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步步为“赢”
——临考生作文素材积累三步

2012-02-08谢基祥

中学语文 2012年15期
关键词:苏轼作文

谢基祥

多年来,议论文在高考作文中占据着半壁江山,而好的议论文又往往需要丰富的、准确的论据来充实。《文心雕龙·事类》有言:“明理引乎成辞,徵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龙今译》一书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说明某一道理引用现成的话,证明某一意义引用有关事例,是圣贤的大文章,经书的通用规范。”由此可见,议论文写作重举例论证现象是古已有之的。然而,要用好举例论证这一写作技法,就需要考生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而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理科生,能用大量时间去收集作文素材的学生是不多见的。那么,学生如何在临考前不长的时间里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素材库从而赢得作文考试胜利呢?可分三步来做。

第一步 分门别类整理素材

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掌握有多少素材,更不清楚自己掌握的素材覆盖了哪些作文主题,如此茫茫然走进考场,写作文时肯定多半是昏昏然。所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妨抽点时间梳理一下自己已掌握的素材,检查一下自己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素材,还有哪些方面积累的素材不足,以便在下阶段的复习中补充。那么如何整理呢?

首先,学生可以整理出常见的作文主题,常见作文主题获取途径有三,一是找出近十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将题目涉及的主题一一列出,虽说都是已经考过的,但是有些主题是多次涉及的,只是换个材料而已,虽有变化,考生考试时作出相应变通即可;二是请教老师,请老师将常见的作文主题列出;三是直接相关的作文复习资料,比如论据手册之类,将主题摘出罗列。

然后,审视自己的作文素材库,看看是否每个主题都有五到九则素材的积累。可以参考下面的图表来做。

可以坚持每天做一个图表,一旦发现自己的素材盲区,就立马查找补上,直到将列出的所有作文主题都能附上素材为止。

这是一种整理素材的常规方法,如有可能,还可以利用热点问题关联法。例如,2011年年度热词是 “限”字,跟“限”字关联的事情有国内楼市限价、限购,汽车限号限行,电视限播限娱限广;国外限制政府预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

第二步 多角度开发素材

学会多角度开发手头现有素材是众多考生突破素材积累瓶颈的良方。其实,一位高三学生即使不喜欢读书看报,手头至少也是有几十则素材的,以大纲版为例,高中语文六册教材,选文一百四十四篇,(课改区的教材则更加丰富)涉及古今中外重要作家几十位,这些重要作家往往命途多艰,他们用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体悟人生悲欢离合,用一双清亮而智慧的眼看穿尘世纷扰风烟,然后用风情万种的文字写就永垂不朽的华章。每一位作家都是一段传奇,每一位作家都是一部交响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可看到不同的风景,给我们不同的心灵滋养,当然也帮我们去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如此,多角度去开发素材,手头的几十则就能生发成数百则,届时,考生心里或许会有浩然之感。

以苏轼为例,教材选了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数老师在教授他的作品前,都会讲讲他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在黄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的事迹,足可以让考生受益匪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昔日的“宰辅之才”沦为形同软禁的团练副使,这种巨大的打击在苏轼内心产生巨大的激荡。这时的苏轼需要一种更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恢复内心的宁静,他终于如一位武林高手般将儒道佛三道真气融会贯通,从而修成了文学史上少见的乐观旷达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使得苏轼在后来的几次沉浮中显得异常淡定,苏轼的成就,不在于他在朝中的官阶,而在于他在人生态度上的高蹈与超脱以及表达自己人生感受的那些文字。正如苏轼自己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概括的那样,“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果我们多角度的去看苏轼的人生经历,就能获取多则作文素材。

角度一,化解遭遇挫折的痛苦。

范例: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人物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角度二,认识自我。

范例: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角度三,快乐幸福源于思维方式。

范例: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考生在日常的作文备考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熟知的素材做多角度的分析与阐述,是可以做到素材积累事半功倍的。建议考生仿照下面的格式每日列一个图表。范例:

然后每个星期在这些图表中选择一两个角度作写作片断练习,当然,片断练习可以尝试多种形式的表述方式。

第三步 多种形式使用素材

素材使用的常见弊病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素材,书上怎么写就怎么照抄过来,没有概括,没有取舍,甚至没有议论分析;二是素材不能证明中心论点,或有叙无议,或重心偏移;三是素材笼统,没有说服力,要么素材的人、事、地、义等核心要素交代不明,要么没有足够的素材陈述,以致议论提升时来得太过突兀。

素材的使用一般采用评述方式较为恰当,“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升华。叙述的要求是,一要精当,即所叙述的内容必须能为文章的中心服务,二要形象,叙述的内容虽然是概括,也要在精当部分施以修饰,甚至联想想象,以情景化展示。评是指紧扣文章中心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议论,分析要具体,要能剖析素材表象背后的实质,议论要明,能够将素材蕴含的观点明确揭示,要精,紧扣中心,一语道破,忌讳枝枝蔓蔓,不知所云。

下面以课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的使用为例,介绍三种常见的素材使用方式。

方式一 情境式

范例:夜缒而出。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于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情境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境”,二是“情”,因“情”而取“境”,据“境”而生“情”。 “境”的营造需要考生充分利用联想想象的方式,将素材写得极有画面感,“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段描写中的 “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粗陋的绳索”、“艰难”“蹒跚”都是作者的想象,也因为这些内容的加入,烛之武出城这一节的描写便有了影视镜头般的形象感,而“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十分传神。“情”是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而作的一种在场式的爱憎表达,在场式状态使情境式的议论区别于那种冷峻的客观评价,从而更具感染力。范例中“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等语句,除了能揭示这则素材的内涵,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洋溢其中的对烛之武的赞美之情。

方式二 转述详描式

范例: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哪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你……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

如果素材故事十分精彩,且对文章中心具有十足的论证力,考生写作时实在不忍割爱,则建议使用转述详描式。转述详描式可以避免原材料照抄的诸多弊端,例如凑字数、审美疲劳、材料重心偏移等。使用转述详描式需要考生注意的是,转述时要选好角度,范例则能很好的表现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特点,详描时要展现作者的文学才能,如果写得干瘪,则弄巧成拙,还不如概括来得直接有力。

方式三 分析议论式

范例: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但是,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他大度地站到了秦国的立场之上,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这是使用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最能体现高考作文“明”要求的方式,它能使阅卷老师快速把握作者的观点。用好分析议论式有几点需注意,一是分析议论要有素材概括作基础,否则显得空洞;二是分析要有条理,条分缕析,思路清晰;三是分析议论要有深度,不可将文章的中心观点像标签一样生硬的粘贴。范例的议论分析,条清理晰,深刻有力!

素材的使用方法还有多种,以上三种方式仅是引玉之砖,学生使用素材时完全可以不拘一格。

猜你喜欢

苏轼作文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