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字的理据性及其俗用现象分析

2012-03-31褚群武刘玉邦

关键词:理据性正字俗字

褚群武,刘玉邦

(1.巢湖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安徽 巢湖238000;2.成都理工大学 学术期刊编辑中心,成都 610059)

俗字的理据性及其俗用现象分析

褚群武1,刘玉邦2

(1.巢湖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安徽 巢湖238000;2.成都理工大学 学术期刊编辑中心,成都 610059)

国家语委一再要求使用规范汉字,但是汉字俗用现象却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俗字的存在有着一定的理据性。这种理据性表现在很多俗字的书写是根据字义的暗示变换偏旁而成,属于一种对汉字构形的新的解释。合理的、被人们接受的俗字字释是汉字形义学的历史观点的体现。

正字;俗字;理据性;俗字俗用

一、引言

俗字是“异体字的一种,一般是指常能见到的、在手头上用的,大都能认识的非规范用字”[1],是流行于民间、在人民群众中间普遍流行、而又没被官方承认的字,和正字相对。俗字也是一种文字符号,一经使用就成了一种书面符号。人们在使用和阅读文字时,有一种人为的规范化过程。文字符号规范的更新,意味着相应的阅读习惯的随之建立。阅读习惯的形成与人类的所有习惯的形成一样,是需要反复适应、逐步加强和巩固的,它来自于一定形式之下的不断重复,是人们的阅读行为对这一阶段书面语言符号的使用意义产生的越来越强的习惯性依赖。而书面语言符号的使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交流方式的更趋多样化,与人类的语言一样在逐渐更新变化的,这部分新的、自发使用的以及变化了的书面语言符号必须有一个逐渐使用的过程。

俗字相对正字来说,是对一种符号的改变。写字的人用俗字写出的内容也是为了看的人能够领会所表达的信息,否则写字人的目的就达不到。这样在写字的时候,该怎么写,写字人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根据在场的情境,在内心有一番衡量。当识读的人和俗写的人之间达成一种默契时,用俗字来记录一种语言就畅通无阻了,俗字也就形成了。当然,这种默契的达成是有很多原因的。既有汉字系统内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种种原因。其中理据性是最根本的方面。

二、俗字的理据性

汉字的理据性一般是从构形的角度来说的,汉字的构形理据即构字法,是指一个字按照什么原则组成的。汉字构造理据理论,传统上是六书说,主要研究汉字的最初产生方式,以求得形音义的原始统一。汉字是发展变化着的,这种发展变化也包括我们对汉字构形理据理解上的变化。“原初汉字是以它所记录的词义作为构形理据的,形义统一是它的主要制符原则。”[2]是汉字的构形只是象征的,而非写实性的,汉字形体对事物或现象的描绘,大都只是轮廓;况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形体与意义都发生了变化。汉字由象形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发展为不象形的隶书、楷书,致使一些字的原初形体已不易考辨;经籍用字的假借、词义的引申都不断地破坏着原初汉字的形义统一规律,造成了汉字的形义脱节。由于汉字使用者以形别义的识字心理,人们在识读形义已经脱节、字源难以考辨的字形时,仍然试图去解释其形义关系,这就难免造成对字源的偏离。由于汉字是构意体系,构形理据具有可解释性,因而当偏离字源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时,便很容易得到当代汉字使用者接受,形成通俗字释,这种字形演变后根据新的情况对字形做出的新的解释,又称作当代字释。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我们就以形声字为代表来谈一下俗字的理据性。“现代汉字中占多数的仍是形声字,但现代汉字学不是根据六书意义上的原始理据来认定形声字的,而是根据形符和声符的现代含义和读音来确定其理据的。因此共时的形体理据而非历时的字源理据,是区别古现代汉字构造方式理论的标准。”[3]春秋时期开始形声字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有了很强的表现能力。到了《说文解字》中的9353个汉字里面,形声字占了80%以上,现代汉字中有90%都属于形声字。形声字造字能力的强大表现在: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又可以构成许多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人们在俗写的时候,有意无意地遵循着形声制的习惯,除了一些草书楷化字外,就是将非形声字变成形声字或者将形声字变成表意表音更明显的形声字来代替。本文就用形声制的字来说明俗字针对正字其理据性是怎样体现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改换声符

1.音同替换

音同替换,即替换字和被替换字同音。正字如:篱、犁、褥、遇、源、瘟、厦;俗字如:竻、牞、迂、沅、、

2.音近替换

音近替换,即替换字和被替换字音近。正字如爆、寨、楼、播、厕、藏、酿;俗字如:火卜、、、抪、、、

3.音异替换

由于年代久远,造字之初的古音声符到现代社会已经发生变化,用现代读音的字代替已经不能表音的声符。如播,声旁番,现代常见的读音为fān,另外在地名番禺中读音为pān,而“播”字音为bō,即声旁番已经不能起表音的作用。其实番还有一个古义的读音为bō,《尔雅·释训》:“番番,勇也。”但这个字义的词已经被淘汰,皮之不存,毛将附焉,那么表示这种意义的读音自然也就被人遗忘了。从省声角度看,声符和整字音同,但不考虑省声因素,单从声符构件的现代读音来看,则已经不能表音。

替换字和整字的现代读音相同。正字如灌、瞎、填、稳、耀、疖、瞅;俗字如浂、、、、、、

替换字和整字的现代读音相近。正字如壤、律、影、勤、摊、癣、撤、;俗字如圵、、、、、、

(二)改换意符

这类俗字替换原字意符的部分大部分能表意,如“整”字。《说文·攴部》:“整,齐也。从攴,从束,从正,正亦声。”但俗字将“敕”的表意部分换成了“大”字。其实,“大”的东西自然很“完整”,所以俗字形“”也可以说从大,从正,正亦声。基本保留了原字的构造理据。

(三)完全新造形声字

这里的正字可能为形声字,也可能不是形声字。

此类俗字所更换的意符或声符因与原正字的意或音基本上相切合,故大都保持了一定的构形理据。

三、俗字俗用现象

(一)生活中的俗用字举例

生活中一些属于同形字的俗用现象是很普遍的。下面列举的都是一些在很正规的场合下出现的一些俗字,正规场合下的俗用,也充分说明了俗字的理据性特点。

1.电影字幕

香港电影《墨斗先生》字幕“幪面贼”,正确书写应该为“蒙面贼”。“蒙”的意思为“遮盖”。而“幪”的字典意思是:

幪méng[幈幪]①古代称帐幕之类覆盖用的东西。在旁叫幈,在上叫幪。②〈书〉庇护。

“幪面贼”之“幪”和“幈幪”之“幪”为同形字。同形的基础是人们认为蒙面要用“巾”类物体的。

2.广告

正规的媒体广告,有时也有俗字出现。如:

娗好——挺(法国生产的丰乳产品,意译为“挺好”,在电视、报纸广告却刊印为“娗好”,著名女演员陈好作为产品的形象代言人)

娗 ①《说文·女部》:娗,女出病也。桂馥义证:女妇下病,阴娗。②长而美。《广韵·青韵》:娗,好貌。又《迴韵》:娗,长好貌。

无论哪个意思都说明一个问题,广告中的字是一种根据意思的俗写,与古字“娗”只是同形字而已。在广告所营造的特殊氛围里,将原字改为“女”旁也许能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产品本身就是女性用品,“女”旁本来有美好的意思,在这里让人感觉这种产品效果一定很好,从而达到广告本身所宣传的效果:“做女人挺好”。

贝恩傢俬——应为“家私”或“傢私”(CCTV8上的一个广告,代言人为香港演员关之琳)

在规范的汉语词汇里,家私是指家产或家事,不作家具解,但是因为家私是由人做的和供人使用的,所以加上义旁“亻”旁而成“傢俬”了。

3.医药制剂名称

剋疝灵(国药准字Z15020833,呼伦贝尔哈慈制药厂)

“剋”是“克”的异体字,现在已废。但在这种药名中采用异体字,大概是想通过这个字形表达药的效果吧。“剋”字是在“克”的字形上加个“刂”旁,“剋疝灵”是主治疝病的一种药。疝病是指某一脏器通过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而隆起。这种药的作用就是要让“隆起”的部分恢复下去,药名想表达的意思是药效显著,“就像刀一样将隆起的部分削平”。

4.名人名字

而人名用字当中也有一俗写字的,如:文化名人钱杏邨(村)、作家三毛原名陈喆(哲)、中央广播电视台播音员雅堃(坤)、电影演员牛犇(奔)、前任国家总理朱镕基(熔),等等。起名字的时候,对字形是很讲究的,如果异体字被正体字替换,不但产生歧义甚至改变地名或人名的原有含义,所以应酌情保留异体字,也就是说一些异体字还是有其生存的必要性。

当然还有其他场合,在此不一一例举。

(二)俗字俗用的原因分析

1.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它是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以及一切“人化”的事物。

汉字构形本身所透露的文化信息随处可见。南京市有报纸“南亰晨报”、饭店“天亰大饭店”,“京”都写成了“亰”字。南京是历史古都,在历史上和北京相对,早有“南京”之名。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于咸丰二年(公元1853年)二月初十,太平军攻占南京,同年在此定都,并将南京改名“天京”。“亰”的字形历史是很悠久的,“南亰”和“天亰”字样,只是一种历史遗留。看字典中对“亰”字的解释:

“亰”,同“京”。《康熙字典·亠部》:“亰字《字汇》不载,韵书无考,《正韵·十一先》收原,邍,亦阙亰。《正字通》强增以为亰即原字,不知京、亰古通假。

虽说“亰”字一直不是通行字,但比原字“京”繁复,适合书法字体均齐、茂密的书写特点,又因为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原因,写到“京”字的场合很多,所以招牌用字时被书写的频率也是很高。而在其他地方见到“亰”的字形则很少。

“佩”与“珮”是一对异体字,《说文·人部》说“佩”俗作“珮”。《玉篇》亦收“珮”为“佩”之异体。现在已经废“珮”留“佩”,但在人名用字中照样见到“珮”字。无法杜绝这种异体字现象,其实跟这个字所透露出的文化意义有关,跟玉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玉文化的深层积淀在人们潜意识中的折射有关。古语云“古之君子必佩玉”,亦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现在街面上常常看到“装潢”和“装璜”的混用,其中“装潢”才是正确的用法,“潢”意为一种染纸的行为,引申为装饰,而“璜”为名词,表示一种半璧形的玉。很显然,“装璜”的普遍被运用,也是受了玉文化的影响。

2.旧词在现代社会已被淘汰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它突破了有声语言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的发展也就决定了一些记录语言的字词的生命力。

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包括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旧词的消亡使有些字变得冷僻或废弃不用,这是同形字出现的基础。如:

苳dōng草名。《说文·艸部》:“苳,艸也。”王筠句读:“《类篇》引陆词曰:‘苣苳,冬生。’”

“苳”字所记录的词义“苣苳”,在现代汉语中,至少在日常的普通用词中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当“苳”字作为“姓董”之“董”字的俗写字出现时,也不会引起用字的混乱。

3.词语的替换

另外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还包括词语的替换,词语的替换指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指称现实现象,而所指称现实现象并没有发生变化。产生词语替换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如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变成了今天的双音节词,如:

竻lè①竹根。②方言,竹上的刺。

“竻”的今义已经用双音节词“竹根”或“竹刺”来代替,所以当“篱”的俗写字形同“竻”字同形时,也不会引起用字的混乱。

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其中词汇变化最快。但语言的社会功能决定语言的发展只能是渐变的,所以作为语言载体的词汇发展也是渐变的。所以记录词汇的字的变异,一般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4.表达新事物的需要

汉字的一个意符只能表示事物的大的类属,并不能表达同一类属之中的不同内容,随着时间的延续,语义有发展,汉字的形符就会不断有改变,也就不断有新字产生,以适应语义发展词语描述新事物的需要。这种新造的区别字往往是变换偏旁或增加偏旁的。这种增加偏旁以专表某义的行为,在文字学史上称为类化现象。因汉字是表意为基础的,又多为形声字,所加形符皆与所表示的事物的类属往往有关。现在市场上出现的“米糆”、“汤”、““竹”这类的俗写字就是这种情况。

这些为表达新的事物或为表达引申义而新造的区别字,都是语言发展和文字分工的产物,它们往往被看作是俗字。可见,为适应语言的发展和文字分工的需要而造新字,是俗字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5.汉字自身矛盾的影响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它是世界上历史最长久、影响最深广的文字之一。汉字字数太多,总数约六万个,通用汉字有七千个,常用汉字有三千五百个。这些字大约有六百五十个部件构成。汉字结构复杂,点画之间稍有差异就会出错。汉字是以平面作为信息分布形成的。汉字笔画繁多,笔画组合的样式也过于繁杂,而同样形状的笔画,靠改变组合方式的形式来造字,产生了大量的形似字。这些形似字的差异,往往就形成了俗写字。[4]如:

欢迊购买龙巣牌水泥(迎、巢:巢湖市龙王山水泥厂围墙上的大字标语)

觧方程(解:一中学生练习簿中屡屡出现)

兰州拉靣(面:兰州拉面馆招牌)

这里的“迊”、“巣”、“觧”、“靣”等字和原字的差异是很小,结构相同,笔画相似,尽管不规范但人们的认读不会出现困难。类似于这样的字是很多的,如:

亊(事)、戶(户)、釆(采)、歩(步)、赱(走)、髙(高)

四、结语

索绪尔把文字划分为两个体系: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所谓表意体系,即“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5]绪尔还认为,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我们暂且对这句话不置可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看到一个字时喜欢从它的意符来推断它的大概意思,即使不知道它的读音。反之,当我们书写一个字时,往往下意识地根据自己对字义的理解,而将原字改换偏旁,我们取形符时就可能由于观察事物的视角不一样而有了多样性。另外,正因为“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所以我们在取音符时就可以取一些不一样的音同或音近字。这是现代俗字产生的基础,也是它的理据性所在。

当代字释有合理的、被人们接受的部分,应当承认它在汉字学中的地位。汉字在发展中因形与义两方面的变化而造成形义脱节,从而设法再度统一,然后对形义关系进行新的解释,这是对汉字形义学的历史观点的体现。

[1]王继洪.异体字与汉字学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1998,(8):50.

[2]王宁.汉字的优化与简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1,(1):69.

[3]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1.

[4]范可育等.楷字规范史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3.

[5][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1.

Analysis of the Folk Characters Reasonable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e Folk Characters’Use

CHU Qun-wu1,LIU Yu-bang2
(1.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238000,China;2.Editing of Academic Journals Center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The State Language Commission has repeatedly asked to use the standard Chinese characters,but the phenomenon of folk characters application of repeated,one important reason is the folk characters exist there is a certain reasonable nature.The justification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writing a lot of folk characters to transform the radical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of words implied,i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Reasonable to explain the folk characters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of form and meaning in disciplines.

Chinese character;folk characters;reasonable nature;folk characters’use

H124.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0539(2012)02-072-04

2011-11-20

巢湖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现代常用俗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褚群武(1976-),女,安徽巢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学;刘玉邦(1968-),男,河北衡水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刘玉邦

猜你喜欢

理据性正字俗字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四)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一)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九)
心正字正的柳公权
从字形看汉字背后的文化和理据
中国人姓名的理据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