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郊结合部学校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2012-03-15王梦芸

化学教与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饱和溶液学困生记忆

王梦芸

(南京市春江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几年的化学教学,我感到,城郊结合部的初中普遍存在化学学习的困难生(简称学困生),这些学困生智力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难以达到义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以我所任教的学校三个班级87 名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为例,结果如下表:

?

不难看出,正是这些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低等状况。同时,初中化学学习需要记忆的知识也较多,有的需要熟记,如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化学用语;有的需要理解记忆,如概念、定义、规律和化学方程式等。如果没掌握好这些必要的用语、概念和规律,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再加上很多的学困生存在意志力控制方面的缺失,缺乏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没有老师、家长的督促或帮助,他们往往很难独立完成某件事情,很多是浅尝辄止,有的甚至放手不做。此外,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更加使得这些学困生在化学学习上举步维艰。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在 “盐碱地上种庄稼”,并取得较好的“收成”呢? 下面,笔者就自己几年的教学,总结出一些创设教学情境的做法。

一、重视复现生活情境——“老师,这些物质我见过! ”,“老师,这种经验我有过! ”

纵观人教版初中化学十二个单元,不难发现,几乎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为什么不把生活中观察到的细节融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更直观的体验呢? 于是,在化学中融合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就成为我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如在进行“分子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正值八月桂花飘香的季节,而在班级前的庭院里,就种了四株桂花树,当我走进班级时,先深深地吸了好几口气,一言不发,学生看我这样,也纷纷嗅起了鼻子,接着,“好香啊”之类的赞叹声不绝于耳,此时,通过适时地讨论,很顺畅地就带入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概念,学生学得轻松,甚至在上厕所的时候也会说到“这分子的不断运动让我老远就闻到了厕所的味。”

再比如进行“金属”教学,课前,我带着DV 机,去了某位同学家,从进房门开始,将他的家里环境布置逐一拍下,在课堂上,让学生找出这位同学的家里有哪些金属材料,再由这些金属材料的不同用途和性状,总结出金属特征,并由此强化“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理念。同样在引入金属锈蚀的时候,我与学生一道观察班级前面的栏杆,发现有的栏杆锈蚀的很厉害,有的却完好如初,进而研讨“锈蚀的条件”以及“如何防止锈蚀”,并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

二、让“记忆和理解”拓展趣味的空间——“老师,我们能听得懂! ”,“老师,我们能记得住! ”

如前所述,很多化学基础知识必须要求记忆,但是,对于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困生,这个要求却很难做到,于是,我想出各种方法,引导他们巧理解、巧记忆。

方法一:谐音记忆。“茶庄定点收利息”(查装定点收离熄),这是实验室制氧气的基本步骤;“养闺女贴给哪家美”(氧硅铝铁钙钠钾镁),这是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序…运用简单好记的谐音,让学生准确记忆。

方法二,简单易懂的比喻。比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我通过比喻告诉他们,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度升高的过程就像一个人原来胃小很容易吃饱(溶解度小),现在他却常常吃不饱,说明他的胃变大了(溶解度升高),所以,从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原因是溶解度变大。因此,对于绝大多数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升高的物质,由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对于少数物质而言,采用的则是降温。明白了这个原理之后,通过几次简单的题型训练,再根据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方法三,将枯燥的知识变为生动的画面。重复性的机械记忆,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而单纯地依靠题目去巩固知识点,也会让学生失去做题的兴趣。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中,我从2010年常州市中考题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操作中得到启发,在实验室拍摄了一段操作视频,视频中拍了一些重点强调却故意做错的操作。在复习课中,我使用了这段视频,让学生“找茬”,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为争得个人“找得多、找得全、找得准”,全班出现了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由于学生自己已动手做过这个实验,因此感悟度更加地高,甚至听到有学生说“这个错,我做实验的时候也犯过。”由此,一节本来可能枯燥无趣的复习课,变得灵动许多。

三、让学生尝试不断成功的喜悦——“开始就能成功,其他的好像也没那么复杂。”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教学中,对于学困生而言,采用由易到难的方法,让学生在基本练习中先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再逐层递加难度,使其感觉到“难题也可以不难”。如讲解依据化学式计算时,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很多学困生在这里会产生困惑,在和学生的交谈中得知,一节课下来,听懂的学生很少。于是,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尝试创设成功的机会,先从简单而且学生熟悉的二氧化碳(CO2)着手,讲解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等相关知识点,然后带着学生练习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的相关计算,在确认学生已经掌握之后,最终再练习乙醇(C2H5OH)、氢氧化钙[Ca(OH)2]、尿素[CO(NH2)2]等原子个数较多或有原子团的物质的相关计算。课后,我特意做了一个调查,两个平行班级同时进行课堂反馈,结果如下:

分值 满分 ≥90 ≥80 ≥70 ≥60 <60百分比(试验班级) 40.9% 18.2% 9.1% 9.1% 9.1% 13.6%百分比(平行班级) 21.4% 10.7% 17.9% 21.4% 14.3% 14.3%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低起点、小坡度、多重复、多形式的教学,既能加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理清寻找真理的途径——“老师,我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老师,这些知识有相通的地方! ”

通过对教材、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对各种考试试卷的分析,不难发现,如今的化学命题,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核,更多的趋向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且有逐步提升的趋势。这对我校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从小处着手,通过点滴的讲解、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从无意识地模仿,到有意识地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去寻求并获得知识。

在教学中,最常用的能力培养方法来自于寻找某些知识点的相通之处。从学习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寻找这些反应的共通之处,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定义很容易便被总结出来;等到学习分解反应的时候,只需通过简单的提示,学生立刻就可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其定义;以至于学习置换反应时,无需提示,当在黑板上出现了镁锌铁分别与硫酸、盐酸反应的方程式时,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反应的共通之处,最终推断定义,且语言的归纳已相当成熟。

当然,除了找相通之处,还需通过逆向思维,通过找不同之处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如讲解实验室制氧气的三个基本原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三个反应各自的特殊之处。在进行成果交流展示时,学生找出的特殊之处涵盖了物质状态、装置特点、操作注意事项、有无催化剂等等,最让我惊喜的是有两组学生给出了“高锰酸钾是有特殊颜色的物质”以及“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特殊”这两个观点。课上,我极力肯定了这两组学生。这一教学体验,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学信念——即使是学困生,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也可以在能力上逐步地提升。

五、提供展示自我、互帮互助的机会——“老师,我要上黑板写! ”,“老师,今天我来讲解题目。”

对于学困生,我力求做到基本知识点的人人过关,这就需要多角度地训练。由于形式过于单一的练习会引起学生厌倦和反感,于是,我利用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每节课都会有基本知识点的问答或者板演,很多的基础题,我都会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做“老师”,讲解给其他学生听。当“老师”的学生,可以课前“预约”,提前“备课”,也可以临时抽任,下面的“学生”,有不懂要立刻提问,看看到底是“学生”把老师“问倒”,还是“老师”把学生“教懂”。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表明,学生间适当地交流,效果远好于教师的单纯讲解,因为学生间的语言表达方式更为接近,另一方面,在情感上,相互间平等的学生个体,也更容易亲近和沟通。通过“师生间”热烈的互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不管是讲解题目的“老师”,还是提出问题的“学生”,都在思考,都需要动脑。

以上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对策,对城郊结合部的学生来说,既能让学生进入义务教育的环境之中,又能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并能造福于社会、学校和学生家庭。

猜你喜欢

饱和溶液学困生记忆
源于生活的课前初探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溶解度曲线的涵义及应用
对饱和溶液性质的补充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