书活动,清代有125位藏书家刻过书,明清两代常熟有近300位藏书家。

据范凤书先生《中国私家藏书概述》统计,江苏有影响的藏书家有967人,其中苏州268人,常熟146人,常熟仅次于苏州,在县级市中名列第一。[1]常熟藏书家兼著述、考订、校雠、编纂、出版,在学术文化领域多有建树。《重修常昭合志》载清以前1861人的4191种著作,著述家多是藏书家。

常熟藏书流派崛起于明嘉靖以后,是文化源远流长的虞山派画派、诗派、琴派、印派、书派诸学术文化流派之一,明末清初成为具有辐射和影响力的独特流派。当时的常熟成为全国私家藏书中心地,涌现出一批代表一个时代的藏书家和藏书楼,赵氏脉望馆、钱氏绛云楼、毛氏汲古阁、钱氏也是园、张氏爱日精庐、陈氏稽瑞楼、瞿氏铁琴铜剑楼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瞿氏铁琴铜剑楼传承常熟派藏书传统,是常熟派藏书的集大成者。

二、瞿氏弘扬常熟藏书文化精神

铁琴铜剑楼传承弘扬常熟派藏书传统,体现了鲜明的常熟藏书文化精神。

一是公开藏书。常熟派藏书是开放者之藏书,藏书家藏书致用、流通古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脉望馆赵用贤、琦美父子通过精校刊刻、编目撰跋、提供阅抄等途径交流私藏。钱谦益绛云楼失火后,将焚余之书悉数赠予钱曾,并在《牧斋有学集·李贯之先生墓志铭》中颂扬李如一“天下好书,当天下人共之”的藏书思想。毛晋“缩衣节食,遑遑然以刊书为急务”,其汲古阁宾客络绎不绝,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张海鹏“以剞劂古书为己任”,提出“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读书只以为己,刻书可以泽人。”张金吾抱着“乐与人共,有叩必应”的态度公开私藏。

铁琴铜剑楼也公开藏书,供读书人前往浏览、校勘、转抄、参观,让图书得其所用。不仅许人入楼参阅,还别辟专室,供人坐读,备茶水膳食。瞿氏编印藏书目录,精印《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以飨海内外。商务印书馆等影印《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瞿启甲不仅为发起人之一,且为丛书编刊提供所藏善本不少。其中,《四部丛刊》初编收瞿氏书二十五种,续编收四十种,三编收十六种,让珍贵的典籍化身百千。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启甲子济苍、旭初、风起秉承遗志,将私家藏书捐献国家;其中,精品藏书五百九十五种四千多册捐献给北京图书馆,二百四十二种二千五百零一册列入《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瞿氏所藏另一部分九百九十三种三千三百六十六册捐献给常熟市图书馆,一部分捐赠上海图书馆,部分名人书札、文物拓片、拓本等捐赠给常熟博物馆。

二是好读善藏。常熟派藏书是读书者之藏书,藏书家都是勤奋好学者。脉望馆赵用贤、琦美父子精校勘,开常熟派藏书家藏书、校勘之风。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词》记钱谦益“每及一书,能言旧刻若何,新板若何,中间差别几何,验之纤悉不爽,盖于书无所不读”,“去他人徒好书束之高阁远甚”。钱曾在《述古堂藏书自述》中说:“必知之真,而后好之始真”,认为嗜书必须真懂书,精于鉴别,这样才能藏到好书。毛晋于经史全史勘雠流布,务使学者穷其源流,审其津涉。毛扆承其家学,精于校勘,为搜辑古椠本,考订讨论,正世本之失。

铁琴铜剑楼瞿氏五世有好读善藏的传统,铁琴铜剑楼第一代楼主瞿绍基父瞿进思,笃志好学,“庋置经史”,已有藏书。瞿绍基不惜重金广购书籍,均亲自校雠,又喜欢抄书,抄存之书有宋程大昌《考古编》10卷等。铁琴铜剑楼第二代楼主瞿镛藏书读书,抄录唐马总《通历》15卷、唐王泾《大唐郊祀录》10卷、宋钱文子《太宗皇帝实录》80卷、宋郭允蹈《蜀鉴》10卷、宋郭允蹈《宋朝大诏令集》195卷、宋吕祖谦《左传类编》6卷、元许谦《读四书丛说》8卷、元萧镒《四书待问》22卷等一大批图书,著有稿本《恬裕斋藏书目录》24卷、《恬裕斋藏书记》4卷、《恬裕斋碑目》、《古里瞿氏邑人著述目》1卷、《海虞诗苑续编》10卷、《续金石萃编》、《集古印谱》3卷、《铁琴铜剑楼词草》1卷。铁琴铜剑楼第三代楼主瞿秉渊、秉清精心呵护铁琴铜剑楼遗书,太平天国战乱4年中,将铁琴铜剑楼藏书七次大迁移,并悉心整理藏书,校跋、抄录、刊刻古籍,整理《铁琴铜剑楼集古印谱》,校补《恬裕斋藏书目录》,延聘季锡畴、王振声、叶昌炽、管礼耕、王颂蔚校订书目。铁琴铜剑楼第四代楼主瞿启甲在整理铁琴铜剑楼藏书和传播家藏文献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刊刻《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二十四卷,影印出版《铁琴铜剑宋金元本书影》,汇辑《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勤于著述,著有《前明常熟瞿氏四代忠贤遗象》1卷、《壬子春常熟圩工征信录》2卷、《海虞艺文目》1卷、《常熟县图书馆藏书目录》1卷、《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不分卷、《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铁琴铜剑楼金石录》1卷、《铁琴铜剑楼藏扇集锦》2卷、《瞿启甲文存》,辑《瞿氏诗草》、《铁琴铜剑楼丛书》13种,还参与重修《常昭合志》。铁琴铜剑楼第五代楼主瞿炽邦、耀邦、凤起兄弟秉承先志,献书归公,事迹感人,他们的藏书读书成果也非常丰富。瞿炽邦精于版本目录学,曾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瞿耀邦精于鉴定,校跋古籍甚多。瞿凤起在上海图书馆工作,为上海图书馆建立古籍善本库作出了重大贡献。除有大量古籍题跋、合作编成《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方志目录》等外,编《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校订《书目答问》,辑录《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与潘景郑合撰《千顷堂书目标点校勘》,整理出版《铁琴铜剑楼书目》等。

三是好古敏求。常熟派藏书追求精致,质量一流。以钱谦益为代表的常熟派藏书家首开好古收藏之风,所藏多宋元本、抄本及稿本。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词》指出钱谦益“所收必宋元板,不取近人所刻及抄本”。钱曾在《述古堂藏书目》序中自述“生平所嗜,宋椠本为最”,被人称为“佞宋刻”。毛晋计页酬钱购求宋椠本和旧抄本。

铁琴铜剑楼继承了常熟派藏书家好古敏求传统。瞿镛在《子雍先生乔梓画像》跋文中自称:“余有爱古之癖。”宋翔凤《〈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序》称:“其所收藏,皆宋元旧刻暨旧抄之本,至明而止。”[2]1-3瞿启甲在《〈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跋》中说道:“吾家藏书之富,权舆于曾祖、祖考两世,凡宋之暨前明善本,不惜重价收购,储积至十万余卷,遂成巨观。”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必宋元旧椠,精华就在于经部。翁同龢《〈虹月归来图〉记》称:“瞿氏三世聚书,所收必宋元旧椠,其精者尤在经部。”

四是讲究创新。常熟藏书家在藏书理论与实践上讲究创新,创新理论散见于他们的藏书目录、藏书题跋及其文章中。赵琦美的《脉望馆书目》开近世著录残宋元本先例,大量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钱谦益的《绛云楼书目》分类较细,许多题跋对重要古籍作了评论,以题跋存史。钱曾的《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述古堂宋元本目录》和《读书敏求记》,分别从体制上首创普通书目、善本书目和题跋目录格式,尤其是《读书敏求记》提出了较为科学的鉴定版式的方法,成为中国第一部研究版本的专著,其题跋对古书刊印、抄写、藏弆源流的考述精细。毛晋题跋内容包括对学风的批评、对图书内容的评价,以及对作者的介绍评论和对后人评价的引述,其内容和风格影响后人。毛扆的《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最早详注宋元各种版本,是最早的完整意义的善本书目。孙从添所撰《藏书纪要》系统总结常熟派藏书家的藏书工作经验和方法,对后来的私人藏书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

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尤其丰富并各具特色,既有《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等集大成的私家藏书目录,又有《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等丰富多样的专题特色书目,还有多种瞿氏藏书化私为公的多种专题书目。从《恬裕斋藏书记》、《恬裕斋藏书目录》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从编纂、校勘到多种版本的问世,凝聚了瞿氏从瞿绍基、瞿镛,到瞿秉渊和秉清兄弟、瞿启甲、瞿济苍、旭初、凤起三兄弟等五代人的艰辛努力,是瞿氏家学传统藏读成果的结晶;同时,也融入了从季锡畴、王振声、王颂蔚、叶昌炽、管礼耕等,到瞿果行等瞿氏族内、族外诸多学者的协作劳动和集体智慧,反映了区域藏书措理和目录学、版本学、校讎学诸种学术的成就和水准。瞿氏藏书目录既记载了瞿氏家族藏书兴衰变迁史,又反映了藏书楼作为区域学术文化中心的学术文化交流史。

三、弘扬铁琴铜剑楼藏书文化的实践

弘扬以铁琴铜剑楼为代表的常熟派藏书文化精神,对于培育读书种子,推动全民阅读,建设阅读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这方面,常熟市古里镇党委、政府的“书香古里”建设作了有益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铁琴铜剑楼,在日军掠夺常熟时,遭狂肆轰炸,铁琴铜剑楼主楼外的瞿氏其他斋室堂舍以及所留书籍文物,悉成灰烬。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铁琴铜剑楼经多次修缮。1982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2月5日,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开馆。2006年6月5日,铁琴铜剑楼列为江苏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11日,常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常熟市首批名人故居。2009年5月16日铁琴铜剑楼修缮恢复工程竣工。修缮后的铁琴铜剑楼历史文化街区占地30亩,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铁琴铜剑楼实施恢复性修缮,修缮了纪念馆,并建造了铁琴铜剑楼遗址公园和文化广场,修缮建设总面积600平方米。国家文化部社图司副司长刘小琴在开馆仪式上讲话,指出常熟对铁琴铜剑楼重新修缮的做法“为全国同行树立了典范”。同日,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现有藏书楼联谊会在常熟举行,“铁琴铜剑楼藏书文化研究会”宣布成立。2010年11月,铁琴铜剑楼修缮恢复工程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评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铁琴铜剑楼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常熟古里镇还规划修建明常熟古里村人钱仁夫的东湖书院;规划修建钱谦益、柳如是晚年居住处古里镇白茆芙蓉村红豆山庄,保护红豆山庄遗址和至今450的红豆树;规划建设白茆山歌馆,全面展示唱响海内外的白茆山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熟古里镇近年来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发展的同时,不断传承弘扬读书藏书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名镇战略,并以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文化为载体,建设“书香古里”,举办二届铁琴铜剑楼藏书文化论坛;全镇18个村,村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全镇涌现出一批藏书之家、读书之家。读书、用书在书香古里蔚然成风,并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传承文化、提高素质的通道和途径。2010年4月21至24日,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古里镇人民政府举办“书香古里:2010华夏阅读论坛”,颁授古里镇“书香古里”纪念匾牌。[4]2011年开展的第二届书香古里阅读节,古里镇组织和倡导广大干部群众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建设美好家园。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共青团江苏省委授予古里中学“书香校园”荣誉称号。江苏省作协在古里举行“书香古里”采风活动,古里镇结集出版《书香古里文丛》。

常熟古里镇的案例说明,藏书文化遗产保护并为当今社会合理利用是可以实现的。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城镇更新与文化传承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共同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城镇历史街区改造,是应该而且能够保留城镇的物质、精神文脉的。文化是城市集镇的灵魂,也是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元素之一。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更需要把文化建设摆到城镇发展的战略位置,在传承好藏书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使本地方特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为现代经济发展服务,为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服务,并由此彰显城镇个性,提升品位,增强城镇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进一步保护和利用藏书文化遗产

常熟藏书文化资源丰富,从铁琴铜剑楼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推而广之进一步保护和利用藏书文化遗产,要正确处理好藏书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的关系,正确认识藏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辨证关系,正确把握藏书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全面开展藏书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对常熟藏书家146人的藏书楼开展一次普查,全面摸清现存藏书楼的情况,并提出分类保护的规划和具体措施;要整合资源将常熟藏书楼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鉴于常熟藏书文化的历史和遗产资源现状,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把常熟现存藏书楼、藏书文化申请文化遗产保护;常熟现存藏书楼的隶属关系不一,有的归文博部门,有的归图书馆,有的归旅游景点,有的归房地产管理部门等,这对实行有效管理、落实相应措施保护现存藏书楼带来不便,因此,必须对现存藏书楼实行统一管理,才能有效保护;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科学保护现存藏书楼,有关部门对现存藏书楼的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提出全面整修和保护的意见,并采取分类保护的有效措施,对至今保存完好的藏书楼,申报各级文保单位加以保护,对现存藏书楼的建筑逐一排查,及时加强抢救护性修复保护,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藏书楼的原始面貌;要加强投入重点保护现存重要的藏书楼,有关部门要对现存重要藏书楼重点抓好回归原籍、丰富庋藏、加强保护的工作,让现存重要的藏书楼真正实现有楼、有书、有人,要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包括对保存各地难以回归的原藏典籍,采用复制旧藏的方法,或拍摄微缩胶卷回归原藏,对散落民间的原藏典籍,采用查访、征集、捐赠等方法实现回归。建议有关部门大力培养藏书楼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做好现存藏书楼古籍的编目整理工作,复制借阅读本,开放藏书楼,开辟阅览室,利用现存藏书楼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极发挥其服务社会和民众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在藏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藏书楼文化遗产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可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将藏书楼的经典古籍建立古籍数据库,以实现古籍的资源共享和传统藏书楼的虚拟再现。[5]

[1]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概述[M]//虞浩旭.天一阁论丛.宁波:宁波出版社,1996:259-282.

[2]瞿镛,编纂.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瞿果行,标点.瞿凤起,复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曹培根.“书香古里”与晚清四大藏书楼[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6):106-109.

[4]孙莉薇.藏书精神照耀后人书香理念漫溢古里——“书香古里:2010华夏阅读论坛”回眸[N].图书馆报,2010-05-07(A13).

[5]曹培根.苏州藏书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4):14-19.

Iron Qin and Copper Sword Building of Qu Family: the Epitome of Book Collection in Changshu

CAO Pei-ge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The Iron Qin and Copper Sword Building of Qu family in Guli,Changshu ha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book collection tradition in Changshu,display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s such as openness,diligence,delicacy and innovation.To build“Guli with Book Fragrance”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preading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Iron Qin and Copper Sword building.Besides,it is also of era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protect and use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book collections in Changshu.

Book collection building;book collectors;Changshu;the Iron Qin and Copper Sword Building

G122

A

1008-2794(2012)01-0116-04

(责任编辑:韩廷俊)

2011-12-01

2010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常熟藏书文化研究”(10LSC010)

曹培根(1957—),男,江苏苏州人,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藏书家藏书楼藏书
珍惜每一本藏书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城南袁氏及其藏书楼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
苏州藏书家许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