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为理解的教学”理念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选修课“有话好好说——病句修改”为例

2012-02-08袁四零

中学语文 2012年15期
关键词:论题病句语言文字

袁四零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一直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教学界探讨的热点之一。笔者有幸参加了郑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开发推行的教师全网络培训课程 “为理解的教学”(简称TFU)的培训,现以我所教过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一个单元“有话好好说——病句修改”为例,谈谈基于TFU理念下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对“为理解的教学”理念的理解

“为理解的教学”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持续不断的努力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产生的。这个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形成并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东西,思考如何把各个部分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理解。

“为理解的教学”强调更积极的“从行动中学习”的观点,这种观点要求学生通过他们的行为、语言和作品来“展现”不断发展的理解。这个模式通过相互联系的很多方面(选择启发性论题、明确理解目标、针对理解目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理解活动、通过持续性评价经常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促进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为理解的教学”有四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这四个组成部分将分别引导教师思考一个在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必须考虑的基本教学问题。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帮助我们把这些教学设计(包括规划、审核、评估和教学过程)的重心放在帮助学生增强理解方面。

基于“为理解的教学”的理念设计教学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四个基本教学问题:

1.启发性论题,即“我们应该教什么?”具体到语文学科,针对的是语文教学内容。

2.理解目标,即“有关这些论题学生应学些什么?”具体到语文学科,针对的是语文教学目标。

3.理解活动,即“学生需要做什么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具体到语文学科,针对如何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4.持续性评估,即“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掌握了什么内容?”具体到语文学科,针对的是如何检测语文教学目标。

二、对教材、学生的理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课程目标的规定有两条:“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里明显看到的是一种应用能力的取向,语文课程目标有别于其它学科课程目标的地方就是以能力目标为主,缺乏具体的内容目标,这使我们在具体操作中遇到了障碍。

高二学生在接触这一门选修课之前已经对生活中和学习中出现的语病现象多有接触,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很少有系统的归纳和思考;学习本文会对病句的类型有一个全局的认识,但局部的细节仍需要教师的点拨。

《语言文字应用》是人教社的选修教材,共6课23节,本节是第五课第三节,属于词汇部分,主要内容是了解现代汉语中病句产生的原因和病句的类型,学习如何修改病句,以及如何在语言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学习重点是明确造成病句的原因,并学会修改病句。教材为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实现课程目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基于“为理解的教学”的理念为我们用科学教材教提供了一个“抓手”。教材建议这门课的主要教学形式和重点教学内容是围绕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一个个具体实例开展课堂活动。用“为理解的教学”理念来解释,即是一个个的理解活动。

三、对“贯穿线索”和“启发性论题”的理解与设计

本单元的内容是积极参与“读病句,诊病情”、“析病句,探病因”的小组学习活动,能够说出现代汉语中病句产生的原因和归纳出搭配不当及成分残赘两种病句类型。自主阅读教材“工具箱”中的内容,梳理归纳并举例说明教材中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及不合逻辑三种病句类型。总结修改病句的方法,尝试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修改病句。

基于对“为理解的教学”理念的理解,我设计的贯穿线索如下:

1.问句形式:常见的广告语和歌词有错误吗?

陈述句形式:能够说出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病句现象。

2.问句形式:那些生病的句子还有救吗?

陈述句形式:总结修改病句的方法,尝试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修改病句。

启发性论题如下:

启发性论题: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歌词和广告语有错吗?如:①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②还有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坡;③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启发性论题的设计体现以下衡量标准:

1.中心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实际上有很多是有语法问题的,但是往往被大家忽视,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语境下形成了一种超强的“纠错能力”,即会很自然地把一个有语病的句子当成正常的句子,对句中的错误视而不见,本启发性论题意在提请学生注意我们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的说法本身可能就是错误的,因此应该时刻警惕语病的出现。

2.吸引力。以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歌词和广告词作为媒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迅速进入课堂进行探究。

3.资源易得性。

4.联系性。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5.挑战性。学生在此之前对生活中和学习中出现的语病现象多有接触,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很少有系统的归纳和思考;学习本文学生对病句的类型会有一个全局的认识,但局部的细节仍需要教师的点拨。

四、理解目标的设计

“为理解的教学”理念对理解目标的界定标准是清晰、明确地表述学生需达到的目标,将这些标准公开给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员(如家长、老师、同事、学校管理人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及(如讨论、作业和评估)。教师制定的理解目标应该符合以下标准:明确表述学生需理解的、有关启发性论题的内容,公开并在教学中经常提及,直接针对需要理解的概念,而不是需要完成的作业。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这个教学单元(通常需要3-5堂课)要达到的目标如下图所示:

目标1问句:常见的广告语和歌词有错误吗?陈述句:学生能够说出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病句现象。目标2问句:那些生病的句子还有救吗?陈述句:学生能够总结修改病句的方法,尝试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修改病句。目标3问句:高考中病句辨析试题考察的病句有哪些类型?陈述句:学生能够梳理并总结常见的病句类型。目标4问句:你能辨析病句吗?陈述句:学生将在理解的基础上过辨别所给选项是否是病句。

五、理解活动和持续性评估

为“理解的教学”理念界定理解活动的标准是根据某一单元或课程的进展设计一系列难度递进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定期地、积极地、有创见地使用需要理解的理论和概念。以这些标准而设计的理解活动应该使学生在新的场景中使用需理解的理论和概念,必须对需要理解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思考,所做的与需要理解的内容直接相关,所做的表现出他们所理解的。

为“理解的教学”理念界定持续性评估的标准是定期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和理解程度。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调整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进步,评估是学习过程的一个中心环节,不同的人都可以进行评估(如老师、学生自己、同学),评估可以是非正式的(如交流、讨论、观察、或开放式思考),也可以是正式的(如建立在评估标准表基础上的考试、测验或正式的反思)。界定持续性评估的标准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而不是在教学结束以后,重点在学习和理解,而不是评分或划分等级,评估方式因评估者和执行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评估标准要对学生公开。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具体到本学科,我设计的“理解活动”和“持续性评价”如下图所示:

理解目标 理解活动 持续性评价理解目标1分组搜集生活中有错误的歌词、广告语等,展示给同学们看;用陈述的方式叙述自己的见解,指出歌词、广告语中是否有语病。评价者是谁?小组成员、老师。如何评价?非正式评价。评价什么?小组成员对例句判断是否准确。评价标准是什么?是否符合汉语言语法规范。理解目标2学生分组讨论病例是否还能修改?总结修改病句的方法,尝试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修改病句。评价者是谁?小组成员集体评价。如何评价?非正式评价、互评。评价什么?修改病句的方法。评价标准是什么?是否能结合局统一“语境”。理解目标3分小组探究、整合病例;然后两个小组并成一个大组,进行互评,并推选大组报告员报告病例的类型。理解目标4教师运用投影仪投出高考试题中一些实例,请同学们尝试辨析,然后给出正确答案,请学生评估自己理解得是否正确。评价者是谁?两个小组并成一个大组成为评价者。如何评价?非正式评价、互评。评价什么?评价报告员报告的病句类型是否准确。评价标准是什么?术语是否准确,归类是否准确。评价者是谁?全体学生、教师。如何评价?正式评价、反馈正确答案。评价什么?对试题中的例句判断是否准确。评价标准是什么?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及解析。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教材,课程标准,学情,文章体式。教学目标也不仅仅都是为了理解,有时也可能是其它的认知目标,但“为了理解”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解决问题的一种新方式,这就是此种教学理念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的意义。

猜你喜欢

论题病句语言文字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用二进制解一道高中数学联赛数论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师生讨论改病句
“对症下药”——和病句说“再见”——小学高年级作文“病句”现象对策研究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辨析修改病句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