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一种解读——基于资本主义发展史视角

2012-03-31郭林江

关键词:资本主义世界历史

郭林江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成都 610072)

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一种解读
——基于资本主义发展史视角

郭林江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成都 610072)

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视角解读,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导致基于该立论的任何现实问题分析无法达到科学全面的目的,因此本质视角解读是必要的。从资本主义发展史及其形成、发展、成熟四个层次上分别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前提、过程和完成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就完成了这样一种系统的本质视角上的解读。这种解读的完成不但有助于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本身的完整把握,也必然有助于进一步对现实问题分析的科学化、全面化。

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生产力;交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到,“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88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关于这一客观历史进程的规律表述,集中形成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而“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一论断当然性地也就成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主题之一。

以往我们多是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一客观事实来分析当今的世界,并引申出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甚至现代化理论,把分析的重点总是落在要么单独分析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要么就是探讨二者在全球化时代的互动关系。这当然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然而这种分析路径,对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本身的认识却并无多大的益处,对于深刻理解世界历史理论本身作用也不大。产生这种现象更多的可能是由于太过急功近利,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的渴求当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对立论的出发点尚不能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基于此的分析无疑也是不可靠的。因此,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本身进行深入的认识无疑是必要的。然而,如何去认识这一过程,仍然存在路径问题,即要从何种视角上去解读“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要给予认真的路径选择。其实,对对象的把握要想有一个真正的全面的认识还是要从本质出发,把握本质就能把握对象。因此本文就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视角即资本主义发展视角出发,分别在“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前提、过程、完成这四个层次上解读“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一对象并力求把握它。

一、“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资本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表征的是世界的整体性,并认为这种整体性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是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主要体现在: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历史表现为各个地区孤立的历史,只有当资本主义出现以后,历史才表现为世界整体的历史即世界历史。

“转折点”虽然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并不能就此断定二者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如果要证明二者确实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进行现实分析,如果二者的任何一方的变化总是都能相应地引起另一方的变化,那么二者之间就有可能属于该种情况,这种方法就是现实归纳的方法;另一个是进行内在的逻辑分析,就是从逻辑上推导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这种方法就是逻辑演绎的方法。本文就是结合这两种方法设定了一个“循环论证”模型,就是参照现实情况后假定一个事实,然后按照逻辑演绎和现实归纳的方法分析和综合问题,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印证,最后的结论和假定的事实也相符合,就说明假定科学,二者关系确实如此。所以我们首先假定“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下面我们就开始基于这种假定的分析。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既可以看作是一个处在运动变化中的客观历史事件,又可以看作是一个静态的时代分析标准。因而把握“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动态的把握,另一个是静态的把握。从动态中进行把握,就是通过微观分析劳动和资本各自的运动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分析历史中各个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矛盾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引起历史的转向的。而从静态中把握,把这一客观历史事件整个的纳入一个时代中,这需要宏观地进行,从一个时代的整体特征上把握。动态性的把握不过是对静态性把握的一个整体的解释说明。在动态把握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既是劳动辩证发展的结果,又是资本自我否定的必然归宿。”[2]在静态的把握中,能够称得上一个“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时代很显然只能是资本主义,这是因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3]。因此从宏观上,可把“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规定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从微观上,可把“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规定为劳动和资本的相互运动的结果。

所以“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所展示的不过是资本主义发展史,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表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这多方面、多层次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性整体特征,即整个世界是在普遍交往的网络下通过劳动和资本的矛盾运动而构成一个整体的,表现为总体性的发展。所谓“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内涵不过就是世界历史的总体性或整体性的形成过程的一种说明。具体包含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其实也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标准和尺度。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第一个标准,是空间上的世界历史整体性。所谓空间上的世界历史整体性,不过是说整个世界范围形成一个整体,地球上的任何地理空间都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纳入到一个交往体系之中。这个交往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一个很时髦的词汇来形容,那就是“全球化”。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第二个标准,是时间上的世界历史整体性。所谓时间上的世界历史整体性,是说整个世界在历史时间上不再是不同时代,而是都表现为现代性(资本主义性),不论是已完成的,还是正在进行的,无论如何都带有现代性的特征。任何背离现代性的地区都会被现代性化,而不可能游离于现代性之外。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第三个标准,是要求人的全面性。人由不全面发展为全面,是普遍交往引起的新型社会分工的结果,当然也是作为同一过程的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程度是人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89反过来说,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程度和人的程度是一致的,这样当然可以用人全面发展程度作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标准。这里讲人的标准特意的加上全面性的限定语,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两个阶段的产物,自由发展以全面发展为前提,在资本主义的阶段即“历史转向世界历史”阶段,人只能由不全面发展为全面,而不是发展为自由,只有在共产主义时代人才可能发展为自由全面。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这三个标准同时也是它的三个本质内涵,这三个本质内涵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得以实现的,因而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三个本质内涵或者标准的实际表现来认识“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状况。

二、“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资本主义形成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是一个历史进程,它的启动、运行和完成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我们这里讲的“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是从整体上来讲的,当然整体的前提无疑也是启动的前提,故而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是如何开始的,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前提之上的。

由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发展史,那么“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无疑就是资本主义的形成。这是一个很显然的结论,因而我们的焦点就会转向资本主义是如何形成的,它是怎样作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的。我们这里的分析不纯粹是一种历史史实的复述,我们主要采用逻辑的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分析在逻辑上资本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这牵涉到马克思的形态理论,因为资本主义的形成肯定是从它的前一个社会形态解体中形成的。这样资本主义形成之前的一个社会形态应该是什么呢?对于这一点国内有很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大理论派别之中。一派以北京大学赵家祥和南京大学教授奚兆勇为主要代表,主张世界的普遍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更替发展即五形态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之前的一个社会形态应该是封建社会;另一派以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教授为代表,反对社会发展的五形态理论,主张三阶段理论,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包括亚细亚社会、古典古代社会、日耳曼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形成以前的社会在不同的地区应该是亚细亚社会、古典古代社会、日耳曼社会中的一种。

暂且不去辨别两种理论的不同和识别哪一种理论是科学的,可以从两者的共性上看出,两者共有的必经的阶段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我们这里探讨的是资本主义是如何从非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的。结合资本不断扩张的本性具体分析一下,不论是那一派只要是基于对资本本性分析基础上的即认为历史必然发展为资本主义,这样就会首先满足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第二个标准——时间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形成,即世界各地共处于一个资本主义时代。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第一个标准——空间世界历史整体性,就会伴随着时间上的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形成而自动形成,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天生的开放性必然导致空间上的普遍交往最终形成“世界历史”。这就是说,无论是任何一派都会同意资本主义阶段产生的必然性。按照逻辑推演,两派也都会同意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形成的同步性。这里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逻辑生成史所产生的资本主义,是作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的第一层含义。

资本主义作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的第二层含义,是建立在区分各种形态争论基础上的。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在《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一书中通过大量的考据认为,前资本主义中亚细亚社会、古典社会都无法自发地形成为资本主义,而能够自发形成资本主义的只有日耳曼社会,即能够形成导致城乡分工和形成市民社会的社会才能够形成资本主义社会。受此启发,通过比较和分析以及参考马克思的原论,段中桥教授的三形态理论合理性更大一点,马克思从来没有提出过五形态理论。这样的话,历史就是从只能是西欧的前资本主义(日耳曼社会)才能发展为资本主义。沃勒斯坦从史实出发,同样得出了该结论,认为在西欧出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出于无休止的变动之中。它的边界范围由小到大。在1815年~1917年这个时期,它逐渐扩及到全球。”[4]这样资本主义必然会首先在西欧出现,而其他地区的前资本主义(亚细亚社会和古典古代社会)则必须以西欧资本主义的干涉为前提,也就是以西欧资本主义的形成为前提是笔者所讲的资本主义作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的第二层含义。

以上我们从两个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作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前提的含义,一个是从一般层面,一个是从特殊层面。从一般层面来看,资本主义因其本性,必然会因“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276必然会全球扩张最终导致空间世界历史整体性和时间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形成;从特殊层面来讲,西欧资本主义是非西欧地区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前提,因而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资本主义是如何运动发展的,是如何在运动发展中造成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

三、“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过程: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发展的过程导致“历史转向世界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作为它的前提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分析“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过程,总体而言,就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分析资本主义如何使整个世界彼此普遍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分析资本主义怎样使整个世界都处于资本主义主导的时代,分析西欧资本主义怎样使不能够自我独立发展为资本主义的非西欧地区发展为资本主义的。

整个世界彼此普遍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即空间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形成,是现代工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首先,社会化大生产表达资本本性的需求,当国内已经被资本开辟完毕之后,开辟国际市场就成为必然,这种内在的动力会不间断地促成整个世界成为依靠资本和为了资本而处在资本普遍交往系统中的整体世界;其次,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社会化大分工,进而发展为国际分工,国际分工进一步造成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使各个地区和民族相互关联,使世界融合为一个整体;再次,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而大大缩短了交往的时间,利用“时间消灭空间”,使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空间的距离都最小化直至消失。

时间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形成可以在两层意义上探讨,一层是一般意义,一层是特殊意义。在一般意义上,当西欧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其他地区还处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然而由于资本的本性,西欧资本主义必然会依靠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和扩大而促使其他地区的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解体。从而使世界各地同时处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历史时代。在特殊意义上,时间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形成,是伴随着空间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形成而形成。这是因为空间世界历史形成以后,在逻辑上世界已经是一个普遍联系和交往的世界,而能够形成普遍联系和交往,必然是处于同一个时代即资本主义时代,这是因为前资本主义是封闭地、狭隘地存在的。因此可以说,空间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形成的另一个方面的表现,是时间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形成。这个过程就是“空间消灭时间”,因而前面对空间世界历史整体性形成的分析也是适合时间世界历史整体性形成的过程的,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统一为同一个过程即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地理大发现以及资本主义的侵略是西欧资本主义扩张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现实通道,通过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的侵略行为,在非资本主义的地区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文明。但是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的侵略不过是资本运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倘若不是资本的运动和社会化大生产,不会促使人们寻找海外市场,当然也就不会发现新大陆,也不会发生侵略行为。地理大发现与资本主义的侵略只是生产力和交往的矛盾运动的逻辑展开的一个必然环节,对世界历史整体性形成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客观事实上,而非逻辑上把整个世界都纳入一个体系中了,或者说在逻辑上的表现是次要的。在逻辑上对空间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分析,主要地还是要从体现劳动和资本矛盾运动的生产力和社会交往二要素的矛盾运动出发。生产力和交往的矛盾运动引起了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原有地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被打破,从而具备扩大交往打通联系的影响力,而普遍交往则打破单一的民族的地方性的狭隘的交往,从而开创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把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带到另一个地区,使整个世界都处于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之下。

通过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分解为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发展来分析,对于认识“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过程已经是足够的了,然而这都是从客体角度进行分析。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主体角度进行分析,所谓从主体角度进行分析,就是指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性发展方面进行分析。其原因在于,人的全面性发展既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的过程,并且在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过程中形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5],“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6]。但是主体的作用是要通过生产力和交往的矛盾运动作为中介来推动“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因而最终仍然要以分析生产力和交往的运动为最终归宿。因此分析空间世界历史的形成和时间世界历史形成,就已经包含了对主体的关照,是包含了主体的分析方法,因而可以说是足够的了。

四、“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完成:资本主义成熟

分析“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完成问题,首先应该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与“世界历史第一阶段”的概念进行区分,这一点往往为学界所忽视。在学界关于该问题的探讨中,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过程,“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完成后就是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认为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低级阶段即第一阶段,其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我们就会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到底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还是只是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一个过渡,并不构成完成的单独的一个世界历史时代?

这个问题不解决并不是没有影响的。首先,假如我们认为资本主义不构成完成的世界历史时代,而只是一个过渡,那么世界历史只有一个独立的阶段,并且这既不符合现实情况,也不符合马克思的文本;其次,假如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完成,那么“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这一客观历史进程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它的历史阶段在哪里呢,哪一个历史阶段才是它的载体呢?显然这些问题是无法解答的,逻辑上困惑必然导致现实社会实践指导的盲目。因此有必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对于这么一个貌似悖论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区分成熟的资本主义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首先在逻辑上把“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样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与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相对照,把世界历史区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以后,把世界历史的第一阶段和资本主义的成熟阶段相对照。而世界历史的第二阶段当然就是指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所以,整体上来讲,资本主义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也是它的成熟后的第一阶段。其次,在现实中也恰恰是如此,当资本主义在西欧诞生以后,历史就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化,整个世界在空间方面开始了全球化,在时间方面也开始了现代化。当资本主义已经使全球化和现代化在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世界历史的第一阶段也就形成了,同时资本主义成熟了。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是如何成熟的我们前面对它的发展过程已经做过分析。现在我们主要的是分析一下“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完成的特征,也是世界历史的特征,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成熟的特征。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特征,关于这一特征其实前面我们已经从空间和时间以及人三个方面进行过分析。我们转换一下分析方式,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上这样一些更为直观的方面来认识世界历史的特征。

政治上,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主体并不因为世界历史的形成而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不是靠消除国家边界获得扩张的,而是通过复制自己的国家组织来扩张的,产生了数量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和民族国家。”[7]并且,旧的政治主体之间因为交往的密切变得更为活跃,已经不再存在任何独立于政治普遍交往网络之外的政治主体了。各个政治主体之间包括不同意识形态主导的国家也不再表现为单存的政治对立,而是在竞争中有合作。政治世界历史时代一个更为重要的现象是政治主体的绝对主权向相对主权转化,这个现象表现了外来影响的合理性,外来影响的合理性是历史发展和主体的选择的共同结果。这是因为现代化的发生一个是创新性方式,一个是传导性方式,作为传导性方式的现代化当然需要外来影响,这样外来影响就是合理的,因而绝对主权发展为相对主权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人道主义影响同样体现了外来影响的合理性,道理是同样的。同时这也表明,世界历史时代是人的全面发展初步完成的时代,人的觉醒以及对人的认识提高到了相当的高度。这些就是世界历史时代在政治上的表现,当然这些远远不是它的全部。

经济上,经济无疑对于表现“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完成这一事件表现得更为充分。比如“全球化”这样一个词汇,本初的含义就是指经济全球化,单单讲全球化,而不加上一定的主语是无意义的,而目前来讲最合适的主语只能是经济。在世界历史时代,不再存在孤立的各民族国家或新型的经济主体,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在经济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这一经济整体在微观上表现为跨国公司,在宏观上表现为国际经济组织两种经济形态。在经济世界历史时代,经济的世界历史性特征还可以从经济的本身去分析,经济包含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这些环节即单独的形成世界历史性的,彼此之间也构成了一个世界历史性的整体。经济本身的世界历史性形成都是伴随着技术的世界历史性、投资的世界历史性、市场的世界历史性、国际贸易的世界历史性而兴起的。并且这些实体的世界历史性本身也是经济世界历史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文化上,世界历史时代各个文化主体之间同样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276,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化世界历史整体,即马克思所讲的“世界文学”时代。这个时代,文化的主体首先已经从过去的单一的民族国家转换为民族国家和人类整体共存的时代,虽然各自的习惯、思维、价值观念、伦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然而不再是唯一的文明形式。无论文化的形式还是内容,其覆盖面都已达及人类整体。比如全球意识、全球伦理、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现代化理念等都已经成为人类整体的共识。这些现象所带给人类的无论是好是坏、是利是弊暂且放在一边,无疑这些都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基础。

五、结语

以上我们按照逻辑与事实相结合的原则,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分析中解读了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前提、过程、完成。在这样的一个分析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地按照前面的假定给予直接的论证,但是通过间接性的隐性的处理使我们依然能够发现现实归纳和逻辑演绎之间是相互印证的,其结论也都是相符合的,因此在事实上已经论证了我们的前提假设的科学合理性,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这样就说明了我们从资本主义发展史视角解读“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一分析路径是科学合理的,并且是有价值的。通过这一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分析我们更为透彻地理解了何谓“历史转向世界历史”,为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历史的趋向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也对深入理解世界历史理论有所裨益。对于世界历史的第二阶段即最高阶段问题,由于这样的一个时代尚未到来,所以我们能做的可能只是一种逻辑推演,而无法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给予具体的分析,因而就不单独地给予详细的分析。然而我们从本文得到的启示应该是把它称作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同时我们相信随后的一个时代——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必然到来。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赵士发.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9.

[3]俞金尧.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1):42.

[4]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7]Ellen Meiksins Wood.Unhappy Families:Global Capitalism in a World of Nation-states[J].Monthly Review,1999,(3):8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History Turn in World History”:A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Capitalism Development

GUO Lin-jiang
(CPC Sichu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Chengdu 610072,China)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ure interpretation about“history turn in world history”is a long-neglected problem.It leads to the arguments which based on any practical problems can not achiev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It is necessary to interpret in the nature of perspective.From the history of capitalism development,formation,development,maturity,respectively,on four levels of the“history turn in world history,”which is the essential meaning,premise,process and complete the four aspects of reading.The completion of this interpretation will not only contribute to the“historical turn in world history”is complete grasped,mus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reality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capitalism;productivity;communication

A81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0539(2012)02-040-06

2011-10-15

郭林江(1985-),男,河南漯河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部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刘玉邦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世界历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新历史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