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俾斯麦1871-1890年东方政策探析

2012-04-02陈勇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俾斯麦保加利亚俄国

陈勇

(阜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安徽 阜阳 236037)

俾斯麦1871-1890年东方政策探析

陈勇

(阜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安徽 阜阳 236037)

俾斯麦东方政策表现出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前期“联”俄,旨在建立三皇同盟;后期“拉”俄,旨在赢得俄国友谊,获得双保险。

德意志第二帝国;俾斯麦;东方政策

一、引言

俾斯麦的东方政策,即1871至1890年俾斯麦执政德国外交时期对俄国的政策。俾斯麦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与战略图谋本人已进行过探索[1],本文拟就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东方政策来龙去脉、贯彻实施及意义作一论述。

二、“联”俄时期:1871-1875年

(一)统一之初德俄关系

统一后的德国对俄国心存感激,正是俄国“在1866年和1870年充当了普鲁士的后备”[2]581,帝国统一大业才得以完成。

但此时德俄友好关系因互相猜忌而受到影响。一方面,德国统一以及力量增强,使俄德亲善开始松动;另一方面,俄国由于其天然的地缘优势、强大的军事力量等因素,始终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给德国致命一击。德国若想称霸欧陆,俄国是不可回避的强敌。

虽然双方各有图谋,但德俄传统友谊仍具实际价值。他们除瓜分波兰时有共同利益,从战略上看,俄国对抗英奥,需要德国支持。尽管俄奥在巴尔干有着严重的战略利益冲突,但彼此都担心对方单独与德结盟孤立自己,所以三国结成象征君主团结的三皇同盟。德国订立此同盟首要目的是孤立法国,通过与俄国联盟使其不致于投进法国怀抱,以避免两面受敌,解除对法战争后顾之忧,联奥则为制肘俄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俾斯麦也希望能够借助同盟使德国形成对西方的强大威慑力。俾斯麦一直扮演着同盟灵魂的角色。[3]105

三皇同盟表面上维护君主制团结和对社会主义、民主运动的敌视,实则是普法战争以后欧洲大国关系处于牵制状态的一种反映。当时欧洲大国“像挤乘在同一驾马车里的陌生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互相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早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4]18

(二)“战争在望”危机

统一后,德国担心法国经济力量迅速复苏、军队重新改组和训练带给它新的威胁,因而准备发起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以削弱法国力量。1875年“战争在望”危机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是德俄关系的首块试金石。

对这次危机,英、奥等国均不满,其中俄国的干预最为强硬。沙皇在柏林宣称“俄法两国利益的一致”,实际上就是对德国的严重警告。哥尔查科夫扮演法国保护人角色,要求俾斯麦保证永远不向法国开战,要不然,俄、英将携手“遏制俾斯麦这个新波拿巴”。[5]421最终,俾斯麦将责任推给法国方面和报界舆论的错误宣传,否认德国的侵略意图,德法战争乌云终于消散。然而,对俄国只顾及自己得失,不念盟友感情,站在仇人一边打压自己,俾斯麦永远没有原谅。

“战争在望”危机使俾斯麦认识到自己过去的政治思想和外交考虑依然建立在原来基础上,意识到“国际政治是一种变动的因素,它在一定的形势下暂时成为固定的,但是随着气氛的变化会回复到它原先的状态”,[6]199德国对俄外交政策必须根据国际形势不断调整。1875年东方危机为德国对俄外交重新调整提供了现实契机。

三、“拉”俄时期:1875-1890年

由于在德法危机中所持的态度,在外交考虑中,德国失去同奥匈平等的条件,外交天平开始向奥匈倾斜,俾斯麦就此进入“拉”俄时期。

(一)东方危机与柏林会议

1875年夏天,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爆发反土耳其苏丹的民族起义,之后保加利亚也爆发了起义。俄奥共同干涉,但对巴尔干各国,俄主张实行自治,以便于控制;奥匈主张实行行政改革,防止他人染指东南欧。俄奥难以协调一致,英国则宣布反对干涉土耳其,支持奥斯曼政府的强硬态度,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引发了俄土战争,即1875-1878年东方危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俄国资本主义工农业发展较快,尤其是农业生产急剧增加,其中绝大部分通过黑海港口输入他国。对于靠输出谷物换取外国工业品的俄国来说,谷物输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谁控制黑海出海口,对俄国来说意义不言而明。“近东是从根本上影响俄国利益的地区”,海峡则是“俄国家园的钥匙,应该放在自己的口袋里”。[7]101而对德国来说,自1788年与荷兰、大不列颠签订条约以来,东方问题从来没有纳入普鲁士外交轨道。[8]342直至19世纪70年代,“德国在近东还没有直接利益,整个东方问题都值不了一个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州小兵的性命”。[9]48尽管如此,他却力图利用近东危机为提高德国国际地位和反法服务。1878年3月,俄国打败土耳其,危机以俄土签订《圣斯蒂法诺条约》而结束。条约内容直接威胁奥匈帝国利益和英国在地中海东岸的安全。他们的争端只得通过一次欧洲会议来解决,柏林会议就是在此背景下召开的。

柏林会议是俾斯麦对俄政策的一次新实践。俾斯麦软硬兼施,为德国争取最大利益。当俄国驻德大使乌布里要求德国支持《圣斯蒂法诺条约》时,俾斯麦竟然答复说:“我想你们所需要的是几面缴获的帕夏旗帜和在莫斯科举行一次礼炮轰鸣的庆祝胜利的庆典。”[10]179俾斯麦所以如此,大概出于以下考虑。

首先,俾斯麦不能忘怀俄国在1875年“战争在望”危机中给予的难堪,更不能忘怀俄国宰相哥尔查科夫当时突然跳到“毫无猜忌之心的朋友肩上”“演出马戏”。[6]35在他看来,只要哥尔查科夫影响在俄国还属于支配地位,那么,小心保护德国与奥匈关系就可取。对奥匈则不然,只要安德拉西在台上,奥匈就不大可能与法国结盟。这种看法使俾斯麦在东方危机中给了奥匈“特别考虑”,甚至“准备偏向奥匈”。[11]189

其次,德国公众舆论支持奥匈。德国金融界认为,奥匈占领波斯尼亚是重新确立巴尔干政治稳定和保证德国在那里投资的前提条件,因而主张支持奥匈对抗俄国。[11]190天主教中央党也持此种意见,这不仅因为奥匈是天主教大国,也因为奥匈卷入巴尔干事务关系到在东方的德意志文化。民族自由党领袖本尼格森则宣称:德国必须保证巴尔干问题决议不改变或损害奥匈利益,或导致奥匈严重削弱。[11]220德国报刊则公然反对俄在巴尔干扩大影响,要求政府不要为俄而对维也纳施加压力。[11]191

再者,当时国际关系状况也要求德国维持奥匈地位。一旦奥匈受到削弱,德国自己可能受到俄国压力。如果此时奥匈得不到德国支持,就有可能投入英国怀抱或寻求法国支持。从这一点来说,德国决不允许俄国击败奥匈。最终,俾斯麦逼迫俄国吐出《圣斯蒂法诺条约》大部分“战果”。俄国在柏林会议上惨败,其国内也因此充斥谴责德国之声,沙皇甚至认为这是“一次欧洲在俾斯麦领导下的反俄大联合”。[10]203

1875-1878年东方危机扩大了俄国同德国、奥匈裂痕,三皇同盟名存实亡。沙皇向法国大使保证,将阻止德国对法国任何攻击,并立即采取措施让德国政府知道这一观点,德俄关系冷却到了零点。

(二)几次“拉”俄尝试

1.再度建立三皇同盟

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迅速恶化。俾斯麦把同盟重点转向奥匈,德奥建立同盟,约定两国之一遭到俄国进攻,两国有义务互助。但俾斯麦并非就此走上一条反俄道路,因为这样将直接促使法俄成立同盟。

德国真心与奥匈结盟?德国驻奥大使施魏尼茨分析道:“我们只有骑在马背上方能与俄国巨人比高,奥匈正是我们想象中的马,(俾斯麦)侯爵想‘骑’奥匈,而不是‘娶’她。”[11]116俾斯麦订立德奥同盟,除为了抗衡俄国进攻势头外,还有以下原因:第一,加强德国在俄国面前的地位,迫使俄放弃哥尔查科夫敌对路线,并把俄拉回三国同盟体系中。俾斯麦曾说过:“一旦我们与奥匈签订协议,我就知道俄国人将接近我们。”[12]228第二,德奥同盟可作预防性的特殊措施。一旦俄国表现“不好”,德国的实力和地位也会因俄奥之间的同盟而明显增强。第三,盟约还便于德国更好控制奥匈行动。“如果我们和俄国之间的裂痕(已经疏远了)显得无法挽救的话,那么在维也纳将会滋生一种它认为可以向自己的德意志联邦提出要求的欲望。”[13]194第四,俾斯麦为使俄国重新回到三国同盟中来,制订一项“曲线政策”,在欧洲孤立俄国。这样一来,俄国就很有可能被重新拉回到三皇同盟中来,从而实现德国的图谋。与此同时,法俄结盟没有可能。

德奥结盟后,俾斯麦并没有完全放弃与俄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因为那样将可能导致法俄同盟形成,且与俄国结盟,不仅可以继续分割法俄,也可以遏止奥匈帝国部分人的反德意图。俄国当时虽然愤愤不平于德国的“背信弃义”,但对俄国来说,若失去德国支持,它与英奥在海峡、巴尔干的斗争将会极端不利。为了在巴尔干斗争中谋求德国援助,也为避免因两国不和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防止德英联合,沙皇迫切希望改善与德国关系。基于以上考虑,1881年,德、俄、奥三皇同盟再次订立,这也证明俾斯麦曲线政策获得成功。

2.签订《再保险条约》

德俄关系恢复,俾斯麦并没有完全放松对俄国的警惕。他为了寻求脱离俄国的自卫手段,利用意大利与法国因争夺突尼斯结怨,在三皇同盟之外又缔造德意奥三国同盟。虽然方式不太直接,但该同盟的锋芒首先针对俄国,第二对准法国。对于意大利,俾斯麦没有对它的实际力量抱过幻想,只希望意大利暂不会与敌对力量结合,保证中立。如此一来,在法国东部边界陈列意大利军队,减少法德战争中对俄依赖。何况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近东政治利益日益膨胀。这导致俄奥、德俄矛盾日趋尖锐,集中表现在1885年保加利亚危机上。

1885年9月,土属东鲁米利亚省革命爆发,并宣布与保加利亚合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不能容忍并试图通过大国协调改变现状,但最终失败。

保加利亚危机爆发之初,为暂时回避在俄奥间作出选择,俾斯麦似乎同意俄奥间达成的关于保加利亚问题的一切协议,甚至私下表示对“多瑙河下游的偷羊人”[14]302不感兴趣。俾斯麦不露声色,随着形势变化调整政策,为德国争得最大利益。

俾斯麦看准时机,一方面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占有绝对优势的合法性,并保证反对亚历山大亲王重新起用为保加利亚亲王;同时答应沙皇,如果他认为有必要负责保卫黑海入口以维护俄国咽喉要道,德国将有义务在外交和道义上给予协助。但另一方面,俾斯麦又撮合英、奥、意签订旨在维护地中海和黑海现状的“地中海协定”。如此一来,俄国无法在保加利亚或黑海海峡采取有力行动。

鉴于法俄接近以及俄国国内反对以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政府对外政策的逆流,俾斯麦继续引诱拉拢俄国。针对奥匈在英国怂恿下可能采取强硬政策,他发出警告,保加利亚是俄国势力范围,德奥同盟只具有防御性质,要帮忙找英国去。[15]347对俄国的态度则是,支持俄国保加利亚的政策,但不能动摇奥匈大国的本身地位,办法就是俄奥双方就如何划分巴尔干互相妥协,从而使俄陷入“君士坦丁堡的死胡同”,减小德国未来可能面临的危险。俾斯麦这样解释他的保加利亚政策:德国不能容许奥国被摧毁或依附俄国,德国难以单独在同一大陆和俄法睦邻相处,同他们的和平站不住脚。但德国这一立场又不便讲明,那样就不能防止奥国向俄国挑衅,因此最保险就是声明“德国支持俄国在保加利亚的权利”。[16]125-126

由于俄奥冲突,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没有再续订。俄国此时正由于保加利亚危机陷入困境,急于得到德国帮助。俄国感觉到,在解决俄国黑海地区安全和保加利亚这两个问题时,都离不开俄德奥三皇同盟,最起码需要与德国保持一种友好关系。

1887年6月18日,德俄两国签订《再保险条约》,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特殊地位,许诺帮助俄国取得由海峡进入地中海的“钥匙”,换取俄国在德法战争中严守中立的承诺。俾斯麦仍然希望束缚俄国从而继续孤立法国,防止法俄结盟。“沙皇从外交政策的需要考虑,必须保持与德国的联合。”[17]318《再保险条约》表面上因无法与德奥同盟相统一,曾一度被称为“政治上的重婚”、“巧妙的双重外交典范”[3]118等等,实际上德国只是开给俄国一张空头支票。俾斯麦一方面向俄国作出慷慨许诺,另一方面又鼓动英、奥、意三国订立“地中海协定”,规定“维持以条约为根据的东方现状”原则,实际上制约了俄国东方政策,收回了俾斯麦对俄国的许诺。“地中海协定”完全符合俾斯麦整体思路,受到俾斯麦鼓励,德国虽没有直接参加协定,却是其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隐形力量。

俾斯麦顽强地防止俄国与法国接近,避免可能出现的两线作战,为德国争取“再保险”,同时又口惠而实不至,假借他国之手打击俄国在巴尔干势力。他惯于利用一种以德国为中心、由联盟和集团组成的庞大复杂的体系,保持德国自由行动,以便在与俄国决裂时,不至于立即卷入冲突,从而有效防止俄法两国同时夹击自己。

俾斯麦对俄外交政策在缔结《再保险条约》时似乎已登峰造极,有人甚至把它看作是俾斯麦外交政策最伟大杰作。[18]201对德国来说,《再保险条约》最大意义是:暂时阻止法俄结盟的可能,或至少降低法俄间直接针对德国建立侵略联盟的可能性。“俄皇和陛下的条约至少仍然是一根纽带,它能促使俄国坚持和平的道路,实行君主主义政策。”[19]176至此,俾斯麦为孤立法国,阻止法俄结盟,以达到巩固德国的目的而筹建的欧洲外交体系终于完成,主要包括两次三皇同盟、两次地中海协定、德奥同盟和《再保险条约》等。

四、结语

《再保险条约》、地中海协定诚然隔断了法俄,也使得列强在当地产生相互间利益上的内耗和牵扯,巩固了德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然而,俾斯麦外交体系本质上却是脆弱的。1888年,因为俾斯麦反对借款给俄国,下令禁止帝国银行接受俄国有价证券作为借款抵押,德俄关系又趋恶化。

其实,俾斯麦治下的德国,德俄关系之所以如此反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德国对奥匈帝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公开支持和偏袒。巴尔干地区是俄国的觊觎之地,是它的外交目标重点,而自从1866年普奥战争奥地利战败之后,奥匈便转而成为在这一地区与俄较量的主要对手,令俄国担心。德国为了自身利益,一会儿支持奥匈,一会儿态度暧昧。俄国不仅对此失望之极,心头甚至还积压了怒火。其次,德俄虽曾几次“亲密”合作,但各方都在算自己的小账,都想让对方的力量为自己谋利,真正的共同敌人名有实无。“俾斯麦的两个杰出‘三帝联盟’和‘三国同盟’是直接互相矛盾的。前者是以奥俄合作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是为奥俄战争作准备。”[15]316-317最后,德奥之间有着特殊的传统民族感情,俄、奥一旦动起手来,德国不惜与俄为敌站在奥匈一方。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上台,1890年俾斯麦辞职下台。他的下台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俾斯麦对外政策推行不得力。法国日渐摆脱普法战争以来孤立的外交处境,并与俄国交好,法俄协约已具雏形;德国数次与英国结盟的企图均以失败而告终,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地位日益下降。不可否认,通过俾斯麦外交政策尤其是东方政策的践行,德国较成功地把法俄隔离开来,使法国孤立于欧洲大国之外,并数次阻止法俄接近或同盟,在20年间避免了法国的复仇进攻,但这一切都是在俾斯麦不敢至少不敢公开反对俄国的前提下才得以保证的,所以说这种保证有些苍白无力。俾斯麦离职后不久,德国东方政策就发生重大变化,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境地。

[1]陈勇.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制定东方政策的基本依据与战略图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Kent G.Bismarck and His Time[M].London: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8.

[4]C.J.H.Hayes.A Generation of Materialism:1871-1890[M].New York:London,Harper&Brothers,1941.

[5]W.F.Monypenny,G.Buckle.The Life of Benjamin Disrael Earl of Beacovsfield[M].London: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1920.

[6]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3卷[M].山西大学外语系,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

[7]R.R.Rosen.Forty years of Diplomacy(V2)[M].London:G.Allen&Unwin ltd;New York:A.A.Knopf,1922.

[8]J.A.R.Marriott.The Eastern Question:an historical study in europe diplomacy[M].Oxford:Clarendon,1917.

[9]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上册)[M].于熙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0]朱瀛泉.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Nicholas Der Bagdasarian.The Austro-German Rapproache⁃ment,1870-1879[M].Vancouver: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1976.

[12]Norman Rich.Great Power Diplomacy,1814-1914[M]. New York:McGraw-Hill,1992.

[13]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2卷[M].山西大学外语系,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

[14]B.M.赫沃斯托夫.外交史:第2卷上册[M].高长荣,孙建平,程代熙,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15]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M].沈苏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6]Gordon A.Craig.Germany,1866-1945[M].Oxford:Oxford Univ.Pr.,1981.

[17]George F.Kennan.The Decline of Bismarck’s European Or⁃der:Franco-Russian relations,1875-1890[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18]Rene Albrecht-Carrie.A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M].New York:Harper& Row,1973.

[19]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M].波恩:Inter Nationes出版社,1987.

An Analysis of Bismarck’s Ostpolitik from 1871 to 1890

CHEN Yong
(Division of Teaching Affairs,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 236037,China)

During Bismarck administration,foreign policy for Russia has characteristics of two different periods.In the earlier period,his foreign policy is to“unite”Russia so that they could build the alliance of three emperors. In the later period,policy is adjusted to“pull”Russia.Through this policy,Germany gained Russia’s friendship.

the Second Reich Germany;Bismarck;Ostpolitik

K142

A

1008-2794(2012)01-0111-05

(责任编辑:顾劲松)

2011-09-01

2011年阜阳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俾斯麦时期德国的东方政策研究(1871-1890)”(2011FSSK06)

陈勇(1980—),男,安徽霍邱人,阜阳师范学院教务处教师。

猜你喜欢

俾斯麦保加利亚俄国
智慧的选择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保加利亚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保加利亚共产党人对2011年选举的评价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保加利亚风情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